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年前,8人實驗室共處2年,結局如何?

2023年09月14日03:43:05 科學 1681

本人在今日頭條所發作品皆為原創首發,未發布其他任何平台,請勿搬運抄襲,違者必追究版權責任。

在這個充滿數字化信息和社交媒體的時代,我們常常被那些瞬間走紅的照片、視頻和趣聞輕鬆地席捲。點贊、關注、轉發分享,似乎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至於我們幾乎已經忘記了生活中令人著迷的事物,那些真實而深刻的故事,尤其是那些與人類的生存和科學探索相關的故事。

今天,我想向你們介紹的是一個早已發生但仍然令人嘆為觀止的故事——一個讓人們重新審視地球與太空之間聯繫的實驗。

32年前,8人實驗室共處2年,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如果你有機會去外太空探索,你會不會接受這樣的挑戰?你能想像在一個完全封閉的環境中,與其他人一起生活兩年嗎?

在32年前的某一天,一群勇敢的科學家們接受了這一挑戰,他們的目標是模擬地球以外的生存條件,探索人類能否在一個人造的生態系統中維持生命和平衡。這個實驗被稱為「生物圈2號」,它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和最複雜的封閉生態系統實驗。那這個實驗結果是怎樣的?

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生物圈2號是什麼。它是一個佔地1.3萬平方米的巨型建築物,由玻璃和鋼構成,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圖森市北部的Oracle地區。

32年前,8人實驗室共處2年,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這座建築由美國石油大王愛德華·巴斯投資2億美元興建,於1989年完成。它的名字來源於它的原始模型「生物圈1號」,即地球

生物圈2號內部模擬了地球上五種不同的生態系統,包括熱帶雨林、海洋、荒漠、草原和沼澤。每個生態系統都有自己的氣候、植被、動物和微生物。此外,還有一個居住區和一個農業區,為人類提供住所、食物和水源。

設計理念是建立一個完全自給自足和循環利用的系統,沒有任何外界的干擾和補給。太陽能被用作主要能源來源,植物產生氧氣,廢物被用來製造肥料和燃料。

32年前,8人實驗室共處2年,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實驗的目標是模擬地球上各種自然現象和變化,以觀察人類在這樣一個環境中如何適應和影響。

接下來,讓我們看看生物圈2號進行了哪些實驗。生物圈2號最著名的實驗是在1991年至1993年期間進行的兩年封閉實驗。8名科學家,其中4名男性和4名女性,代表著不同國家和領域,包括生物學海洋學、醫學、心理學和工程學,進入了生物圈2號,與外界完全隔絕。他們每天工作8小時,負責維護和監測各個生態系統,並進行各種科學研究和試驗。餘下的時間可以自由支配,看書、看電影、通信等。

32年前,8人實驗室共處2年,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然而,這次實驗並沒有如期發展。生物圈2號內部的氧氣和二氧化碳濃度出現異常的變化,導致科學家們出現呼吸困難、頭暈和失眠等癥狀。調查發現,混凝土建築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而土壤中的微生物則消耗了大量的氧氣,這迫使外界兩次注入純氧以確保科學家們的安全。

食物供應也成為問題,由於農業經驗不足,科學家們無法種植足夠的糧食和蔬菜,導致他們長期飢餓,體重急劇下降。為了補充營養,他們不得不吃掉一些動植物標本,甚至偷偷從外界帶入一些食物和其他物品。

32年前,8人實驗室共處2年,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生物圈2號內部的生態平衡也受到了破壞。由於物種多樣性不足,許多動植物無法正常生長或繁殖,甚至滅絕。熱帶雨林中的授粉昆蟲大量死亡,導致植物無法結出果實。熱帶螞蟻和蟑螂大量繁殖,成為優勢物種,而部分植物因二氧化碳濃度升高而過度生長,導致枝幹脆弱而倒塌。

在這種極端的環境下,科學家們之間的緊張和衝突不可避免地爆發了。長時間的封閉、壓力、飢餓和不適使他們之間產生了分歧和敵意,甚至發生了暴力

事件。實驗結束後,他們幾乎沒有交流和慶祝,而是匆匆離開了生物圈2號。

32年前,8人實驗室共處2年,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生物圈2號實驗試圖用人工的方式再造一個地球的縮影,並探索人類在其中的可能性和影響。然而,這次實驗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儘管它面臨了重重困難和挑戰,但它並不是一無是處。

首先,生物圈2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觀察平台,讓我們能夠從一個新的角度和尺度來研究地球上的各種生命現象和過程。通過這次實驗,我們對地球的生態系統運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及在面臨環境壓力時,生態系統內部的相互作用和調節機制。這些知識對於我們保護地球的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至關重要。

32年前,8人實驗室共處2年,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其次,生物圈2號實驗為未來的類似實驗和項目做好了準備和改進。它教訓了我們,在封閉的環境中,必須更加仔細地規劃和管理資源,以確保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這種經驗教訓對於未來太空殖民等大膽科學計劃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儘管生物圈2號實驗遇到了重重挫折,但它依然是一次重要的嘗試,讓我們重新思考了人類與自然界的互動以及地球與太空之間的聯繫。這個實驗提醒我們,探索未知領域永遠不是一帆風順的,但正是通過挑戰和失敗,我們才能夠不斷進步和成長。

32年前,8人實驗室共處2年,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Nature Biotechnology | 小身材,大作為:研究人員如何「煉」出超強迷你基因編輯器NovaIscB? - 天天要聞

Nature Biotechnology | 小身材,大作為:研究人員如何「煉」出超強迷你基因編輯器NovaIscB?

