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觀看總人次超2284萬!張朝陽×王一直播間硬核講解量子力學

2023年10月31日15:04:15 科學 1038

「遇事不決,量子力學」,這樣一句網路段子朗朗上口,而量子力學究竟是什麼?生活中有哪些事和量子力學相關?我們又該怎麼用量子力學的角度看世界、看宇宙?

10月28日,在快手賬號@快手新知 直播間,搜狐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兼CEO、物理學博士張朝陽香港科技大學副教授王一(快手賬號:研究宇宙)展開量子力學硬核對談,滿足用戶對量子力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在觀點與思想的碰撞中,兩位物理大佬以通俗的語言講解了量子力學的科學原理,帶用戶們走進量子世界。硬核直播吸引了眾多用戶圍觀,直播觀看總人次超2284萬,最高在線人數超232.2萬。

直播觀看總人次超2284萬!張朝陽×王一直播間硬核講解量子力學 - 天天要聞

「用世界上最大的物體(宇宙)研究世界上最小的物體(基本粒子)。」對談伊始,王一用一句話形容了自己的宇宙研究,同時為用戶點明了量子在世界中如何存在。對於如何看待量子力學的重要性,張朝陽表示:「我們的世界是量子的,如果沒有量子力學,世界就是一堆灰。」

對談中,張朝陽和王一從用戶們好奇的問題入手,科普量子力學的知識。在量子世界中,「穿牆術」是如何實現的?張朝陽結合微觀粒子的波動性及波所具備的穿透能力,通俗解答了「穿牆術」背後的量子隧穿效應

直播觀看總人次超2284萬!張朝陽×王一直播間硬核講解量子力學 - 天天要聞直播觀看總人次超2284萬!張朝陽×王一直播間硬核講解量子力學 - 天天要聞

在探討比熱容的相關原理時,王一則用飯量來比喻熱量,「你吃四個才吃飽,但是吃飽得慢,因為要吃得多;你同桌吃兩個就飽了,所以飽得快,但是卻吃得少,比熱容就是比誰能吃得多」。生活化、趣味性的類比闡釋讓直播間用戶大呼「上頭」。

作為物理學界的兩位科普達人,張朝陽和王一還在對談中提供了物理學習的建議。「用一半的時間閱讀,用一半的時間計算和思考。」張朝陽表示,物理學習不能「死記」,但卻需要「硬背」,要在閱讀時記住各類公式,並在計算和思考中理解,看到公式里不同項之間的關聯。

對於學習物理的意義,王一則表示:「物理是人們理解世界的基礎,但這並不是我們堅持學習物理的原因。深耕物理,一定是因為對物理的興趣和熱愛。」在對談中,張朝陽和王一分享了自己對物理的喜愛,將對科學的熱情傳遞給更多用戶。

直播觀看總人次超2284萬!張朝陽×王一直播間硬核講解量子力學 - 天天要聞

事實上,通過短視頻直播的形式,物理學者們將高深的物理學知識講給了更多人聽。在快手上,「不刷題的吳姥姥」、「李永樂老師」等眾多物理學科普達人組成了快手物理天團,堅持以趣味形式普及物理知識,讓更多人燃起對物理的好奇心。

以「不刷題的吳姥姥」吳於人為例,她將生活中的物品變成「物理教具」,帶著快手用戶們探索生活中的物理樂趣,把科學變得「接地氣」。「讓物理被大眾關注、接受和產生興趣」是吳姥姥的初心,也是張朝陽、王一等眾多學者堅持物理科普的動力。

直播觀看總人次超2284萬!張朝陽×王一直播間硬核講解量子力學 - 天天要聞

數據顯示,快手泛知識創作者數量已達126萬,過去一年,快手提供超過3600萬場知識類直播,萬粉泛知識創作者視頻發布量為1.1億,泛知識內容觀看時長達2.1萬億分鐘。越來越多的泛知識創作者走進快手,用硬核內容將知識的力量傳遞給更多人。

隨著知識科普內容在快手等平台上傳播,專業晦澀的知識在達人們的創作中變得通俗易懂、樂趣十足,知識共享也在此過程中惠及更多人。

通訊員 鳳雯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如果木星突然消失,將會發生什麼?結局超乎你的想像! - 天天要聞

如果木星突然消失,將會發生什麼?結局超乎你的想像!

如果木星突然消失,人類還能支撐多久?為何木星會被稱為地球的保護神?作為太陽系當中最大的行星,木星的體積足以相當於1370顆地球,但凡從木星經過的小行星都會被木星捕獲。比如在1994年,木星就被一個叫做蘇梅克列維9號的彗星鎖定。
石學敏院士,今晨病逝 - 天天要聞

石學敏院士,今晨病逝

5月11日,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發布訃告,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天津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名譽院長石學敏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5年5月11日1時2分在天津逝世,享年86歲。
應用立體化監測體系 提升隱蔽性工程隱患發現能力 - 天天要聞

應用立體化監測體系 提升隱蔽性工程隱患發現能力

【來源:益陽市人民政府網_區縣市動態】湖南省地震局技術專家觀測儀器數據。姚靖怡攝5月7日,在資陽區沙頭鎮文興村資江干堤防汛現場,湖南省地震局技術團隊運用高密度電法系統對堤防結構開展電阻率成像檢測。這套堤防隱患診斷系統可有效檢測30米深度範圍
文明探源|跨越四千年:探秘青藏高原湖畔的生命史詩 - 天天要聞

文明探源|跨越四千年:探秘青藏高原湖畔的生命史詩

人類是何時登上青藏高原的?又是如何適應這片土地的?近期,西藏日喀則康馬縣嘎拉鄉瑪不錯遺址入選「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作為迄今為止青藏高原腹地海拔最高、年代最早、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序列最清晰的新石器時代湖濱遺址,該考古項目研究成果,為我們提供了探究早期人類「極地」生存的樣本。這部鐫刻在高原腹心...
為在國外知名期刊發文,高校學者主動聯絡境外組織,偷販涉密敏感數據 - 天天要聞

為在國外知名期刊發文,高校學者主動聯絡境外組織,偷販涉密敏感數據

5月11日,國家安全部微信公眾號發文,披露一起「高校學者為發論文偷販涉密敏感數據」案件細節。近年來,部分境外機構和個人為攫取利益,對我經濟、民生、科技等重要領域實施情報竊密活動,嚴重危害我國家安全。與此同時,部分境內人員法治意識、國家安全意識淡薄,為達到個人目的,違規將相關數據傳輸至境外,相關風險隱患...
我國近海將有5~7級風 - 天天要聞

我國近海將有5~7級風

一、近海海域天氣實況 5月10日14時至11日02時,東海北部海域出現了5~6級、陣風7級的西北風,東海南部海域、台灣海峽、南海北部海域、北部灣出現了5~6級、陣風7級的東北風或偏北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