孫勝利:樂此不疲「跑」在「看得更遠」的科研征途上|院士風采

2024年01月19日10:01:49 科學 8837

孫勝利:樂此不疲「跑」在「看得更遠」的科研征途上|院士風采 - 天天要聞

圖說: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孫勝利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

旁人眼裡,他是「科研苦行僧」。經常是清晨六點到辦公室,深夜十點才離開,自律、勤勉。

孫勝利心中,自己是個「跑者」,無論是字面意義上,還是科研征途中,幸運、有勁。

博士畢業後的近9000個日夜,他「跑」得很專心,讓遙感衛星的「紅外慧眼」看得更多、更遠、更清晰,這事兒值得鑽研一輩子!

孫勝利是2023年中國科學院新晉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研究如何用紅外探測技術實現極小概率事件的早期發現。他謙虛道靠運氣,然而紅外領域最前沿的世界難題,可沒法交到運氣女神的手中啊!

孫勝利:樂此不疲「跑」在「看得更遠」的科研征途上|院士風采 - 天天要聞

圖說:孫勝利院士(中)開展項目測試數據分析

練就紅外「火眼金睛」

紅外波段,能看透一切。科學家眼裡,物質能量的變化蘊藏著信息,而能量變化帶來信息的最典型波段就在紅外。在時敏信息獲取中,不同物體的溫度不同,它們所輻射出來的紅外線也會有所差異。

雲、大氣、地球等宏觀尺度的紅外輻射信息,上海技物所和國內前輩同行已經攻關了半個多世紀,成果在天氣預報中得到廣泛應用。可孫勝利要挑戰的,是極小概率事件,也就是那些在一般統計意義上被認為不會出現的事件,一旦出現卻將造成極大影響和損失。

他領銜的團隊做到了。「打比方說,有人在廣場上扔下一個煙頭,無徵兆,周圍環境雜,可我們造出的『紅外慧眼』能馬上察覺,並精準定位。」

信號弱、雜波強,這條造就紅外「火眼金睛」的路,可不好走。為了有效區分有用信號和無用雜訊,孫勝利想到了解決之策:增加時間的觀察緯度。「尤其是信號發生劇烈變化的瞬間。」他強調。

紅外科技前沿探索,國之所需,也不斷冒出新課題。最近,孫勝利領銜的團隊,將目光聚焦到智能體之間的微弱相互作用上,特別是人工智慧系統產生的微弱信號,「如果一群蜜蜂飛過來,要能辨別裡面是否混雜了ai蜜蜂」。

孫勝利:樂此不疲「跑」在「看得更遠」的科研征途上|院士風采 - 天天要聞

圖說:孫勝利院士開展相關實驗

做夢都在解難題

孫勝利的童年,在內蒙古度過,他依稀記得和小夥伴取下玻璃瓶底,組裝成簡陋的望遠鏡。他看到了成像模糊卻確實放大的景物,那一刻,再抬頭仰望星空,「看得更遠」就成了孫勝利的人生夢想。

科研生涯的起點,對他而言,天時地利人和。天時,他加入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風雲二號掃描輻射計研製團隊;地利,那裡是紅外領域最肥沃的土壤;人和,他遇到了恩師陳桂林院士,跟隨裴雲天研究員、徐如新研究員等優秀的科技工作者徜徉在一個追求「看得更遠」的學科領域——紅外物理與探測技術。也恰是在這段歲月,他與「紅外」解下難解之緣,他說,利用人眼看不到的紅外線實現看得更遠的目標,很難卻令人興奮。

攀登科學高峰,需要解決的問題可太多太多了。複雜的探測儀器,在重力場下總有形變,老長時間裡都沒有突破。以至有回在紙板和衣睡去,夢到相機形變是由於安裝腳異常受力,驚醒卻發現原來是自己的腳被壓在箱子下了。沒思緒,團隊養成了「習慣」,出實驗室吃碗面,「順一順」,回來接著干……

為了實現廣角紅外成像,必須研發新型光學系統。春風得意時,老前輩潑了冷水,寫信給所里,斷言不可行。孫勝利仔細一想,的確,前輩一針見血指出了關鍵問題——檢測工具。後來按部就班「補齊短板」,質疑成了點贊,前輩還為此專門出書,成了上海技物所的一段佳話。

並肩「跑」下去

長程無標度關聯,讀著拗口,屬於複雜系統的一個基本理論。舉例來說,鳥群沒有統一的指揮卻能如同一個整體自由變換形狀,依靠的是彼此之間的簡單相互作用,跨越山海,躲避阻礙。從中受到啟發,孫勝利攜手團隊內陳凡勝、林長青、饒鵬、於清華……團隊外長春光機所、硅酸鹽所、復旦大學、同濟大學、清華大學的優秀科學家並肩前行,在「看得更遠」的科研路上,堅定「跑」下去。

