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勝利:樂此不疲「跑」在「看得更遠」的科研征途上|院士風采

2024年01月19日10:01:49 科學 8837

孫勝利:樂此不疲「跑」在「看得更遠」的科研征途上|院士風采 - 天天要聞

圖說: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孫勝利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

旁人眼裡,他是「科研苦行僧」。經常是清晨六點到辦公室,深夜十點才離開,自律、勤勉。

孫勝利心中,自己是個「跑者」,無論是字面意義上,還是科研征途中,幸運、有勁。

博士畢業後的近9000個日夜,他「跑」得很專心,讓遙感衛星的「紅外慧眼」看得更多、更遠、更清晰,這事兒值得鑽研一輩子!

孫勝利是2023年中國科學院新晉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研究如何用紅外探測技術實現極小概率事件的早期發現。他謙虛道靠運氣,然而紅外領域最前沿的世界難題,可沒法交到運氣女神的手中啊!

孫勝利:樂此不疲「跑」在「看得更遠」的科研征途上|院士風采 - 天天要聞

圖說:孫勝利院士(中)開展項目測試數據分析

練就紅外「火眼金睛」

紅外波段,能看透一切。科學家眼裡,物質能量的變化蘊藏著信息,而能量變化帶來信息的最典型波段就在紅外。在時敏信息獲取中,不同物體的溫度不同,它們所輻射出來的紅外線也會有所差異。

雲、大氣、地球等宏觀尺度的紅外輻射信息,上海技物所和國內前輩同行已經攻關了半個多世紀,成果在天氣預報中得到廣泛應用。可孫勝利要挑戰的,是極小概率事件,也就是那些在一般統計意義上被認為不會出現的事件,一旦出現卻將造成極大影響和損失。

他領銜的團隊做到了。「打比方說,有人在廣場上扔下一個煙頭,無徵兆,周圍環境雜,可我們造出的『紅外慧眼』能馬上察覺,並精準定位。」

信號弱、雜波強,這條造就紅外「火眼金睛」的路,可不好走。為了有效區分有用信號和無用雜訊,孫勝利想到了解決之策:增加時間的觀察緯度。「尤其是信號發生劇烈變化的瞬間。」他強調。

紅外科技前沿探索,國之所需,也不斷冒出新課題。最近,孫勝利領銜的團隊,將目光聚焦到智能體之間的微弱相互作用上,特別是人工智慧系統產生的微弱信號,「如果一群蜜蜂飛過來,要能辨別裡面是否混雜了ai蜜蜂」。

孫勝利:樂此不疲「跑」在「看得更遠」的科研征途上|院士風采 - 天天要聞

圖說:孫勝利院士開展相關實驗

做夢都在解難題

孫勝利的童年,在內蒙古度過,他依稀記得和小夥伴取下玻璃瓶底,組裝成簡陋的望遠鏡。他看到了成像模糊卻確實放大的景物,那一刻,再抬頭仰望星空,「看得更遠」就成了孫勝利的人生夢想。

科研生涯的起點,對他而言,天時地利人和。天時,他加入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風雲二號掃描輻射計研製團隊;地利,那裡是紅外領域最肥沃的土壤;人和,他遇到了恩師陳桂林院士,跟隨裴雲天研究員、徐如新研究員等優秀的科技工作者徜徉在一個追求「看得更遠」的學科領域——紅外物理與探測技術。也恰是在這段歲月,他與「紅外」解下難解之緣,他說,利用人眼看不到的紅外線實現看得更遠的目標,很難卻令人興奮。

攀登科學高峰,需要解決的問題可太多太多了。複雜的探測儀器,在重力場下總有形變,老長時間裡都沒有突破。以至有回在紙板和衣睡去,夢到相機形變是由於安裝腳異常受力,驚醒卻發現原來是自己的腳被壓在箱子下了。沒思緒,團隊養成了「習慣」,出實驗室吃碗面,「順一順」,回來接著干……

為了實現廣角紅外成像,必須研發新型光學系統。春風得意時,老前輩潑了冷水,寫信給所里,斷言不可行。孫勝利仔細一想,的確,前輩一針見血指出了關鍵問題——檢測工具。後來按部就班「補齊短板」,質疑成了點贊,前輩還為此專門出書,成了上海技物所的一段佳話。

