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無為
▎圖:來自網路
一位動物學家在考察生活於非洲奧蘭治河兩岸的動物時,注意到河東岸和河西岸的羚羊大不一樣,前者繁殖能力比後者更強,而且奔跑的速度比後者每分鐘要快13米。
他感到十分奇怪,既然環境和食物都相同,何以差別如此之大?
為了能解開其中之謎,動物學家和當地的動物保護協會進行了一項實驗:在兩岸分別捉10隻羚羊送到對岸生活。
結果送到西岸的羚羊發展到14隻,而送到東岸的羚羊只剩下了3隻,另外7隻被狼吃掉了。
原來,東岸的羚羊之所以身體強健,只因為它們附近居住著一個狼群,這使羚羊天天處在一個「競爭氛圍」中,為了生存下去,它們變得越來越有「戰鬥カ」;而西岸的羚羊長得弱不禁風,恰恰就是因為缺少天敵,生存壓力差。
叢林法則是自然界里生物學方面的物競天擇、優勝劣汰、弱肉強食的規律法則,自然界中的資源有限,只有強者才能獲得最多。
大到國家間的競爭,小到企業間、人與人之間的競爭,都要遵循叢林法則,至於競爭結果,那就看各自的實力、智慧、手段和改造或適應世界的能力了。
黑與白、大與小、好與壞、強與弱從來都是相互依存,共生共息,動態轉化的。
競爭的存在是必然的,生存的前提條件就是要有頑強競爭力,必須正視對手或天敵的存在,良性的競爭是大家共同成長和發展的基礎。
不要抱怨和憎恨我們的對手,我們應該感謝他們,因為,正是他們的存在,才會使我們由平庸變得傑出。
日本北海道盛產鰻魚,許多漁民都以捕撈鰻魚為生。鰻魚的生命非常脆弱,只要一離開深海區,要不了半天就會全部死亡。
當地一位老漁民天天出海捕魚,返回岸邊後,他的鰻魚總是活蹦亂跳的。
老漁民使鰻魚不死的秘訣,就是在整倉鰻魚中放進幾條鯰魚。鰻魚與鯰魚是出名的「對頭」。
幾條勢單力薄的鯰魚遇到成倉的對手,便驚慌地在鰻魚堆里四處亂竄,這樣一來,反而倒把滿滿一船艙死氣沉沉的鰻魚全給激活了。
這就是管理學中著名的「鯰魚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