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物種——「妖魔化」的非本地物種,科學家努力尋找其積極影響

2022年10月07日13:58:48 科學 1234

從倡議薅光加拿大一枝黃花到抽干湖水捕捉鱷雀鱔,我們面對入侵物種有時候顯得有些小題大做,而另一些時候又早已習以為常見怪不怪——比如雨後橫掃南寧及其周邊的非洲大蝸牛

入侵物種——「妖魔化」的非本地物種,科學家努力尋找其積極影響 - 天天要聞

其實我們對入侵物種談虎色變是有理由的——其中一些佼佼者早已在當地和互聯網上成名,不斷通過媒體放大著自己的聲望:逃進佛羅里達大沼澤地緬甸蟒,橫掃歐美的上海大閘蟹,霸佔加勒比水域的獅子魚,澳洲、紐西蘭的貓、兔子、狐狸等等一系列......

所有這些「網紅」入侵物種,無一例外,都是人類自己的原因造成的。

入侵物種——「妖魔化」的非本地物種,科學家努力尋找其積極影響 - 天天要聞

生物的「入侵性」是生態系統的一種自然現象,人類活動大大增加了其速度、規模和地理範圍。也難怪2015年出版的《大英百科全書》中關於入侵物種的章節里,把智人,特別是現代人類也歸類為了入侵物種。(當然,學術界也有人在狠斗這種觀點)

入侵物種

關於入侵物種這個領域,爭吵是在所難免的。

直到 1990 年代,對入侵物種的研究仍然很少,大部分研究都受到一本1958年出版的名為《動植物入侵生態學》的書籍影響。

從一開始,人們定義入侵物種(適用於植物、動物、真菌和微生物),就基本上是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侵入性」定義並不明確,通常非常主觀。

入侵物種——「妖魔化」的非本地物種,科學家努力尋找其積極影響 - 天天要聞

並且,缺乏標準術語是一個重大問題。

原因在於,首先,這個領域充滿了跨學科的性質——對入侵物種的研究借用了許多學科的術語,如農業、動物學和病理學;其次,對入侵物種的研究通常彼此是孤立進行的。

基於這些理由,今天,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對於入侵物種的定義依然非常局限:指其引入會造成,或可能造成經濟或環境損害或對人類健康造成損害的外來物種。也有一些國家更客觀,將入侵物種定義為「在其自然分布區域之外,威脅到生物多樣性的物種」。

無論哪種定義,都明確指出了入侵物種已成為嚴重的經濟、社會和環境威脅。

入侵物種——「妖魔化」的非本地物種,科學家努力尋找其積極影響 - 天天要聞

以一篇名為《入侵物種管理監測工作的經濟效益》的論文為代表,人們通常認為降低入侵物種損害和管理成本的關鍵是早期發現和快速反應,快速控制比泛濫了再控制便宜——這也就是為什麼會出現抽干湖水抓兩條魚的事件。

然而,這隻有在確保入侵物種不會被頻繁重新引入時才成立。

非本地物種帶來的好處

近年來,在《生態與進化趨勢》上能看到更多的評論聲音指出——大多數關於非本地物種的研究都集中在它們的負面後果上。

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認為應當將入侵物種和非本地物種區別開來,以打消偏見,提高公眾對動植物的理解。

入侵物種——「妖魔化」的非本地物種,科學家努力尋找其積極影響 - 天天要聞

一些科學文獻的作者也正在試圖將焦點轉移到考慮非本地物種的好處——非本地物種的積極影響既不意外也不罕見,而是普遍、重要且通常具有巨大影響。

應當先明確的是,這些討論都先將人類直接引進、管理的經濟物種排除在外,聚焦於「野生」或「歸化」物種上,並指出,無論站在自然還是人類利益的角度,一些非本土物種都能帶來相當的益處。

入侵物種——「妖魔化」的非本地物種,科學家努力尋找其積極影響 - 天天要聞

首先,非本土物種可以為本土生物提供合適的棲息地或食物來源。比如空心蓮子草在我國曾經一度泛濫,現在它們不僅是魚類、家畜的飼料,還入了葯。

其次,非本土物種可以充當恢復的催化劑——它們的存在增加了生態系統中的異質性和生物多樣性。比如,番石榴很容易在退化的土地上生長,每棵樹都可能是一片再生雨林的核心;而讓我們聞之色變的加拿大一枝黃花,可以成為防固風沙,減緩水土流失的利器。

最後

為了避免即使在科學論文中也經常伴隨對入侵物種的討論而出現的模稜兩可、主觀和貶義的辭彙,一些學者提議建立一個新的標準話框架模型——摒棄分類學、人類健康和經濟因素,只關注生態因素。