並肩「跑」下去

長程無標度關聯,讀著拗口,屬於複雜系統的一個基本理論。舉例來說,鳥群沒有統一的指揮卻能如同一個整體自由變換形狀,依靠的是彼此之間的簡單相互作用,跨越山海,躲避阻礙。從中受到啟發,孫勝利攜手團隊內陳凡勝、林長青、饒鵬、於清華……團隊外長春光機所、硅酸鹽所、復旦大學、同濟大學、清華大學的優秀科學家並肩前行,在「看得更遠」的科研路上,堅定「跑」下去。

「『跑』也要有智慧啊!」他回憶說,馬拉松比賽,專業教練會在賽前建議如何分配體力,賽後指導拉伸緩解酸痛,只有科學的管理方法,才能讓更多人「跑」到終點。之前,作為項目負責人孫勝利曾經有一套被稱為「學霸」的做法,無論對自己抑或是對團隊成員,都挺嚴苛,在逐漸感悟管理也要「講科學」後,他慢慢做出改變,「流程不停人輪休」,整體效率反而提升了,找到能把個人興趣愛好與信息科技前沿相一致的夥伴,是件幸事。「做科研不一定非得是苦的。」他笑著說。

2024年了,孫勝利院士和更年輕的技物所科研人接著並肩「沉浸式科研」。今年,他們還會攜手神經科學、數學、航天、信息技術等多個領域的優秀科學家,「跑」向更多未知的科學之巔。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生物多樣性看甘孜】四川甘孜州石渠縣記錄到幼年金雕捕食畫面 - 天天要聞

【生物多樣性看甘孜】四川甘孜州石渠縣記錄到幼年金雕捕食畫面

近日,四川長沙貢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和西華師範大學生物多樣性與生態適應研究團隊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縣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時,拍攝到一隻金雕亞成體的捕食活動畫面。畫面中,一隻金雕在旱獺、鼠兔的洞口耐心等候,一動不動地觀察著獵物的活動,一旦有身體肥碩滾圓、肉質細嫩的獵物從洞口跑出來,就會立刻出擊...
瞰「飛碟」 - 天天要聞

瞰「飛碟」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濱青島嶗山區張村河沿岸的科苑經六路以東、新宏路以北、科苑緯四路以南合圍區域,一座巨型的「太空飛碟」虛擬現實創享中心正向竣工衝刺。6月25日,虛擬現實創享中心的兩個穹頂已安裝到位,記者用無人機在高空俯拍,畫面十分壯觀。目前,項目建設處於收尾階段。據了解,青島虛擬現實創享中心整體設計以「平...
上海企業「數智碳」實踐 | 從第一顆種子開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 天天要聞

上海企業「數智碳」實踐 | 從第一顆種子開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東禾九穀開心農場的全自動插秧機。今年的水稻插秧時節,在崇明區豎新鎮的東禾九穀開心農場,一台新引進的無人駕駛插秧機成為稻田裡的「明星」。工作人員為插秧機裝好秧盤後,只需進行簡單設置和遙控啟動,插秧機就能自動作業,將裝載的秧苗持續插入稻田。臨近稻田盡頭,插秧機會自動掉頭,在返程中繼續插秧。幾趟來回後,工...
楊冪論文爭議:查重率異常低,AI痕迹明顯,字數不足引質疑 - 天天要聞

楊冪論文爭議:查重率異常低,AI痕迹明顯,字數不足引質疑

近日,關於楊冪論文的爭議在學術界和網路上引發了廣泛討論。據報道,楊冪所提交的論文查重率異常低,僅為0.9%,且字數遠遠達不到發刊標準,這不禁讓人對其論文的質量和原創性產生質疑。更為引人關注的是,論文中疑似存在AI生成的痕迹,這一發現更是加劇
嫦娥六號軌道器正前往執行拓展任務! - 天天要聞

嫦娥六號軌道器正前往執行拓展任務!

2024年6月25日14時7分,「嫦娥六號」返回器著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至此,為期53天的「嫦娥六號」任務完美收官。 在此之前,13時20分許,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通過地面測控站向「嫦娥六號」軌返組合體(軌道器與返回器組合體)注入高精度導航參數。此後,軌道器與返回器在南大西洋海平面上空約5000千米處解鎖分...
科學家應該發財!疫情功臣李蘭娟院士,名下醫院估值80億 - 天天要聞

科學家應該發財!疫情功臣李蘭娟院士,名下醫院估值80億

李蘭娟院士是新冠肺炎期間的最美逆行人,70多歲高齡的她,在忙碌了一天後,回到休息室,摘下口罩,一道深深的勒痕橫在臉上,令人看了無比的心酸,無比的感動。如今,李蘭娟院士和愛人鄭樹森院士創辦的「樹蘭醫療」兩次衝擊港股IPO,合計估值約80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