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人類終極能源,為何中國是最有希望的?

2023年10月08日09:40:04 科學 1717

製造人類終極能源,為何中國是最有希望的? - 天天要聞

作者:朱可夫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說得太對了。

製造新能源,讓人類過上永久的和平安定的生活,這是全世界各國人民共同的願望。

那為何說製造終極能源,中國是最有希望的?

因為中國掌握了人造太陽的技術。

這個事情發生在2020年7月28日。國際熱核聚變反應堆在法國開始組裝,35個國家的領導人通過遠程視頻的方式慶祝。

由中國、美國日本歐盟韓國印度等國家在一起建造。這個熱核聚變反應堆的原理是,在地球上模仿核聚變的整個過程,通過核聚變釋放出能量。

製造人類終極能源,為何中國是最有希望的? - 天天要聞

然而,如何約束核反應堆的能量運轉?太陽內部的核聚變需要一億攝氏度以上的高溫,在地球上找什麼樣的材料才能適應一億攝氏度以上高溫?這是個技術難題。誰能拿下這個技術難題,誰將在人造太陽的研製中掌握主動權。

早期的西方科學家做了很多的試驗,包含磁鏡、仿星器等設備,這些試驗都在1950年代進行。

美國科學家投入了太多的精力去做這些試驗,代號舍伍德工程。到1958年,英國人的ZETA計劃比舍伍德工程後來居上了,蘇聯科學家提出了環狀磁性器的概念,也對美國有所趕超。

製造人類終極能源,為何中國是最有希望的? - 天天要聞

於是乎,美國、英國和蘇聯在一起搞人造太陽計劃,計劃搞到了1996年,蘇聯都解體了也沒有搞出來。

那這個時候,中國在幹什麼?中國對人造太陽的研究是風景這邊獨好。

1970年代是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最快的一段時間,1970年4月,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升空。緊接著,中國科技成果井噴式發展,第三代集成電路計算機和核潛艇都陸續問世。

在這一時期,中國科學家成功研製出小型的環狀磁形器,為後來中國參與人造太陽的研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製造人類終極能源,為何中國是最有希望的? - 天天要聞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把研製人造太陽的T7裝置給了中國。中國利用此前的技術積累,在合肥開展相關的科學實驗。

經過中國科學家不斷地努力,到了1994年,中國成功掌握了托卡馬克技術,建立東方超環。中國的東方超環能讓等離子形態的物質在1200度的高溫下維持400秒的穩定。

緊接著,中國科學家通過努力實現了東方超環關鍵部件的國產化,國際社會看到了中國掌握了托卡馬克技術,就紛紛邀請中國加入人造太陽的俱樂部。

製造人類終極能源,為何中國是最有希望的? - 天天要聞

美國看到中國加入了人造太陽,也決定加入,歐盟和日本加入了人造太陽。人造太陽的地址選在了法國。

2019年,中核集團和法國聯合成立中法聯合體,加速推進人造太陽的建設。

人造太陽的核心部件都給中國生產,足以說明西方國家,尤其是法國對中國核能技術的高度認可。2020年5月,中國圓滿完成底座安裝。

製造人類終極能源,為何中國是最有希望的? - 天天要聞

中國對可控核聚變技術的掌控,引發西方國家的普遍擔心了。但擔心有啥用呢?人家中國技術的先進就擺在那裡。西方質疑西方的,中國自己去做自己的。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中國計劃在2025年完成IFTR項目。

中國計劃在2035年建成自己的聚變工程試驗堆。

製造人類終極能源,為何中國是最有希望的? - 天天要聞

2050年,中國的可控核聚變技術將實現商業招標,為人類帶來真正的永久能源,屆時全球可能會掀起來新一輪的工業和科技革命了。

現在,全球最先進的托卡馬克技術包含俄羅斯、法國、日本和中國的相關研發技術。只不過,中國的技術已經大規模實用了,其他國家的托卡馬克技術還停留在實驗室階段。

近代的中國因為科技的不發達,吃了虧。

1964年原子彈的爆炸,讓中國邁入大國行列。

製造人類終極能源,為何中國是最有希望的? - 天天要聞

而人造太陽的研製成功,將進一步鞏固中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

感謝這些科學家,幾十年如一日的付出,讓中國的尖端科學屹立於世界前列。科技實力是話語權,我們有了科技實力,我們不會懼怕任何人。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今日小暑丨向夏生長,不負驕陽 - 天天要聞

今日小暑丨向夏生長,不負驕陽

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今天我們迎來夏天的第五個節氣小暑標誌著盛夏的登場俗話說:「小暑過,每日熱三分」小暑節氣期間正好趕上入伏我國大部分地區開啟「蒸煮模式」這一時節,暑氣蒸騰全國從南到北,正是荷花競相盛放之時偶有清風拂過,滿塘荷香給炎熱的夏季添
享年94歲!哈工大教授嚴家騄逝世,訃告:是我國工程熱物理學科的重大損失 - 天天要聞

享年94歲!哈工大教授嚴家騄逝世,訃告:是我國工程熱物理學科的重大損失

訃告中國共產黨黨員、哈爾濱工業大學熱工專業創始人之一、哈爾濱工業大學能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嚴家騄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5年7月7日在哈爾濱逝世,享年94歲。嚴家騄同志1931年1月出生於江蘇南通,1953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同年進入哈工大讀研,1985年任教授。歷任哈工大熱工教研室主任、工程熱物理研究室主任。曾...
「丹娜絲」逐漸向浙江台州至福建寧德一帶沿海靠近 福建北部、浙江南部近岸海域將出現 2.5 到 3.5 米的大浪 - 天天要聞

「丹娜絲」逐漸向浙江台州至福建寧德一帶沿海靠近 福建北部、浙江南部近岸海域將出現 2.5 到 3.5 米的大浪

今年第 4 號颱風 「丹娜絲」備受關注。最新消息顯示,截至 7 月 7 日 17時,「丹娜絲」 為熱帶風暴級,颱風中心位於距離浙江省溫嶺市偏南方向約 190公里的東海西南部海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 9 級(23 米 / 秒,約 83 公里 / 小時)。「丹娜絲」將先以每小時1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東北方向移動,8日早晨起逐漸轉向偏西方向...
相比AI,我們更期待人類的回復;生活方式工業化與炎症性衰老相關?埃及祖先的新線索 | 一周論文新鮮讀 - 天天要聞

相比AI,我們更期待人類的回復;生活方式工業化與炎症性衰老相關?埃及祖先的新線索 | 一周論文新鮮讀

關注+星標,好搭檔不錯過7.7本周值得讀來自《自然》旗下期刊的新近發表,我們為您精選呈現。1. 將AI回復標記為人類回復能增強同理心2. 並非所有人群的衰老都與慢性炎症相關3. 古DNA揭示埃及祖先4. 擬態是否成功取決於觀察者的視角心理學 | 將AI回復標記為人類回復能增強同理心Comparing the value of perceived human
全新影響因子!科研人必備《期刊手冊》 - 天天要聞

全新影響因子!科研人必備《期刊手冊》

開放科學(Open Science)是透明、值得信賴、且可供所有人使用、重複使用並借鑒的科學,它能帶來更快、更可持續的科學發展以及更為廣泛的益處,而開放獲取(Open Access)是這一切的基礎。以OA形式發表研究,也能為研究人員和作者帶來影響力和可見度等諸多益處: 金色OA具有更大程度的引用優勢,更多的使用量和更廣的影響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