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Lily
導讀:由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2(SARS-CoV-2)感染引起的COVID-19全球大流行影響了數億人的生活。現有研究提供的證據表明,在SARS-CoV-2感染的急性期之後,許多癥狀和體征將可能依然持續,甚至加重或更新(稱為SARS-CoV-2感染的急性後遺症,PASC),涉及多個器官系統,包括心血管、新陳代謝、腎臟等。已有各種研究正試圖探索PASC的潛在生物學機制,不過大部分通常在小型患者隊列中進行。
近日,一項發表於《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的研究分析了美國兩個大型臨床研究網路儲存的近35,000名患者的電子健康記錄,對超過137種癥狀和病症進行了機器學習分析,確定了四種PASC亞表型。這些亞表型與不同的患者人口統計學、SARS-CoV-2感染前的基礎疾病和急性感染階段的嚴重程度有關。此研究提供了對PASC異質性的見解,並可能為PASC病症管理的分層決策提供信息。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2-02116-3
亞表型1——心臟和腎臟
01
亞表型1由7,047例(33.75%)患者組成,以心臟、腎臟和循環系統疾病為主導——例如心臟和循環系統疾病、腎功能衰竭、貧血以及體液和電解質紊亂。與其他亞表型相比,該亞表型的患者年齡較大(中位年齡65.0歲,IQR(52.0-75.0),男性比例為四種亞型中最高:48.53%。患者的COVID-19急性嚴重程度也更高(住院率61.15%),使用機械通氣(4.81%)和重症監護服務(9.95%)的比例也最高。
在第一波大流行(2020年3月至6月)期間,該亞表型感染SARS-CoV-2的患者比例最高(37.38%)。該亞表型的患者比其他亞表型具有更高的原有疾病(pre-existing conditions)負擔,尤其像血液、循環和內分泌合併症;並且,擁有更高概率服用治療循環、內分泌疾病或貧血的處方藥物。

亞表型2——呼吸、睡眠和焦慮
02
亞表型2包括6,838(32.75%)患者, 主要以呼吸系統疾病、睡眠障礙、焦慮以及頭痛和胸痛等癥狀為主導。該亞表型的患者在急性SARS-CoV-2感染階段的中位年齡為51.0歲(IQR(35.0-64.0),女性佔比62.8%,住院率為31.28%。在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其間,與其他三種亞表型相比,該亞表型SARS-CoV-2檢測呈陽性的患者比例最大(64.47%)。
該亞表型的患者對呼吸系統疾病(如上呼吸道後遺症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基線合併症負擔較高。這些患者與抗哮喘、抗過敏和抗炎藥物(包括吸入類固醇、左旋沙丁胺醇和孟魯司特)的較高發生率相關。

亞表型3——肌肉骨骼和神經
03
亞表型3由4,879例(23.37%)患者組成,主要涉及肌肉骨骼和神經系統後遺症——例如肌肉骨骼疼痛、頭痛和睡眠-覺醒障礙。該亞表型患者中位年齡為57.0歲(IQR 42.0–69.0),女性佔比60.71%。與其他亞表型相比,該表型在感染SARS-CoV-2之前,門診就診超過5次的患者比例最高(78.4%)。
此表型患者自身免疫性和過敏性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和哮喘)以及其他肌肉骨骼和神經系統疾病(包括軟組織、骨骼和睡眠障礙)的基線合併症負擔較高。這種亞表型與更多的止痛藥處方(例如布洛芬和酮咯酸)有關。

亞表型4——消化和呼吸
04
亞表型4包括2,117(10.14%)患者,主要患有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疾病。該亞表型患者的中位年齡為54.0歲(IQR 39.0–67.0),女性佔比61.64%,在SARS-CoV-2感染急性期,零基線急診就診率最高(57.06%),但機械通氣率(0.8%)和重症監護入院率最低(2.79%)。與其他亞表型相比,亞表型4的基礎疾病總體負擔較低,但消化系統疾病的患病率略高,例如嘔血、胃和十二指腸疾病和消化系統腫瘤;以及更高頻率地攝取消化系統處方藥物。

研究意義
05
「這些結果將能為正在進行的、關於長期COVID潛在機制及其潛在治療方法的研究提供信息。」領導該研究的人口健康科學副教授Fei Wang表示。
該研究首席研究員、威爾康奈爾醫學院臨床研究高級副院長Rainu Kaushal博士表示:「了解長期COVID的流行病學使臨床醫生能夠幫助患者了解他們的癥狀和預後,並促進患者的多專業治療。電子健康記錄為了解這種情況提供了一個窗口,使我們能夠更好地描述長期 COVID 癥狀,為其他類型的研究提供信息,包括基礎發現和臨床試驗。」
參考資料:
https://www.news-medical.net/news/20221221/Study-Long-COVID-has-four-major-subtypes-defined-by-different-clusters-of-symptoms.aspx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2-02116-3
註:本文旨在介紹醫學研究進展,不能作為治療方案參考。如需獲得健康指導,請至正規醫院就診。
點擊參與《我的2022》

推薦·直播/活動
12月21日 10:00-11:30 線上
創新的人甲基化組組合助力癌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