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年前,8人實驗室共處2年,結局如何?

2023年09月14日03:43:05 科學 1681

本人在今日頭條所發作品皆為原創首發,未發布其他任何平台,請勿搬運抄襲,違者必追究版權責任。

在這個充滿數字化信息和社交媒體的時代,我們常常被那些瞬間走紅的照片、視頻和趣聞輕鬆地席捲。點贊、關注、轉發分享,似乎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至於我們幾乎已經忘記了生活中令人著迷的事物,那些真實而深刻的故事,尤其是那些與人類的生存和科學探索相關的故事。

今天,我想向你們介紹的是一個早已發生但仍然令人嘆為觀止的故事——一個讓人們重新審視地球與太空之間聯繫的實驗。

32年前,8人實驗室共處2年,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如果你有機會去外太空探索,你會不會接受這樣的挑戰?你能想像在一個完全封閉的環境中,與其他人一起生活兩年嗎?

在32年前的某一天,一群勇敢的科學家們接受了這一挑戰,他們的目標是模擬地球以外的生存條件,探索人類能否在一個人造的生態系統中維持生命和平衡。這個實驗被稱為「生物圈2號」,它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和最複雜的封閉生態系統實驗。那這個實驗結果是怎樣的?

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生物圈2號是什麼。它是一個佔地1.3萬平方米的巨型建築物,由玻璃和鋼構成,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圖森市北部的Oracle地區。

32年前,8人實驗室共處2年,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這座建築由美國石油大王愛德華·巴斯投資2億美元興建,於1989年完成。它的名字來源於它的原始模型「生物圈1號」,即地球

生物圈2號內部模擬了地球上五種不同的生態系統,包括熱帶雨林、海洋、荒漠、草原和沼澤。每個生態系統都有自己的氣候、植被、動物和微生物。此外,還有一個居住區和一個農業區,為人類提供住所、食物和水源。

設計理念是建立一個完全自給自足和循環利用的系統,沒有任何外界的干擾和補給。太陽能被用作主要能源來源,植物產生氧氣,廢物被用來製造肥料和燃料。

32年前,8人實驗室共處2年,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實驗的目標是模擬地球上各種自然現象和變化,以觀察人類在這樣一個環境中如何適應和影響。

接下來,讓我們看看生物圈2號進行了哪些實驗。生物圈2號最著名的實驗是在1991年至1993年期間進行的兩年封閉實驗。8名科學家,其中4名男性和4名女性,代表著不同國家和領域,包括生物學海洋學、醫學、心理學和工程學,進入了生物圈2號,與外界完全隔絕。他們每天工作8小時,負責維護和監測各個生態系統,並進行各種科學研究和試驗。餘下的時間可以自由支配,看書、看電影、通信等。

32年前,8人實驗室共處2年,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然而,這次實驗並沒有如期發展。生物圈2號內部的氧氣和二氧化碳濃度出現異常的變化,導致科學家們出現呼吸困難、頭暈和失眠等癥狀。調查發現,混凝土建築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而土壤中的微生物則消耗了大量的氧氣,這迫使外界兩次注入純氧以確保科學家們的安全。

食物供應也成為問題,由於農業經驗不足,科學家們無法種植足夠的糧食和蔬菜,導致他們長期飢餓,體重急劇下降。為了補充營養,他們不得不吃掉一些動植物標本,甚至偷偷從外界帶入一些食物和其他物品。

32年前,8人實驗室共處2年,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生物圈2號內部的生態平衡也受到了破壞。由於物種多樣性不足,許多動植物無法正常生長或繁殖,甚至滅絕。熱帶雨林中的授粉昆蟲大量死亡,導致植物無法結出果實。熱帶螞蟻和蟑螂大量繁殖,成為優勢物種,而部分植物因二氧化碳濃度升高而過度生長,導致枝幹脆弱而倒塌。

在這種極端的環境下,科學家們之間的緊張和衝突不可避免地爆發了。長時間的封閉、壓力、飢餓和不適使他們之間產生了分歧和敵意,甚至發生了暴力

事件。實驗結束後,他們幾乎沒有交流和慶祝,而是匆匆離開了生物圈2號。

32年前,8人實驗室共處2年,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生物圈2號實驗試圖用人工的方式再造一個地球的縮影,並探索人類在其中的可能性和影響。然而,這次實驗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儘管它面臨了重重困難和挑戰,但它並不是一無是處。

首先,生物圈2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觀察平台,讓我們能夠從一個新的角度和尺度來研究地球上的各種生命現象和過程。通過這次實驗,我們對地球的生態系統運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及在面臨環境壓力時,生態系統內部的相互作用和調節機制。這些知識對於我們保護地球的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至關重要。

