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地動儀移出教科書,原因到底是啥?真就房梁吊塊肉都比它強?

2022年07月04日19:38:17 科學 1841

「震中洋房林立,但廢墟猶在,雜草叢生,傷痛沒有忘記」。歷史上的種種悲痛經歷告訴我們,地震是一種無法預防的惡劣地質災害。

唐山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幾十萬人在這樣嚴重的地質災害中喪生,那些觸目驚心的損傷數字讓國人心生悲痛。

張衡地動儀移出教科書,原因到底是啥?真就房梁吊塊肉都比它強? - 天天要聞

惡質地理災害讓大家心生恐懼的同時,也給全世界的科學家帶來一個艱難的課題,即如何能準確地預測到這場災難的發生呢?

但遺憾的是,當今的科技水平仍不能對地震的到來做到準確預測,而說到地震儀器的發明,我們不得不提及我們曾經在歷史課本上常見的人物——張衡

千年古器為何被質疑?

《後漢書·張衡傳》記載: 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在地震多發之時,張衡的地動儀在發明之後,經過多次檢測,大多能較為準確地預測到地震的發生,張衡地動儀雖在發明之初飽受質疑,但在經過多次準確的預測後,人們對於張衡的發明技術深信不疑。

張衡地動儀移出教科書,原因到底是啥?真就房梁吊塊肉都比它強? - 天天要聞

理所當然的,這項偉大的發明被列入了中小學課本中,陪伴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成長。那麼,為什麼在2018年,張衡地動儀被從中小學課本中刪除了呢?這其中倒另有一番故事。

張衡地動儀的真跡早已不存,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王振鐸廣泛查閱古籍,一定程度上復原了張衡的地動儀。

但是此次地動儀復原事件存在的最大問題在於,王振鐸所造的地動儀徒有其表,可謂是科學設計上的花瓶,沒有任何實際功用。

張衡地動儀移出教科書,原因到底是啥?真就房梁吊塊肉都比它強? - 天天要聞

而當時課本上出現的地動儀原型,也沒有指出圖片是王振鐸復原後的地動儀,如此不嚴謹的教材選材,在社會上引起了激烈的討論,由此,人們對張衡地動儀的科學性也產生了進一步的懷疑。

王振鐸復原的地動儀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爭議,一個徒有其表的花瓶,何以代表中國古代先進的科技水平?

之後發生了更為激烈的矛盾衝突點,在日本進行地動儀展示之時,現場試驗結果極不理想,使得場面陷入極為尷尬的境地。

張衡地動儀移出教科書,原因到底是啥?真就房梁吊塊肉都比它強? - 天天要聞

更甚者,日本研究員直接指出了裡面直桿原理的失誤,美國學者也認為張衡地動儀的製作原理模糊不清至此,張衡地動儀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之上,面臨的否定之聲也越來越多。甚至還有人說出了「房梁吊塊肉都比它強」,嘲諷意味十足。

不可企及的古人智慧

「驗之以事,合契若神」,後漢書對於張衡地動儀的發明給予極高評價,而在當今,復原後的地動儀飽受質疑,是一件值得今人反思的事情。

張衡地動儀移出教科書,原因到底是啥?真就房梁吊塊肉都比它強? - 天天要聞

王振鐸復原的地動儀之所以受到了如此巨大的質疑,最根本之處在於,其沒有真正觸碰到張衡地動儀的神韻。

換句話說,張衡的地動儀並沒有得到真正的復原,王振鐸的復原,只觸碰到了表象,而沒有進一步觸摸到張衡地動儀內部結構的發明,張衡的發明實在是太過於複雜,後人無從捉摸。

而張衡本人對此也沒有詳細的記載,再加上現今亦沒有實物流傳,今人若想真正實現對地動儀的復原,實在是難上加難。

張衡地動儀移出教科書,原因到底是啥?真就房梁吊塊肉都比它強? - 天天要聞

關於地動儀的外形,在後漢書中有詳細的記載,「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

其實體像一個巨型的酒樽,酒樽的外面刻有八條龍,分別口含銅製的圓球一枚,一旦有那個方位有地震的徵兆發生,人們即可以通過龍吐珠子的方位,快速判斷出發生地震災害的方位,進行及時的救災賑災救援活動。

即使許多人對地動儀的靈性飽含質疑,但是在我們的史書記載中,也都明確記載有某某年份的地質災害發生,這顯然為張衡地動儀的發明提供了可行的第一手數據,為他的發明創造奠定了數據基石。

張衡地動儀移出教科書,原因到底是啥?真就房梁吊塊肉都比它強? - 天天要聞

而張衡的地動儀之所以受到教授的嘲諷,更準確地說是,復原後的張衡地動儀受到了極大的嘲諷,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在於,後人沒有觸及到張衡發明的根本,也沒有真正企及到古人的智慧。

