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之科學》十七、六氣與四季二十四節的關係(原創)

2023年06月25日20:47:25 科學 1664

這一篇文章再分析一下,「六氣」與一年「四季」及「二十四個節氣」的關係。

為什麼要把一年分為四個季節?

為什麼要把一年分為24個節氣?

而不是其它數字?有什麼依據呢?這並不是人為硬性劃分,依據是「六氣」運行的節點。

以前文章分析過了水星繞日旋轉360度形成的六個60度區域為「六氣」。

一周經過六個60度.就產生一輪六氣,就是一個季節,一年之內水星繞日四周,產生了四個季節。

一年四輪六氣,四輪各有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厥陰六氣,6×4=24成為二十四個節氣,每個節氣應該是60度。

水星從進入60度開始,每周遞進15度,一年四次共遞進60度.而後進入下一年司天之氣,

因為四周的24個節氣也都遞進,

所以每個季度的勢能不同,每個節氣勢能也不同。

這些是天之氣的節段,也就是「客氣」。

經曰:地理之應六節氣位何如?

地球每繞日一周是360度,除於24節氣=一個節氣15度。

對應地球的一年時間是,每輪六氣是一年的四分之一。

雖然地球繞日一周以太陽中心分為24個15度,因為太陽不在地球軌道的中心,每個15度的夾角相同,但弦長不同,反映到軌道上的弧長也不同,(近日一側點短,遠日點一側長)。15°不=15天,地球自轉的圈數有多有少,而且農曆的一年是365天,不是每個節氣都是十五天。

這些都是「六氣」(客氣)的勢能節點分布。

見圖片

《黃帝內經之科學》十七、六氣與四季二十四節的關係(原創) - 天天要聞

下面再分析一下地氣(主氣),

經曰:天氣不足地氣隨之,地氣不足天氣從之。

人在地球上一年感受到的溫度變化,與在天之氣在同一個時間的陰陽勢能相反。

地球在近日點一側時氣溫冷,天陽地陰。

到離太陽遠一側時溫度卻熱,天陰地陽。

這個天陽地陰的現象,是因地球雖然是太陽系的行星,但它卻是,身在曹營心在漢,與太陽不是一心,自轉軸心向北傾斜66.34度,朝著北極星自轉。

《黃帝內經之科學》十七、六氣與四季二十四節的關係(原創) - 天天要聞

自轉平面與黃道(太陽直射線)有23.26度的斜角,

地球運行在太陽北方一側時,向著太陽的是外傾角,自轉平面向北傾斜23.26°。

地球運行到太陽南方一側時,向著太陽的是內傾角。自轉平面向南傾斜23.26°

地球繞日一周,南北傾斜角度相加

也就是南北回歸線之間相差23.26×2=46.52度。

這是地球繞日一周的角度變化。

見圖片

《黃帝內經之科學》十七、六氣與四季二十四節的關係(原創) - 天天要聞

我們把太陽作為固定光源,可以把南北回歸往返過程視為地球一年一次的南北擺動。地球以一己之力自成體系,無論太空是什麼客氣加臨,都被調整轉化成「北陰南陽」的陰陽趨勢,

從射線質量強度看,太陽射線需要透過地球的球面以外100多公里厚的大氣層,衰減後才能到達地球。

太陽光直射地球半個球面,射線穿越球面頂端大氣層的截面薄,衰減小,勢能強。離頂端越遠截面越厚衰減越大,勢能越弱。

中國人口基本是在北回歸線以北20——50度範圍,所有人無論處在什麼緯度,每年都要隨地球南北46.52度的幅度往返擺動一次,

往返單程只有兩個季節的十二個節氣。一年之內,太陽輻射勢能在冬至到夏至往返一年中半年遞加,半年遞減。人體依次接受從弱到強,再從強到弱的射線射線掃描。

一年365天里,人體因為隨地球角度變化,人體每天承接的射線勢能都不一樣。


《黃帝內經之科學》十七、六氣與四季二十四節的關係(原創) - 天天要聞

★24節氣是六氣一年在地球圓形軌道上○二十四等份分布,以地球氣候寒暑變化命名的24節氣:

北六氣: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東六氣: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南六氣: 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西六氣: 立秋、白露寒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至是北回歸的轉折點,

