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年前,8人實驗室共處2年,結局如何?

2023年09月14日03:43:05 科學 1681

本人在今日頭條所發作品皆為原創首發,未發布其他任何平台,請勿搬運抄襲,違者必追究版權責任。

在這個充滿數字化信息和社交媒體的時代,我們常常被那些瞬間走紅的照片、視頻和趣聞輕鬆地席捲。點贊、關注、轉發分享,似乎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至於我們幾乎已經忘記了生活中令人著迷的事物,那些真實而深刻的故事,尤其是那些與人類的生存和科學探索相關的故事。

今天,我想向你們介紹的是一個早已發生但仍然令人嘆為觀止的故事——一個讓人們重新審視地球與太空之間聯繫的實驗。

32年前,8人實驗室共處2年,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如果你有機會去外太空探索,你會不會接受這樣的挑戰?你能想像在一個完全封閉的環境中,與其他人一起生活兩年嗎?

在32年前的某一天,一群勇敢的科學家們接受了這一挑戰,他們的目標是模擬地球以外的生存條件,探索人類能否在一個人造的生態系統中維持生命和平衡。這個實驗被稱為「生物圈2號」,它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和最複雜的封閉生態系統實驗。那這個實驗結果是怎樣的?

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生物圈2號是什麼。它是一個佔地1.3萬平方米的巨型建築物,由玻璃和鋼構成,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圖森市北部的Oracle地區。

32年前,8人實驗室共處2年,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這座建築由美國石油大王愛德華·巴斯投資2億美元興建,於1989年完成。它的名字來源於它的原始模型「生物圈1號」,即地球

生物圈2號內部模擬了地球上五種不同的生態系統,包括熱帶雨林、海洋、荒漠、草原和沼澤。每個生態系統都有自己的氣候、植被、動物和微生物。此外,還有一個居住區和一個農業區,為人類提供住所、食物和水源。

設計理念是建立一個完全自給自足和循環利用的系統,沒有任何外界的干擾和補給。太陽能被用作主要能源來源,植物產生氧氣,廢物被用來製造肥料和燃料。

32年前,8人實驗室共處2年,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實驗的目標是模擬地球上各種自然現象和變化,以觀察人類在這樣一個環境中如何適應和影響。

接下來,讓我們看看生物圈2號進行了哪些實驗。生物圈2號最著名的實驗是在1991年至1993年期間進行的兩年封閉實驗。8名科學家,其中4名男性和4名女性,代表著不同國家和領域,包括生物學海洋學、醫學、心理學和工程學,進入了生物圈2號,與外界完全隔絕。他們每天工作8小時,負責維護和監測各個生態系統,並進行各種科學研究和試驗。餘下的時間可以自由支配,看書、看電影、通信等。

32年前,8人實驗室共處2年,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然而,這次實驗並沒有如期發展。生物圈2號內部的氧氣和二氧化碳濃度出現異常的變化,導致科學家們出現呼吸困難、頭暈和失眠等癥狀。調查發現,混凝土建築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而土壤中的微生物則消耗了大量的氧氣,這迫使外界兩次注入純氧以確保科學家們的安全。

食物供應也成為問題,由於農業經驗不足,科學家們無法種植足夠的糧食和蔬菜,導致他們長期飢餓,體重急劇下降。為了補充營養,他們不得不吃掉一些動植物標本,甚至偷偷從外界帶入一些食物和其他物品。

32年前,8人實驗室共處2年,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生物圈2號內部的生態平衡也受到了破壞。由於物種多樣性不足,許多動植物無法正常生長或繁殖,甚至滅絕。熱帶雨林中的授粉昆蟲大量死亡,導致植物無法結出果實。熱帶螞蟻和蟑螂大量繁殖,成為優勢物種,而部分植物因二氧化碳濃度升高而過度生長,導致枝幹脆弱而倒塌。