雖然地動儀的外形和製作原理在史書中得到了詳細記載,但是後人依然無法根據史料進行完全復原。從老莊哲學,到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不得不說,古人早已把中國哲學以及中國科學,奠定了相當深厚的基石。

在曲折中前進的中國科學

雖然先人為我們留下了深厚的文化遺產,但我們亦不能妄自菲薄,認為今人的智慧絕不可能超越先輩。

張衡地動儀移出教科書,原因到底是啥?真就房梁吊塊肉都比它強? - 天天要聞

僅從地動儀的發明來看,現如今仍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地動儀的實際用處,一切結論仍是根據史書推測,而不可否認的是,漢書給予張衡地動儀如此高的評價,或許是因為其代表了當時科學的最高成就,適用於那個時代的發展。

「前人之事,後事之師」,復原後的張衡地動儀在經歷了巨大的質疑之後,我國一群文化學者並沒有因此頹廢,反而力排眾議,飽含自信的開始了對地動儀的再復原。

經過研究學者的不懈努力,並在社會的廣泛關注下,他們相對成功地復原了張衡的地動儀,並找出了第一次復原失敗的誤區,在使用層面上,也能較為準確的預測出地震發生的方位。

張衡地動儀移出教科書,原因到底是啥?真就房梁吊塊肉都比它強? - 天天要聞

但是,就此來看,研究者們也不敢就此確定地說,他們真正復原了張衡的地動儀,並確定和張衡地動儀的使用效果一樣,畢竟,上千年的事情,任誰也不敢輕易下論斷。

張衡和地動儀的故事可謂是「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經由王振鐸復原的地動儀,在不嚴謹的選材中落筆教材,又在教授的聲討中,民眾的質疑聲中,在教材中落下帷幕,多有滑稽之處,卻不免令眾人感嘆。

通識書目的選材應多加嚴謹,因此,將地動儀從書中除名不足為奇,只是惋惜在於,先人智慧的結晶我們後人竟難以觸碰,也幸有執著探索的科學家,不斷推動者中國科學的向前發展。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月壤歸來!外媒:中國再顯太空實力 - 天天要聞

月壤歸來!外媒:中國再顯太空實力

嫦娥六號返回器25日攜帶月壤順利著陸,實現人類歷史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持續引發外媒的廣泛關注。  《紐約時報》刊文稱,中國成為首個從月球背面取回樣品的國家。嫦娥六號任務的樣品可能蘊藏著月球和地球起源的線索,是中國探月工程的最新成果。  《紐約時報》報道截圖  報道指出,此次任務攜帶的樣品是由中國國家航...
大熊貓「鑫寶」和「雲川」啟程了 - 天天要聞

大熊貓「鑫寶」和「雲川」啟程了

今年2月,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與美國聖迭戈動物園野生動植物聯盟簽署了新一輪大熊貓國際保護合作研究協議。中美雙方經過充分準備,今天,來自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的兩隻大熊貓「鑫寶」「雲川」啟程前往聖迭戈動物園,開啟為期10年的旅居生活,延續雙方
托底騰飛、5米墜落!領克07 EM-P完成行業首次極限挑戰 - 天天要聞

托底騰飛、5米墜落!領克07 EM-P完成行業首次極限挑戰

快科技6月27日消息,據領克汽車官方發布,近日,領克07 EM-P完成行業首次托底後高空墜落挑戰。據悉,此次領克07EM-P攜手中汽信科,根據真實場景設置超高難度挑戰,先托底,後騰飛,再墜落,挑戰時速50km/h正面應對托底測試、挑戰行業首次托底+翻滾雙重測試。托底:車速50km/h剮蹭底盤通過直徑為150mm的剛性半球形壁障,領克...
【生物多樣性看甘孜】四川甘孜州石渠縣記錄到幼年金雕捕食畫面 - 天天要聞

【生物多樣性看甘孜】四川甘孜州石渠縣記錄到幼年金雕捕食畫面

近日,四川長沙貢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和西華師範大學生物多樣性與生態適應研究團隊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縣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時,拍攝到一隻金雕亞成體的捕食活動畫面。畫面中,一隻金雕在旱獺、鼠兔的洞口耐心等候,一動不動地觀察著獵物的活動,一旦有身體肥碩滾圓、肉質細嫩的獵物從洞口跑出來,就會立刻出擊...
瞰「飛碟」 - 天天要聞

瞰「飛碟」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濱青島嶗山區張村河沿岸的科苑經六路以東、新宏路以北、科苑緯四路以南合圍區域,一座巨型的「太空飛碟」虛擬現實創享中心正向竣工衝刺。6月25日,虛擬現實創享中心的兩個穹頂已安裝到位,記者用無人機在高空俯拍,畫面十分壯觀。目前,項目建設處於收尾階段。據了解,青島虛擬現實創享中心整體設計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