入侵物種——「妖魔化」的非本地物種,科學家努力尋找其積極影響 - 天天要聞

這樣做的好處是,能更加平衡考慮非本地物種的成本和收益。畢竟,大多數時候,非本土物種要麼迅速滅絕,要麼安定下來,成為模範生態公民,為作物授粉、傳播種子、控制捕食者,並為本土物種提供食物和棲息地。

而在生態位競爭中,那些滋毛炸刺兒能成氣候的,早了解其價值,也能少走點彎路。畢竟,通常過個60到80年,什麼本土、外來,早就混在一起不分彼此了。

入侵物種——「妖魔化」的非本地物種,科學家努力尋找其積極影響 - 天天要聞

作者感謝你的關注(- _-)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享年94歲!哈工大教授嚴家騄逝世,訃告:是我國工程熱物理學科的重大損失 - 天天要聞

享年94歲!哈工大教授嚴家騄逝世,訃告:是我國工程熱物理學科的重大損失

訃告中國共產黨黨員、哈爾濱工業大學熱工專業創始人之一、哈爾濱工業大學能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嚴家騄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5年7月7日在哈爾濱逝世,享年94歲。嚴家騄同志1931年1月出生於江蘇南通,1953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同年進入哈工大讀研,1985年任教授。歷任哈工大熱工教研室主任、工程熱物理研究室主任。曾...
「丹娜絲」逐漸向浙江台州至福建寧德一帶沿海靠近 福建北部、浙江南部近岸海域將出現 2.5 到 3.5 米的大浪 - 天天要聞

「丹娜絲」逐漸向浙江台州至福建寧德一帶沿海靠近 福建北部、浙江南部近岸海域將出現 2.5 到 3.5 米的大浪

今年第 4 號颱風 「丹娜絲」備受關注。最新消息顯示,截至 7 月 7 日 17時,「丹娜絲」 為熱帶風暴級,颱風中心位於距離浙江省溫嶺市偏南方向約 190公里的東海西南部海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 9 級(23 米 / 秒,約 83 公里 / 小時)。「丹娜絲」將先以每小時1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東北方向移動,8日早晨起逐漸轉向偏西方向...
相比AI,我們更期待人類的回復;生活方式工業化與炎症性衰老相關?埃及祖先的新線索 | 一周論文新鮮讀 - 天天要聞

相比AI,我們更期待人類的回復;生活方式工業化與炎症性衰老相關?埃及祖先的新線索 | 一周論文新鮮讀

關注+星標,好搭檔不錯過7.7本周值得讀來自《自然》旗下期刊的新近發表,我們為您精選呈現。1. 將AI回復標記為人類回復能增強同理心2. 並非所有人群的衰老都與慢性炎症相關3. 古DNA揭示埃及祖先4. 擬態是否成功取決於觀察者的視角心理學 | 將AI回復標記為人類回復能增強同理心Comparing the value of perceived human
全新影響因子!科研人必備《期刊手冊》 - 天天要聞

全新影響因子!科研人必備《期刊手冊》

開放科學(Open Science)是透明、值得信賴、且可供所有人使用、重複使用並借鑒的科學,它能帶來更快、更可持續的科學發展以及更為廣泛的益處,而開放獲取(Open Access)是這一切的基礎。以OA形式發表研究,也能為研究人員和作者帶來影響力和可見度等諸多益處: 金色OA具有更大程度的引用優勢,更多的使用量和更廣的影響范...
深度科普:光飛行一光年需要一年嗎?光:我只需要一瞬間! - 天天要聞

深度科普:光飛行一光年需要一年嗎?光:我只需要一瞬間!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速度的理解往往基於牛頓力學體系下的相對速度概念。比如,當我們坐在一輛行駛的汽車上,觀察到車外的物體在以一定的速度向後移動,這個速度是相對於汽車這個參考系而言的。然而,光的速度卻截然不同,無論在何種參考系中測量,光在真空中
超導量子計算機關鍵核心設備之一:本源量子批量出口稀釋制冷機 - 天天要聞

超導量子計算機關鍵核心設備之一:本源量子批量出口稀釋制冷機

IT之家 7 月 7 日消息,本源量子今日宣布自主稀釋制冷機獲國際訂單,將批量出口「一帶一路」國家,標誌著我國自主量子計算核心裝備在國際化進程中邁出關鍵一步。▼ 本源 SL400 稀釋制冷機稀釋制冷機是超導量子計算機的關鍵核心設備之一,能夠為量子計算機提供接近絕對零度(IT之家註:-273.15℃)的極低溫運行環境,除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