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程婷
「接到這個消息還是非常激動的。」10月25日晚,被問及得知獲巴克利獎時的心情,回到清華園的薛其坤笑著答道。
10月24日,美國物理學會宣布,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獲得2024年度的巴克利獎——國際凝聚態物理領域的最高獎。這是該獎自1953年授獎以來,首次頒發給中國籍物理學家。

薛其坤在實驗室。清華大學 圖
面對這一榮譽,薛其坤表示,作為一名物理學工作者,能得到國際物理學界的高度認可,他非常自豪、非常高興——因為沒有辜負黨和國家、人民對他的支持和期望。他謙虛地表示,這一榮譽屬於團隊中的每一位研究者,更屬於國家。
在清華理科樓物理系三樓的報告廳里,薛其坤分享了自己的求學、工作、科研體會,以及他對科研創新、高等教育發展、人才評價等方面的看法。
身為校長,薛其坤既要做好行政性事務;也要關注團隊的研究情況。他坦言,他現在的睡眠質量不太好,有時睡2個小時就醒了,「如果能自我誇獎一下的話,我是只要不睡覺的時候,基本上都在搞工作。」
談到高等教育評價體系話題時,薛其坤向澎湃新聞表示,「目前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對不同學科、不同類型的人才,往往是以文章、專利等標準去衡量。如何做到科學的評價,使學者不是基於評價做科研、去工作,我覺得這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做科學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實事求是」
巴克利獎於1953年首次授獎,此後每年頒發一次,通常授予一人,但也可以由多人共享。該獎旨在表彰和鼓勵領域內的傑出理論或實驗貢獻,評選標準強調必須是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的貢獻。
薛其坤憑藉拓撲絕緣體研究和在拓撲絕緣體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創新突破,成為巴克利獎授獎70年以來首位中國籍的獲獎者。
2012年底,在克服了一道又一道難關後,薛其坤和團隊終於成功地在實驗上觀測到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成為「世界首次」。該成果於2013年3月在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發表,審稿人予以高度評價,稱之為「凝聚態物理界一項里程碑式的工作」。

薛其坤(前排左二)與團隊成員。清華大學 圖
這一中國科學家在實驗上獨立觀測到的重要物理現象,被視為全球基礎研究領域的重要科學發現,是世界物理學界最為重要的實驗進展之一,為後續國際凝聚態物理研究引領了新的方向。
10月25日晚,薛其坤回到清華園,受到師生們的熱烈歡迎。
薛其坤介紹,如今他和他的團隊正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拓撲絕緣體相關的領域進行探索研究。他表示,在國際凝聚態物理界,這兩個研究方向都是大家很關注的,中國的研究團隊基本上處於世界前沿,他為此感到自豪。
談到從事基礎科學研究應具備何種科學精神時,薛其坤說,科學精神的內涵很多,它是從事科學工作中,科學家和科學工作者形成的一種職業性、理念性、靈魂性的東西。做科學工作,最重要的可能是實事求是。
「因為我們是在探索自然界中一些基本規律,要想揭開自然界的奧妙、理解自然界、認識自然界,本質上就是必須要實事求是,在具體科研工作中一定不能打折扣。」薛其坤強調,做科研要尊重數據,遵守實事求是原則。
同時,他還強調,要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條路。因為科學研究中不可能一下子就認識到事物的本質,要想真正解決一個重要的科學問題,必須要有長期努力奮鬥的準備。
「如果我想把一個實驗做得非常完美的話,可能花的時間就會很長,也可能會通宵工作,也可能會做一些異於常人的『作戰』。」薛其坤說,這種追求極致、踏實艱苦努力奮鬥的精神,對真正做好高質量科學工作是比較重要的。
「我沒在睡覺的時候基本都在搞工作」
在此次獲得國際大獎之前,薛其坤就因其傳奇經歷、異於常人的勤奮以及做出的成就,受到大眾關注。
1962年出生的薛其坤是同事眼中的「7-11教授」——長期早上7點到實驗室,晚上11點離開。他在41歲成為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之一,但也曾經歷過三戰考研、七年讀研的坎坷。
回顧自己的人生經歷,薛其坤說,不管談到他的人生歷程的順利也好、逆襲也好,又或是能坐冷板凳也好、可以長期堅持也好,都是基於信念。信念很重要,不管是作為科學家,還是從事任何一個職業,都要有信念。這個信念可以是報效祖國的信念,也可以是個人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它可以幫助我們去克服遇到的困難、挫折,經受住考驗。
談到考研,薛其坤對備考學子們給出了建議:「既然你選擇了考研這條路,就要做好思想準備,可能一次就成功,也可能是兩次,要把這種美好追求變成自己的信仰,一直努力下去。另外,不要太緊張,用平和的心態積極準備考試,把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最好,取得能力範圍內的最好成績。」
被問及「7-11教授」話題時,薛其坤說,科研工作有必要的攻關過程,如果想把一件事做好,自然就可能會導致通宵「作戰」,也可能會長期進行超負荷的工作。
2020年11月起,薛其坤開始擔任南方科技大學校長。
薛其坤坦言,肩負校長重任,他現在的工作比以前更複雜、更困難,既要做好作為校長的分內之事;也要關注團隊的研究方向,確保研究走在正確的方向上。
「在這種情況下,我現在的睡眠質量不太好,有時睡2個小時就醒了,基本上睡不著覺的時候就開始看東西。」他笑稱,「如果能自我誇獎一下的話,我是只要不睡覺的時候,基本上都在搞工作。」
「對不同類型的人才要正確公正客觀地評價」
身為大學校長,薛其坤還分享了他對高等教育發展的一些思考。
當前,我國已經建設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薛其坤認為,在新發展階段,我國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或者說要集中發力的地方),是要集中精力去建設一批頂尖的一流大學和一流的學科,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趨同化發展。
他指出,美國的高等教育規模也不小,但真正體現其國家實力的是若干所世界頂尖大學。
「我國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基礎上,應集中精力對一批高校提供支持,使之在教師隊伍、教學培養體系、評價體系等方面,心無旁騖地朝著世界頂尖大學發展。目前教育部門也正在朝著這個方向推進。」薛其坤說。
關於評價體系,薛其坤向澎湃新聞表示,目前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對不同學科、不同類型的人才,往往是以文章、專利等標準去衡量。他認為,評價需要更科學,應該對不同類型的人才進行正確公正客觀的評價。
「如何做到科學的評價,使學者不是基於評價做科研、去工作,我覺得這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薛其坤表示,」回歸到以價值引領、思想引領,而不以評價導向去做科研、去工作,我覺得這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他透露,南方科技大學正朝著這個方向在做評價改革,目前數學學科領域正在制定一些新舉措,希望未來能做到對不同學科、不同類型的人才,包括學生,制定不同的評價方式,實現客觀評價。
對於當下備受重視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問題,薛其坤認為,比較重要的是,要做好高質量教師隊伍的建設和教學科研條件的支持,以及環境氛圍建設。大學之大在大師,教師隊伍建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慢慢培養。同時,高科技時代,人才培養、科研發展往往需要有比較強的經濟支撐。例如晶元研發,既需要非常高級的儀器設備,也需要經費支持。
薛其坤還談到,高校中有寶貴的人才資源,要發揮這些人才的價值,集中做好有組織的科研,從而更好地去解決科技創新中亟須破解的「卡脖子」難題。
「解決『卡脖子』問題往往需要團隊作戰,高校可以把不同院系在不同方向具備優勢的老師、學生組合在一起,集中解決問題。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努力方向。」薛其坤強調。
本期編輯 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