32年前,8人實驗室共處2年,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其次,生物圈2號實驗為未來的類似實驗和項目做好了準備和改進。它教訓了我們,在封閉的環境中,必須更加仔細地規劃和管理資源,以確保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這種經驗教訓對於未來太空殖民等大膽科學計劃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儘管生物圈2號實驗遇到了重重挫折,但它依然是一次重要的嘗試,讓我們重新思考了人類與自然界的互動以及地球與太空之間的聯繫。這個實驗提醒我們,探索未知領域永遠不是一帆風順的,但正是通過挑戰和失敗,我們才能夠不斷進步和成長。

32年前,8人實驗室共處2年,結局如何? - 天天要聞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世界級重大考古成果!我國發現30萬年前東亞最早木器 - 天天要聞

世界級重大考古成果!我國發現30萬年前東亞最早木器

由中外多家科研單位專業人員組成的雲南甘棠箐遺址發掘研究團隊,最新通過綜合性、多學科、跨平台的合作研究,取得一項世界級重大考古成果——發現該遺址出土35件保存完好的、年代為30萬年前的木器,也是目前東亞地區最早的木器。
黃河調水調沙進行時 揭秘「人工洪峰」輸沙入海的科學手段 - 天天要聞

黃河調水調沙進行時 揭秘「人工洪峰」輸沙入海的科學手段

今年黃河流域已於7月1日正式入汛。為應對汛期,黃河2025年調水調沙任務已於6月23日啟動,歷時17天。什麼是調水調沙,它的基本原理是什麼?黃河2025年調水調沙啟動 隨著今年調水調沙開啟,目前黃河下游山東段流量逐漸加大,已出現今年最大流量。黃河三角洲是我國重要的濕地生態系統,被譽為「鳥類的國際機場」。為了恢復這片...
圓明園千畝荷花盛開 你能認出幾種? - 天天要聞

圓明園千畝荷花盛開 你能認出幾種?

盛夏時節,北京圓明園千畝荷花次第綻放,粉白嫣紅的荷花搖曳於碧波之上,勾勒出「接天蓮葉無窮碧」的壯美畫卷,吸引眾多市民遊客入園打卡。據記者了解,今年圓明園內匯聚了200多個品種的荷花,從粉黛輕染到雪白無瑕,從單瓣舒展到重瓣疊翠,姿態萬千。
從「破冰」到盛放,愛奇藝「內容高原」再躍升 - 天天要聞

從「破冰」到盛放,愛奇藝「內容高原」再躍升

泛娛樂頂尖自媒體 只講乾貨和硬邏輯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 犀牛娛樂犀牛娛樂原創文|沈婉婷 編輯|朴芳玉蘭花開,歷久彌香。剛剛走過「三十而立」的白玉蘭獎在今年給行業帶來了新氣象。從本屆的提名作品和評獎結果來看,古裝、懸疑、職場、都市等幾乎所有重要的題材賽道都被覆蓋到,既有風格厚重、敘事宏大的主旋律長篇佳作,...
交大科研成果登上《自然》,用人工智慧設計出優異的熱輻射超材料 - 天天要聞

交大科研成果登上《自然》,用人工智慧設計出優異的熱輻射超材料

在材料科學領域,人工智慧可以發揮多大的作用?北京時間7月2日晚,上海交通大學團隊領銜研發的成果登上《自然》雜誌,在人工智慧設計熱輻射超材料領域取得原創突破:他們研發的逆向設計AI模型,能大批量生成熱輻射超材料的候選設計方案。經過「優中選優」,交大團隊在實驗室製備了4種AI模型設計的材料,它們在多種戶外場景...
研究顯示:美國青少年駕車時超五分之一時間在看手機 - 天天要聞

研究顯示:美國青少年駕車時超五分之一時間在看手機

IT之家 7 月 3 日消息,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美國青少年司機開車時,超過五分之一的時間注意力被手機分散,其中許多看手機的時長足以顯著增加發生車禍的風險。該研究發表於《交通傷害預防》雜誌,研究發現,平均而言,美國青少年在每次駕車行程中有 2
360億訂單,核聚變龍頭,藏不住了! - 天天要聞

360億訂單,核聚變龍頭,藏不住了!

太陽,為何能燃燒50億年?這是因為太陽內部一直在進行大量的核聚變反應,每秒鐘都有6億噸氫原子碰撞、融合。過程中那些微小的質量損耗,便化作光和熱的形式驅動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