引言如果我們可以精確地改寫生命的藍圖,糾正那些導致遺傳疾病的微小錯誤,或者巧妙地調控基因的表達,讓細胞按照我們的意願行事。這不是遙遠的幻想,而是基因編輯技術正在開啟的未來。長期以來,CRISPR-Cas9系統一直是這場革命中最閃耀的明星,它像一把精確的分子剪刀,為研究人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力量。然而,就像任何強...
寧波食品接觸材料測試怎麼辦理? - 天天要聞

寧波食品接觸材料測試怎麼辦理?

現代餐飲業和家庭生活中,食品接觸材料作為直接接觸食物的器具,其材質安全性直接影響消費者健康。根據國際食品安全標準,所有可能與食品接觸的材料都必須經過嚴格檢測,以確保不會向食品遷移有害物質。
「太空鯊魚」黑洞被發現:距地球 6 億光年,偏離星系中心 - 天天要聞

「太空鯊魚」黑洞被發現:距地球 6 億光年,偏離星系中心

IT之家 5 月 9 日消息,美國宇航局(NASA)昨日(5 月 8 日)發布博文,報道稱天文學家藉助哈勃太空望遠鏡,發現了一個隱藏在 6 億光年之外的「太空鯊魚」,一個隱秘的超大質量黑洞,質量約為太陽的 100 萬倍。IT之家援引博文介紹,該黑洞不像典型的超大質量黑洞那樣位於星系中心,而是遊盪在星系內部,吞噬任何靠近的恆星...
推進新型研發機構發展 提升創新人才培養效能 - 天天要聞

推進新型研發機構發展 提升創新人才培養效能

研發人員在實驗室研發產品。文丨羅嘉文新質生產力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演進方向,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質態。人才既是創新的發起者,也是技術應用的實踐者,是形成新質生產力最活躍的主體。
從科幻走向現實 今年我國腦機介面市場規模將突破38億元 - 天天要聞

從科幻走向現實 今年我國腦機介面市場規模將突破38億元

腦機介面技術,作為「十四五」規劃綱要中重點發展的「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領域的關鍵技術之一,被形象地譽為大腦與外部設備之間的「信息高速公路」。今年以來,隨著人工智慧、神經生物學、感測器等技術提升,「腦機介面」這項聽起來很科幻的技術,正逐步走進我
鋰電池隔膜薄型化對塗布技術的挑戰 - 天天要聞

鋰電池隔膜薄型化對塗布技術的挑戰

當前,鋰電隔膜行業正面臨著技術同質化加劇、產能結構性過剩、價格惡性競爭及產業顛覆性變革的嚴峻複雜形勢。塗覆材料的多元化和塗布工藝的優化創新正在加速推進隔膜產品的迭代升級。為滿足更多應用場景和高能量密度要求的需要,隔膜薄型化漸成趨勢。
「每一次升空都是戰鬥啟航!」 - 天天要聞

「每一次升空都是戰鬥啟航!」

作者 | 傅金泉、常永健、傅琳、羅陳建 等近日,南部戰區海軍航空兵某部開展高強度、跨晝夜實戰化訓練,錘鍊部隊全時域作戰能力。晨光熹微,停機坪上一架架戰機整齊列陣、蓄勢待發。「準備完畢,請示起飛!」隨著塔台指揮員發出指令,數架戰機接續起飛,奔赴目標空域。槳葉飛旋,戰機轟鳴,道道航跡劃破天幕。任務艙內,戰勤...
全國僅剩1隻!懸賞10萬尋找 - 天天要聞

全國僅剩1隻!懸賞10萬尋找

近日「比大熊貓更瀕危的動物全國僅剩1隻」話題在微博上引發廣泛關注斑鱉這一物種進入大家的視野有網友戲稱其為「世界上最孤獨的動物」此後網路上一則「尋找最後的斑鱉,發現活體獎勵10萬元」帖子出現在多個社交平台並引發關注⬇️ ⬇️ ⬇️帖子中提到,
AbMole解讀Olaparib:靶向DNA修復機制,開啟腫瘤研究新紀元 - 天天要聞

AbMole解讀Olaparib:靶向DNA修復機制,開啟腫瘤研究新紀元

在當今的生物醫學研究領域,Olaparib(AZD2281,AbMole,M1664)作為一種重要的PARP(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製劑,受到了廣泛關注。Olaparib可干擾 DNA 單鏈斷裂的修復,從而在同源重組修復缺陷(HRD)的細胞中誘導合成致死效應,這種獨特的機制使其在多種腫瘤的研究中展現出巨大潛力。AbMole為全球科研客戶提供高純度...
北京新型研發機構再「+1」 - 天天要聞

北京新型研發機構再「+1」

北京前瞻人工智慧安全與治理研究院近日成立。該研究院是一家新型研發機構,將聯合相關創新主體,共同開展人工智慧安全研究與治理實踐,積極構築全球化交流平台,建立健全覆蓋技術研發、風險評估、倫理審查、應急處置的全鏈條安全治理體系。「人工智慧的發展給全社會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變革。我們在經歷、體驗與感受的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