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執行為期 6 個月的任務的宇航員經歷的骨質流失相當於地球上 20 年的時間——太空旅行也給心血管系統帶來壓力,並增加了輻射暴露。
一項由學術主導的宇航員研究揭示了太空旅行對人體骨骼的破壞性影響。
研究表明,宇航員在六個月的太空飛行中遭受了「嚴重」的骨質流失——相當於地球上大約二十年的時間。
回國一年後,只有大約一半的骨質流失得以恢復——這引發了人們對未來火星和月球任務的擔憂。
更長的太空任務導致骨質流失增加和恢復的可能性降低。
骨質流失是由於太空中缺乏重力而發生的,而地球上的負重骨骼通常是失重的。
這項研究是針對過去七年搭乘國際空間站(ISS)的 17 名宇航員(平均年齡為 47 歲的 14 名男性和 3 名女性)進行的。
機組人員來自美國航天局NASA、加拿大和歐洲航天局以及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
回到地球後,他們與卡爾加里大學教授 Leigh Gabel 領導的研究小組合作了一年。
九名機組人員在執行太空任務四到七個月後經歷了永久性骨礦物質密度損失。
「宇航員在六個月的太空飛行中經歷了顯著的骨質流失——我們預計在地球上二十多年的老年人身上會看到這種流失,而他們在回到地球一年後只恢復了大約一半的流失,」加貝爾教授談到研究,發表在《科學報告》雜誌上。
該研究引起了人們對未來火星之旅的擔憂。
「我們知道宇航員在長時間的太空飛行中會失去骨骼。
「這項研究的新穎之處在於,我們在宇航員太空旅行後跟蹤了他們一年,以了解骨骼是否以及如何恢復。」
加貝爾教授警告說,太空機構必須改進運動和營養等對策,以防止骨質流失。
研究發現,包括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阻力訓練在內的飛行中的鍛煉對防止骨骼和肌肉損失至關重要。
與地球上通常的鍛煉程序相比,完成更多硬拉重量的宇航員更有可能在執行任務後恢復骨骼。
宇航員小腿骨、脛骨的密度平均降低了 2.1%,骨骼強度降低了 1.3%。
宇航員返回
一名美國宇航局宇航員在太空中度過了創紀錄的 355 天后返回地球。
「在太空飛行期間,精細的骨骼結構變薄,最終一些骨棒相互斷開,」加貝爾教授說。
「一旦宇航員返回地球,剩餘的骨骼連接會變厚並加強,但在太空中斷開的連接無法重建,因此宇航員的整體骨骼結構會發生永久性變化。」
研究還發現心血管系統也受到太空旅行的影響。
加貝爾教授說:「如果沒有重力將血液拉向我們的腳,宇航員會經歷一種流體轉移,導致更多的血液聚集在上半身。」 「這會影響心血管系統和視力。」
輻射也是一個問題,宇航員離地球越遠,他們暴露在陽光下的機會就越多,患癌症的風險就越大。
加貝爾教授補充說:「我們仍然不知道微重力如何影響人類健康,特別是在超過六個月的太空任務以及長期健康後果方面。
「我們真的希望骨質流失最終會在更長時間的任務中趨於平穩,人們會停止骨質流失,但我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