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到底:七月上半月多地將現臭氧中度污染,如何治理防護?(央視新聞)

2022年07月04日15:41:15 科學 1818

盛夏已至,又到了一年當中人們戶外活動最密集的時候,各地空氣質量如何呢?

生態環境部:七月上半月多地將出現臭氧中度污染過程

生態環境部近日發布了7月上半月全國空氣質量預報會商結果,顯示,今年7月的上半月,也就是截至7月15日,我國大部擴散條件良好,空氣質量以良至輕度污染為主。但是,受氣溫升高影響,華北局地、華東中北部、成都平原四川盆地局地、陝西關中地區等地可能會出現臭氧中度污染過程。

臭氧——「地球保護傘」還是「隱形破壞者」?

除了PM2.5等顆粒污染物外,臭氧也是評價空氣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那麼到底什麼是臭氧污染?又有何危害呢?

一問到底:七月上半月多地將現臭氧中度污染,如何治理防護?(央視新聞) - 天天要聞

臭氧是氧氣的一種同素異形體,常溫、常壓下無色,低濃度下無味。在距離地球表面20~50千米的高度有一層臭氧,它能吸收太陽光中的大部分紫外線,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傷害。但是在近地面,臭氧就換了一副面孔。當臭氧濃度最大8小時均值超過每立方米160微克,就形成了臭氧污染。

近地面高濃度的臭氧正是目前大家關注的污染之一,它對人體有害,不僅是健康殺手,同時還會造成農作物的損失。

臭氧污染是如何形成的?

生態環境部通報,今年1到5月,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臭氧平均濃度為138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了8.7%。臭氧污染是如何形成的呢?

臭氧並非直接來自污染源的排放,而是揮發性有機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在太陽光照射下發生光化學反應的產物,是典型的二次污染物。

氮氧化物以及揮發性有機物是產生臭氧的兩種「原料」。揮發性有機物的來源既包括以植物揮發為主的天然源,也有各種人為活動導致的人為源,比如石化化工、工業塗裝等工業過程排放;機動車尾氣和油品蒸發排放;裝修、炊事、乾洗等生活活動排放等。氮氧化物排放主要來自各種燃料在燃燒過程中的排放,包括火力發電、工業鍋爐和窯爐、機動車使用等。

我國哪些地方、什麼時間最易發生臭氧污染?

我國臭氧污染的空間和時間分布都不均勻。在空間分布上,80%左右臭氧濃度超標的城市分布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汾渭平原,與PM2.5污染較重的城市分布基本重合,珠三角、成渝、長江中游城市群的臭氧濃度也相對較高。

一問到底:七月上半月多地將現臭氧中度污染,如何治理防護?(央視新聞) - 天天要聞

在時間上,5月至9月是我國絕大多數城市臭氧污染相對集中的月份,主要和這段時間陽光充足、輻射較強、白天溫度較高有關。

一問到底:七月上半月多地將現臭氧中度污染,如何治理防護?(央視新聞) - 天天要聞

臭氧污染易對身體造成哪些傷害?如何防護?

當下炎炎夏日,正是一年當中臭氧污染最嚴重的時間段。大家最關心的就是,臭氧污染將給身體健康帶來哪些危害?又該如何做好防護措施呢?

專家介紹,如果近地面空氣中的臭氧濃度過高,很容易引起上呼吸道的炎症病變,出現咳嗽、頭疼等癥狀,還會對皮膚、眼睛、鼻黏膜產生刺激。臭氧會破壞皮膚的屏障功能,引發皮膚病,出現黑斑等。其中三類人群對臭氧特別敏感:

兒童是臭氧暴露風險最高的群體。孩子經常在戶外活動,大部分時間進行較為激烈的活動,因此兒童也更容易患哮喘或其他呼吸道疾病。哮喘是兒童最常見的慢性病,接觸臭氧,可能會加重哮喘。

活躍在戶外的成年人,因為身體活動會使人呼吸得更快、更深,在活動過程中,臭氧會深入肺部,容易造成傷害。

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因為患有這些疾病的人通常比不太敏感的人更早感受到低濃度臭氧的影響。

對於個人防護,盡量採取以下幾條措施:

一、臭氧一般出現在中午,到下午兩三點鐘達到峰值,這段時間最好減少外出及室外活動,並減少室內通風換氣的次數。

二、如果不得不外出,敏感人群需要做好防護,戴上帽子、眼鏡及口罩等防護產品。

三、平時加強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增強自身免疫力,也會適當減輕臭氧對人體的損傷。

精準治理臭氧污染,各地使出哪些「大招」?

