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上頻頻曝出的「出軌」事件,讓人們深感擔憂,對戀愛、婚姻望而卻步。
不忠於感情 害人害己
有言論稱「出軌」只有0次和無數次,這是真的嗎?讓科學研究來給你答案!
可怕的出軌率
美國生物學家阿爾弗雷德·金賽對6000多名男性進行了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曾背叛過自己的妻子。
為了進一步驗證出軌是否真的只有0次和無數次,美國一家人類學研究機構對400多對婚戀者進行了跟蹤調查。
結果很不幸,這個說法是真實的。
上一段婚戀過程中,對伴侶有背叛行為的一方,在下一段感情中,背叛新伴侶的幾率是正常人的4倍以上。
並且,他們「另覓佳人」後,再次產生背叛心理的幾率,更是達到了90%以上,真是令人咋舌的概率。
有趣的是,被背叛的一方,在下一次感情中,出軌的概率會飆升至正常人的2倍。
從一而終 真的很難嗎
對於人類來說,愛情就好像一場猜忌,誰都不知道對方是否背叛了自己。
猜忌鏈是潛在的繩索,捆綁著古往今來的伴侶們。
然而,這種情況並不只是在國外出現,人類學家也對國人進行了相關研究。
中國教授潘綏銘對抽樣的幾百中國人進行了為其15年的跟蹤調查,其結果顯示,最初的時候,男性的出軌率只有11.1%。
15年後,男性的出軌率達到了34%,女性出軌率低於男性,但仍舊在15年的時間翻了兩倍。
數據來自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
「持續出軌」的現象在這些出軌人群中,同樣佔據90%以上。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調查中,我國男女出軌的概率普遍低於美國,但是「出軌只有0次和無數次」的現象普遍存在,這似乎成為了人類的共識,其原因在哪裡?讓我們來了解柯立芝效應。
柯立芝效應
柯立芝效應指的是,雄性動物在與雌性動物完成交配後,一段和時間內不會發情,但是只要給予這個雄性一位可交配的新雌性,雄性就會立刻進入到發情期。
這是一種廣泛存在於哺乳類動物的現象,科學家將其歸咎於動物繁衍後代的本能,本意是想要與更多雌性交配,將自己的基因廣泛傳遞下去。
基因在染色體上
人類作為哺乳類動物中的一員,同樣廣泛存在柯立芝效應。
科學研究表明,促使人類與異性發生親密行為的衝動,關鍵在於大腦的一種獎勵迴路。
多巴胺的路徑
這種迴路由多巴胺激活驅動,一旦激活,人類就會產生愉悅的感受,同時這種感覺也會上癮,讓人類想要進行多次親密行為。
但是,每次愉悅之後,大腦的多巴胺都會迅速下降,在下一次發情之前,才會有效發揮它的作用。
促使多巴胺短時間內,重新發揮作用的關鍵因素在於新奇。
多巴胺產生
大腦的多巴胺量之所以會在人體感到愉悅之後下降,是因為對同一個對象持續高亢的狀態在某個節點後迅速跌落。
此後,人類感受到的是一種枯燥、乏味的感覺。
這種感覺會隨著時間沖淡,並在下一次親密行為中再次達到高點。
多次之後,多巴胺對同一對象的刺激反應就會變弱,「冷卻」的時間也會變得更長。
在厭煩的時期,有的人便開始考慮追求新奇,這一點恰好符合大腦皮層的多巴胺,即使沒有進行親密行為,也會讓幻想主體產生愉悅感。
大腦皮層結構
這是出軌的徵兆,當人類腦子當中的想法累積到一定量的時候,就會開始想要去嘗試。
在第一次偷食「禁果」的時候,每個人的理性都會與大腦的多巴胺做抗爭。
如果能夠勝利,證明這個人的理性佔據上風,不會被情感左右。
但是這樣的人並不多。
在多巴胺分泌的愉悅當中,大多數人的理性會被淹沒,最終被愉悅感完全佔據。
這源自人類本能的愉悅感無法替代,這也是少有人能拒絕「出軌」的原因。
第一次抵抗多巴胺帶來的愉悅感失敗後,人類的大腦理性會逐漸降低,不再考慮某些道德因素的束縛,轉而享受多巴胺帶來的愉悅,破罐破摔。
此時右腦的使用權壓過了左腦
古人有言「兵敗如山倒」,最先方的士兵倒下後,後邊的士兵也接連倒下,最後「團滅」,成為敵方的「俘虜」。
同樣的,只要在第一次戰勝多巴胺,理性這邊就會勢如破竹,幾乎不會在未來成為多巴胺的「俘虜」。
「出軌只有0次和無數次」的最直接原因,也就在於此。
當然,這只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結論,少部分人在抵禦住第一次誘惑後,能夠及時收手,但是卻在後面的日子裡淪陷。
這是因為,周圍的誘惑實在是太多,導致大腦多巴胺瘋狂對大腦進行刺激。
也有的人在出軌一次後就「收手」了,這是由於外界因素的刺激。
出軌成本太高也是外界因素之一
比如家庭的變故,使得這個人的腦迴路發生改變,讓他很少再去思考相關的事情。
等一切結束後,這個人的性情大變,成為一個更加理性的人。
這兩種情況都是少數,大家也是有目共睹。
柯立芝效應的真實性
為了驗證在哺乳類動物中真實存在柯立芝效應,科學家利用小白鼠做實驗。
科學家將發情期的1隻公鼠和4隻母鼠關在一起,這隻公鼠會與母鼠們交配,直到最後對4隻母鼠失去興趣,交配行為才會停止。
這時,即使母鼠們在公鼠面前來回地竄,公鼠也不會有任何交配的衝動。
老鼠:不想交配 只想乾飯
此時科學家又將一隻母鼠放了進來,這隻公鼠立刻有了興趣,並與新母鼠開始交配。
後來,科學家又重複了這個實驗,對象是一隻母鼠和多隻公鼠,結果與第一次實驗結果相同。
這個實驗表明,柯立芝效應真實存在於哺乳類動物中。
而在人類當中的表現則是,當男性在完成親密行為後,有一段「不應期」,這個時候,如果有新的女性來刺激男性,男性的「不應期」則會縮短。
如何防治柯立芝效應?
起初發現柯立芝效應的時候,伴侶們通常採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對方在大腦產生幻覺,認為這是一個新的交配對象,來刺激多巴胺的分泌。
大腦在瘋狂運轉中
然而這種方式效果並不是很理想,需要進行親密行為雙方的高度配合。
於是,人們又在其他方面下功夫,持續的時間都不長,多次後,多巴胺反而變得厭煩。
有沒有一種辦法,能夠防止人類出現柯立芝效應呢?
其實很簡單,在尋找伴侶的時候,不要受到多巴胺的支配,更加註重對方的內在,兩人是否有共同的話題等等,長此以往,雙方產生深厚羈絆,也就不容易出軌了。
相濡以沫與子偕老
親密行為只是伴侶加深情感關係的一種手段,真正的情感是不受多巴胺約束的存在,希望大家都能做一個理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