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生於時間之始,可解暗物質之謎

2022年06月27日10:50:08 科學 1426

黑洞:生於時間之始,可解暗物質之謎 - 天天要聞

兩個黑洞合併的假想圖。(圖源:加州理工學院R. 赫特 (IPAC))

黑洞的本質是什麼?黑洞怎麼來?黑洞在宇宙的進化中起著怎樣的作用?這些問題仍然困擾著科學家們。現在,一項新的研究表明,那些宇宙最早期就存在的黑洞,可以解釋多個天文之謎。

黑洞:生於時間之始,可解暗物質之謎 - 天天要聞

這項研究表明,在宇宙大爆炸之後,早期的宇宙由原始的小黑洞填充,這些小黑洞加速了恆星和星系的形成。這個理論本身並不新鮮,早在1971年由斯蒂芬·霍金提出。然而,在這項新的研究中,天文學家卻告訴人們,如今人類對宇宙的理解上出現的巨大空白,其實可以由原始黑洞巧妙地填補。

黑洞:生於時間之始,可解暗物質之謎 - 天天要聞

首先,這些黑洞可以解釋暗物質的存在和性質。暗物質無法被看見,並且預計佔據宇宙所有物質的85%。那麼原始黑洞是如何解釋暗物質之謎的呢?很簡單,這些黑洞可能就是那些沒有被觀測過的暗物質本身,雖然該理論迄今為止還沒有證據。

「我們的研究表明,無需引入新的粒子或物理學理論,從研究暗物質本身的性質、再到尋覓超大質量黑洞的起源,我們就能揭開現代宇宙學的謎底。」 邁阿密大學物理學助理教授、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尼克·卡佩盧迪在聲明中說道。

黑洞:生於時間之始,可解暗物質之謎 - 天天要聞

原始黑洞的理論最初由霍金提出,後來被主流觀點所拋棄。主流觀點認為黑洞是在大質量恆星生命結束時坍縮後產生的。

但在過去幾年裡,人們利用尖端技術對黑洞進行了觀測和探測,發現潛伏在宇宙中的黑洞並不總是與預期相符。一些黑洞要麼太大要麼太小,然而大質量恆星的坍縮是不可能形成這樣的黑洞的。

「不同尺寸的黑洞依然是個謎。我們並不理解,在自宇宙存在以來的相對較短的時間內,超大質量黑洞是如何長到如此巨大的。」 歐洲航天局(ESA)的科學主任、這篇論文的共同作者金特·哈辛格認為。

黑洞:生於時間之始,可解暗物質之謎 - 天天要聞

根據該理論,黑洞從一開始就存在,在宇宙大爆炸後的數百萬年里加速了恆星的形成。(圖源:歐洲航天局)

科學家們提出的新模型,改變了先前所假設的宇宙演化時間軸上的幾個時間點。比如,如果原始黑洞從一開始就存在,那麼它們就會比我們融合得比我們想像中更快,從而有更多的時間長到如今能被探測到的規模。

黑洞:生於時間之始,可解暗物質之謎 - 天天要聞

這些黑洞的引力也會加速第一代恆星和星系的形成。因為在大爆炸後的最初數百萬年里,充滿黑暗宇宙的塵埃和氣體雲會在黑洞引力的作用下更快地坍塌。因此,那些神秘的黑暗時期會更短,第一代恆星也會更早形成。

「原始的黑洞如果存在,那將會是一切黑洞的最初來源,銀河系中間的黑洞也不例外。」 耶魯大學天文學教授、該研究的共同作者之一普里亞姆瓦達·納塔拉詹在聲明中說。

讓天文學家們難以解釋的,不僅僅是大黑洞。歐洲航天局的蓋亞任務得到了最為詳細的三維銀河地圖。其證據表明,有大量的小尺寸黑洞散布在銀河系各處。這些黑洞太小,是無法從大恆星的坍塌中誕生的。

黑洞:生於時間之始,可解暗物質之謎 - 天天要聞

這項發射任務有一個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要探測大爆炸後產生的第一代恆星的餘輝,它們是宇宙中的第一束光。殘餘的紅外線證據將會揭示哪種理論才更正確:黑洞是從一開始就一直存在,還是在第一代恆星消亡後才開始形成。

「如果第一代恆星和星系在所謂的『宇宙黑暗時代』就已經形成了,那麼韋伯太空望遠鏡也會拿到相應的證據。」哈辛格說。

該研究已被接受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可在預印本網站Arxiv上在線查閱。

黑洞:生於時間之始,可解暗物質之謎 - 天天要聞

相關知識

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是已發射的紅外線空間望遠鏡,原計劃耗費5億美元並於2007年發射升空。但由於各種原因,導致項目嚴重超支,發射時間數次推遲,最新預估總耗費高達100億美元,發射時間為美國東部時間2021年12月25日7時20分。2019年8月28日NASA表示該望遠鏡首次組裝完畢。

BY: Tereza Pultarova

FY: 小戴同學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在作品發布後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國科大畢業生探訪懷柔「一城兩都」 - 天天要聞

國科大畢業生探訪懷柔「一城兩都」

7月5日一早,雨過天晴。懷柔科學城新質生產力創造中心門前,中國科學院大學的畢業生們正帶著家人走下大巴車,準備進展廳「探秘」——這是中國科學院大學2025年畢業典禮走進「一城兩都」活動的首站。
記者手記:從「離科學最近的地方」揚帆報國之路 - 天天要聞

記者手記:從「離科學最近的地方」揚帆報國之路

新華社北京7月6日電 記者手記:從「離科學最近的地方」揚帆報國之路新華社記者劉禎7月的北京,驕陽似火。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的運動場座無虛席,熱烈的氛圍比驕陽更勝。6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大學2025年度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在這裡舉行。萬餘名畢業生即將從這個被稱作「離科學最近的地方」啟程,奔赴各自的科學之路...
第42屆全國醫藥工業信息年會和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學論壇開幕 - 天天要聞

第42屆全國醫藥工業信息年會和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學論壇開幕

7月6日,第42屆全國醫藥工業信息年會和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學論壇開幕,聚焦前沿科學、產業趨勢與政策創新,邀請全球生命科學領域各界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推動我國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塑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地標。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殷勇致辭並宣布活動開幕。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謝遠生,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黨組成...
人體「捉妖記」:免疫系統如何分辨「自我」與「非我」 - 天天要聞

人體「捉妖記」:免疫系統如何分辨「自我」與「非我」

在神秘又奇妙的人體世界裡,免疫系統就像是守護健康的「齊天大聖」,時刻警惕著各路「妖魔鬼怪」的入侵。而要想精準打擊敵人,首先得搞清楚誰是自己人,誰是外來的「妖精」,這就涉及到一個關鍵問題:「自我」與「非我」的識別。大家都知道,在《西遊記》里,妖怪們變化多端,常常混入人群,企圖矇混過關。人體里也一樣,各...
Science | 告別序列依賴,為你的染色體「掃碼」:每條染色體竟自帶獨一無二的「條形碼」 - 天天要聞

Science | 告別序列依賴,為你的染色體「掃碼」:每條染色體竟自帶獨一無二的「條形碼」

引言在人類基因組中,有一片廣袤而神秘的「禁區」,它佔據了每條染色體的核心位置,卻長期以來讓我們束手無策。這片區域就是著絲粒 (Centromere)。它就像基因組中的「百慕大三角」,充滿了高度重複的DNA序列,結構複雜多變,讓傳統的基因測序和分析技術在此屢屢碰壁。然而,這片「禁區」卻掌握著細胞分裂時染色體能否被精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