夏至是南回歸的轉折點。

★太陽射線在46.52度的往返擺動幅度,則是角度變化,移動對一年射線成分的調製,

★從北回歸線向南回歸線擺動是「藍移」輻射線逐漸變短。

從南向北擺動是「紅移」,輻射線逐漸變長。

子午流注則是每天的射線變化。

人體隨著地球的擺動與自轉依序接受不同成分的輻射。

這個現象是地球自行調控的不變的規律,所以是地球的「主氣」。

這個主氣是地球衍生萬物的基本環境。

人是定居在不同緯度上,雖然擺動幅度相同,但是接受的射線成分卻不同。

植物雖然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南北地域的生長成熟期各異,

候鳥按季節遷徙,是為適應射線頻率範圍。

但是這個「主氣」也因「六氣,五運,陰乾,陽干,地支,天干,五行,的「客氣」射線勢能附加的千變萬化,對地球生物產生影響,

內經曰:「陽生陰長,陽殺陰藏」,「變化之父母,生殺之夲始」。

所以說黃帝內經的立說不是玄學,與現代科學認知是基本吻合的,只有用現代科學認知去理解內經學說,才能真正的傳承下去。

歡迎朋友們發表見解,指正謬誤,一起探索。

作者:今古齊觀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神十九乘組分享太空之旅 - 天天要聞

神十九乘組分享太空之旅

7月9日,在北京航天城,神舟十九號航天員蔡旭哲(中)、宋令東(右)、王浩澤在記者見面會上敬禮致意。當日下午,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在北京航天城舉行神舟十九號乘組與記者見面會,3位航天員太空歸來後首次公開亮相,並分享183天「太空出差」的經歷與感悟。新華社記者 厲彥辰/攝 本報北京7月9日電(占康 中青報·中青網...
嫦娥六號月壤研究成果上新! - 天天要聞

嫦娥六號月壤研究成果上新!

7月9日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與南京大學等科研團隊利用嫦娥六號採回的月球背面樣品取得的四項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雜誌四項研究分別揭示了月背岩漿活動、月球古磁場、月幔水含量、月幔演化特徵首次為人類揭開了月球背面的演化歷史來源:新華社廣州日報新花城編...
昆明現80公斤巨無霸「菌王」,4個壯漢才搬得動 - 天天要聞

昆明現80公斤巨無霸「菌王」,4個壯漢才搬得動

7月7日清晨,一筐體型驚人的巨型野生菌亮相昆明木水花野生菌市場,瞬間吸引眾人駐足圍觀。有市民表示,這個是「菌王」吧?從來沒見過這麼大的菌。市民崔先生說,這朵巨型野生菌是在嵩明附近發現的,由於菌子體型過於龐大,他找來四位壯漢朋友幫忙,才合力將
英媒:中國到達了一個里程碑,碳排放量可能已開始下降 - 天天要聞

英媒:中國到達了一個里程碑,碳排放量可能已開始下降

【文/觀察者網 陳思佳】近期,英國專門研究氣候變化的科學和政策網站「碳簡報」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在經濟活動和能源需求持續上升的同時,中國的碳排放量在今年第一季度同比下降約1.6%,在截至今年5月的12個月里下降了約1%。這意味著,中國碳排放有望提前達峰。「中國可能已到達一個改變遊戲規則的里程碑。」英國廣播公司...
腦洞超級大開!《逝者如斯蠅》讓你體驗蒼蠅短命一生:見證各種有趣死法 - 天天要聞

腦洞超級大開!《逝者如斯蠅》讓你體驗蒼蠅短命一生:見證各種有趣死法

快科技7月9日消息,獨立遊戲團隊Playables再次帶來了令人腦洞大開的作品——《逝者如斯蠅》。這款遊戲將於7月31日登陸Steam平台,玩家將扮演一隻蒼蠅,體驗其短暫而充滿趣味的一生。《逝者如斯蠅》延續了Playables團隊一貫的風格,採用簡單手繪風格的畫面,呈現出一隻小蒼蠅在房間各處游移的場景。與傳統遊戲不同的是,《逝...
家國情·奮鬥正當時丨高甜!清華博士情侶,雙雙選擇去…… - 天天要聞

家國情·奮鬥正當時丨高甜!清華博士情侶,雙雙選擇去……

來源:【全國婦聯女性之聲】他來自湖北,她來自新疆2015年他們一起考入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本科畢業後又一同成為精密儀器系直博生在不同的研究方向奮鬥拼搏他們性格互補、各有所長在人生的下一程,他們默契約定一同奔赴祖國西部為國防事業揮灑青春熱血崇高
湛江科技學院學子走進南三島參與海洋保護科普活動 - 天天要聞

湛江科技學院學子走進南三島參與海洋保護科普活動

南都訊 記者程安 實習生許騫文 7月4日,在「雙百行動」駐湛江坡頭區服務隊的組織下,湛江科技學院「滿天星」實踐團的同學們帶著滿滿熱情,來到美麗的南三島巴東小學,深度參與了一場以「珍愛美麗家園、保護海洋生態」為主題的科普活動。南三島三面環海,迷人的海岸線不僅風光旖旎,更是中國鱟保護區和中華白海豚的重要棲息...
今年6月 全球經歷「第三熱」 西歐氣溫創新高 - 天天要聞

今年6月 全球經歷「第三熱」 西歐氣溫創新高

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9日發布報告說,全球剛剛經歷了該機構自1940年有記錄以來第三熱的6月,西歐地區則經歷了該機構有記錄以來最熱的6月。 報告顯示,6月全球平均地表氣溫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