「『跑』也要有智慧啊!」他回憶說,馬拉松比賽,專業教練會在賽前建議如何分配體力,賽後指導拉伸緩解酸痛,只有科學的管理方法,才能讓更多人「跑」到終點。之前,作為項目負責人孫勝利曾經有一套被稱為「學霸」的做法,無論對自己抑或是對團隊成員,都挺嚴苛,在逐漸感悟管理也要「講科學」後,他慢慢做出改變,「流程不停人輪休」,整體效率反而提升了,找到能把個人興趣愛好與信息科技前沿相一致的夥伴,是件幸事。「做科研不一定非得是苦的。」他笑著說。

2024年了,孫勝利院士和更年輕的技物所科研人接著並肩「沉浸式科研」。今年,他們還會攜手神經科學、數學、航天、信息技術等多個領域的優秀科學家,「跑」向更多未知的科學之巔。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時隔六十年!雲南轎子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再次發現油麥吊雲杉野生種群 - 天天要聞

時隔六十年!雲南轎子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再次發現油麥吊雲杉野生種群

時隔六十年!雲南轎子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再次發現油麥吊雲杉野生種群昆明信息港訊 記者段佳琪 通訊員趙昌佑 近日,雲南轎子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科研所人員在保護區開展科研監測中發現一種雲杉屬植物的野生種群,經雲南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的植物分類學專家鑒定,其為已經在保護區內絕跡60年的油麥吊雲杉。油麥吊雲杉是...
非魚非狗!「三有」保護動物冠魚狗現身蓮花池公園 - 天天要聞

非魚非狗!「三有」保護動物冠魚狗現身蓮花池公園

夏日的蓮花池公園,荷葉田田,鳥鳴啾啾。6月17日,記者從丰台區獲悉,蓮花池公園近日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國家「三有」保護動物冠魚狗。蓮花池公園的觀鳥人池邊柳枝間,冠魚狗靈動跳躍,羽毛黑底白點,高高的羽冠,黑長的喙,雪白的肚皮,非常獨特。每
科學家受侏羅紀公園啟發,利用「類琥珀」聚合物實現DNA長期保存 - 天天要聞

科學家受侏羅紀公園啟發,利用「類琥珀」聚合物實現DNA長期保存

IT之家 6 月 17 日消息,許多科幻電影中,科學家們從琥珀中提取恐龍 DNA 並復活恐龍的情節讓人們既興奮又擔心。不過,本月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們帶來的是一個好消息,他們受電影《侏羅紀公園》的啟發,使用一種類琥珀的聚合物創造了一種新型的 DNA 存儲和保存方法,該方法具有高可擴展性、易於存儲和提取 DNA 以及無損提...
鋰電池爆炸起火!3人死亡! - 天天要聞

鋰電池爆炸起火!3人死亡!

6月13日台灣新北市一棟公寓住宅發生大火熊熊火光及濃煙竄出火災造成3人不幸死亡據悉,屋主從事園藝工作12日晚間將修剪花草用的綠籬機電池拔下帶回家中客廳進行充電13日凌晨3點多電池自燃起火火災發生後屋主曾用棉被鋪蓋火焰試圖阻絕空氣滅火無奈火勢仍持續變大最後僅屋主與女兒幸運逃生屋主妻子、兒子及女兒的男友逃生不及...
「雞公蟲」是什麼?具體長啥樣?它的剋星是誰? - 天天要聞

「雞公蟲」是什麼?具體長啥樣?它的剋星是誰?

夏季是蚊蟲類孳生的高發期,比較常見的有蚊子、伊蚊、臭蟲、蒼蠅、毛毛蟲、蟋蟀、蟑螂等。其中,吸血蚊子無論在家裡,還是在野外都能看得到,見人就咬。反正人們對蚊蟲是比較忌憚的,因為它們會攜帶一些細菌。近日,湖南益陽桃江縣局部出現遍地「雞公蟲」引發
在湛江尋找生物「活化石」!不起眼的文昌魚,竟活了五億年 - 天天要聞

在湛江尋找生物「活化石」!不起眼的文昌魚,竟活了五億年

2024年6月15日,由湛江市海洋與漁業局、廣東海洋大學相關專業人士組成的考察小組在湛江硇洲島海域尋找到了40餘條文昌魚。6月15日,由湛江市海洋與漁業局、廣東海洋大學相關專業人士組成的考察小組在湛江硇洲島海域尋找到了40餘條文昌魚。文昌魚其實並不是魚,它是低等無脊椎動物向高等脊椎動物演化時的過渡生物,早5億年前...
世界海龜日︱海龜:今天我放假! - 天天要聞

世界海龜日︱海龜:今天我放假!

今天是世界海龜日,「小綠」我決定給自己放天假。我打算在近岸海域暢遊,晒晒太陽,餓了就在珊瑚叢中覓食。吃飽喝足便漂在水面打盹,或者尋一處暗礁睡午覺。 作為海洋爬行動物,我們綠海龜用肺呼吸,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