在這種極端的環境下,科學家們之間的緊張和衝突不可避免地爆發了。長時間的封閉、壓力、飢餓和不適使他們之間產生了分歧和敵意,甚至發生了暴力

事件。實驗結束後,他們幾乎沒有交流和慶祝,而是匆匆離開了生物圈2號。

32年前,8人實驗室共處2年,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生物圈2號實驗試圖用人工的方式再造一個地球的縮影,並探索人類在其中的可能性和影響。然而,這次實驗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儘管它面臨了重重困難和挑戰,但它並不是一無是處。

首先,生物圈2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觀察平台,讓我們能夠從一個新的角度和尺度來研究地球上的各種生命現象和過程。通過這次實驗,我們對地球的生態系統運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及在面臨環境壓力時,生態系統內部的相互作用和調節機制。這些知識對於我們保護地球的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至關重要。

32年前,8人實驗室共處2年,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其次,生物圈2號實驗為未來的類似實驗和項目做好了準備和改進。它教訓了我們,在封閉的環境中,必須更加仔細地規劃和管理資源,以確保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這種經驗教訓對於未來太空殖民等大膽科學計劃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儘管生物圈2號實驗遇到了重重挫折,但它依然是一次重要的嘗試,讓我們重新思考了人類與自然界的互動以及地球與太空之間的聯繫。這個實驗提醒我們,探索未知領域永遠不是一帆風順的,但正是通過挑戰和失敗,我們才能夠不斷進步和成長。

32年前,8人實驗室共處2年,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星空有約|12月觀星指南來了 - 天天要聞

星空有約|12月觀星指南來了

天文科普專家介紹,水星東大距、金星伴月、小行星掩參宿四、雙子座流星雨極大、木星伴月等多個天象將亮相2023年末的星空,帶來年度收官表演。2023年8月10日水星東大距,這是浙江星空攝影愛好者李欣然7月24日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拍攝的水星特寫。
太陽能供電系統可以用在哪些地方? - 天天要聞

太陽能供電系統可以用在哪些地方?

隨著太陽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太陽能供電系統在許多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太陽能供電系統都能用在哪些地方。太陽能供電系統在家庭供電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通過安裝太陽能電池板和儲能電池,可以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為家庭提供電力。
黑洞:宇宙中的神秘魅力與科學挑戰 - 天天要聞

黑洞:宇宙中的神秘魅力與科學挑戰

在太空中,黑洞是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神秘而迷人的物體。與科幻小說中通常描繪的通向宇宙其他地方的門戶不同,黑洞的存在源於其強大的引力,足以吞噬一切,甚至是光本身。這無法逃脫的領域被稱為事件視界。當物體或物質被黑洞吸入時,它們被不可逆轉地拉向黑洞的中心,即奇點。
《自然·代謝》:科學家發現維生素B5促進乳腺癌進展的原因! - 天天要聞

《自然·代謝》:科學家發現維生素B5促進乳腺癌進展的原因!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眾所周知,腫瘤是異質性的。近年來,單細胞測序技術和空間基因組學的飛速發展,讓我們對腫瘤的異質性有了更清晰的認知。這些進步也讓科學家有機會了解腫瘤的進化、分類和耐葯等問題。腫瘤的代謝,也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點領域。
球狀星團的年齡問題:它們真的比宇宙還老嗎? - 天天要聞

球狀星團的年齡問題:它們真的比宇宙還老嗎?

在星空之下,星團總是給人帶來無盡的驚奇與好奇。其中,球狀星團以其獨特的形態和數量眾多的特性而引人注目。球狀星團是由幾十萬至上百萬顆恆星組成的,它們緊密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球狀的結構。這些恆星在空間中的運動都是圍繞星團的中心進行,所以從遠處看,球狀星團就像是一個閃爍的光球。
深度長文:光速與任何速度疊加還是光速,光速真的不需要參照系? - 天天要聞

深度長文:光速與任何速度疊加還是光速,光速真的不需要參照系?

對於光速和光速不變原理,很多人都有這樣那樣的疑惑。其實有疑惑也很正常,畢竟光速在很多方面都違背了我們的直覺和日常生活經驗。為了更好地了解光速的特性,我們先從身邊熟悉的事物說起,比如說聲波。物理課上我們都學過,聲波本質上講屬於機械波,具體來講,是聲波是這樣運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