隨著PM2.5等得到有效控制,臭氧目前已經成為夏季影響我國空氣質量的首要污染物。相關部門也越來越重視對於臭氧污染的治理。我們來看看各地都使出了哪些「大招」呢?

這幾天,在太原市杏花嶺區加油站,晚上排隊加油的車輛絡繹不絕,與以往相比,加油的車輛多了兩成。加油站工作人員不時向前來加油的客戶宣傳錯峰加油的政策。那為什麼要推出這些措施?對廣大車主來說,選擇夜間加油,可以減少白天高溫環境下的油氣污染排放,緩解臭氧污染加劇現象太原市還明確要求,各油品儲運銷售單位在油品裝卸時必須實施錯峰作業,晴朗天氣下每天上午10點到下午6點停止油品裝卸作業。

一問到底:七月上半月多地將現臭氧中度污染,如何治理防護?(央視新聞) - 天天要聞

治理揮發性有機物是控制臭氧污染有效途徑之一。全國各地紛紛出台措施:西安市在6月1日—9月30日,對全市汽車維修企業和交通領域實行臭氧污染管控,預測出現污染天氣,將啟動應急管控措施。廣東東莞大力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新增計程車、網約車、城市物流配送車輛100%使用新能源車、輕型環衛車輛80%以上使用新能源車。目前北京已在全國率先建立了點、線、面相結合的揮發性有機物監測體系,利用手工監測、自動監測、走航監測等技術手段,為PM2.5和臭氧污染的協同治理提供精準的技術支撐。

生態環境部:加大結構調整實施減排工程 防治臭氧污染

同時生態環境部也明確提出,「十四五」期間我國大氣污染防治的重點就是細顆粒物與臭氧的協同控制。將通過產業、能源、交通運輸等結構調整,以及實施減排工程,來全面推進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這兩種污染物的減排工作。

來源:央視《新聞》頻道、中國環境APP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罕見!今年三伏天近10年來最短 - 天天要聞

罕見!今年三伏天近10年來最短

7月7日,小暑,迎風穿夏,尋覓清涼。「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夏天開始變得潮濕悶熱,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也快到來。在過去10年,從2015年至2024年,連續10年的「三伏」都是40天。而今年的「三伏天」7月20日入伏,8月18日出伏,僅30天,是近10年來最短的一次。酷熱還沒真正開始,暑意已經蔓延。此時,尋一處清涼,成了夏...
國科大畢業生探訪懷柔「一城兩都」 - 天天要聞

國科大畢業生探訪懷柔「一城兩都」

7月5日一早,雨過天晴。懷柔科學城新質生產力創造中心門前,中國科學院大學的畢業生們正帶著家人走下大巴車,準備進展廳「探秘」——這是中國科學院大學2025年畢業典禮走進「一城兩都」活動的首站。
記者手記:從「離科學最近的地方」揚帆報國之路 - 天天要聞

記者手記:從「離科學最近的地方」揚帆報國之路

新華社北京7月6日電 記者手記:從「離科學最近的地方」揚帆報國之路新華社記者劉禎7月的北京,驕陽似火。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的運動場座無虛席,熱烈的氛圍比驕陽更勝。6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大學2025年度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在這裡舉行。萬餘名畢業生即將從這個被稱作「離科學最近的地方」啟程,奔赴各自的科學之路...
第42屆全國醫藥工業信息年會和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學論壇開幕 - 天天要聞

第42屆全國醫藥工業信息年會和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學論壇開幕

7月6日,第42屆全國醫藥工業信息年會和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學論壇開幕,聚焦前沿科學、產業趨勢與政策創新,邀請全球生命科學領域各界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推動我國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塑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地標。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殷勇致辭並宣布活動開幕。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謝遠生,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黨組成...
人體「捉妖記」:免疫系統如何分辨「自我」與「非我」 - 天天要聞

人體「捉妖記」:免疫系統如何分辨「自我」與「非我」

在神秘又奇妙的人體世界裡,免疫系統就像是守護健康的「齊天大聖」,時刻警惕著各路「妖魔鬼怪」的入侵。而要想精準打擊敵人,首先得搞清楚誰是自己人,誰是外來的「妖精」,這就涉及到一個關鍵問題:「自我」與「非我」的識別。大家都知道,在《西遊記》里,妖怪們變化多端,常常混入人群,企圖矇混過關。人體里也一樣,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