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間站,我們共同見證

2021年10月15日12:11:02 科學 1370
中國空間站,我們共同見證 - 天天要聞中國空間站,我們共同見證 - 天天要聞中國空間站,我們共同見證 - 天天要聞中國空間站,我們共同見證 - 天天要聞中國空間站,我們共同見證 - 天天要聞中國空間站,我們共同見證 - 天天要聞中國空間站,我們共同見證 - 天天要聞中國空間站,我們共同見證 - 天天要聞

載人航天,是世界上最複雜、最龐大、最具風險的領域。在世界載人航天發展過程中,建造近地軌道載人空間站是一個國家載人航天能力成熟的重要體現,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然而,曾幾何時,國際空間站的合作大門,並未向中國敞開,我們走上了自主研製建造空間站的道路。

雖然晚了一步,但我們的步伐更快、更穩。2011年9月29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成為中國空間站建設的「起點」。短短10年間,密集發射任務接踵而來:天宮二號、天舟系列貨運飛船,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天和核心艙……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加速進入「空間站時間」。

中國航天的追夢故事,正在書寫越來越精彩的篇章。夢想有多遠,中國航天人的步伐就有多穩健。從大山深處的航天發射場到浩瀚大洋上的遠望號測量船,到處留下了科技人員艱苦奮鬥的足跡,灑下了科技人員不懈拼搏的汗水。中國航天人用自己的光和熱,照亮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征程,他們是建造空間站的目擊者、記錄者、奠基人。

今天,讓我們走近這群幕後英雄,感受他們與載人航天事業發展同頻共振的精彩人生。

——編 者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總工程師鄭永煌——

精密部署助力神舟騰飛

金秋十月,弱水河畔再次迎來中國航天歷史性的一刻——

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即將托舉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3名航天員起航,這將是我國空間站階段的第二次載人飛行。

此時此刻,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總工程師鄭永煌內心充滿自豪。榮耀背後,凝聚著鄭永煌和團隊成員的智慧和汗水——組織參試人員進行系統訓練,優化調整預案、進行演練論證,對整個發射場相關設施設備進行信息採集、健康評估和故障診斷,對測髮指揮控制系統進行改造、升級……

今年是中國航天不同尋常的一年,一年裡有2次載人飛船發射任務。今年也是鄭永煌30年航天生涯中最充實忙碌的一年。從1993年開始參加載人航天發射場的設計論證,到如今參與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鄭永煌親眼見證中國載人航天邁入空間站時代。

戈壁灘,是追夢的起點——

鄭永煌最初的崗位是火箭氧化劑加註操作手。火箭推進劑操作稍有不慎,可能會引發事故。這讓鄭永煌把質量意識、風險意識、標準意識時刻貫穿到每一次任務中。

「每一份文書他都要一遍一遍地過,反覆地修改和完善,確保拿出最好的報告和最好的方案。」提起鄭永煌的專業「強迫症」,高級工程師紀容林印象深刻。

今年6月,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搭載著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從大漠騰飛。作為總師的鄭永煌全程參與質量把關。

慣組是火箭控制系統的敏感器件,負責給火箭提供加速度,如果該器件發生問題,後果不堪設想。

任務準備前期,慣組系統發生小故障。鄭永煌當即拍板:「把有故障的慣組拆下來,安裝上備份慣組,並送回北京歸零。」

排除故障後,鄭永煌還是不放心,又做了一次複查。結果一切正常,火箭狀態良好,他們這才把產品轉運到發射區,保證神舟十二號順利發射。

「載人航天無小事,必須確保火箭、飛船不帶任何問題上天。」在加註機器人的測試過程中,有人主張用水代替燃料,模擬黃煙霧對視覺定位系統的影響。鄭永煌堅決不同意:「必須用燃料測試,模擬不到位、不徹底,拿到的數據絕對是不可靠的。」

鄭永煌和團隊成員集智攻關,實現3次技術升級,成功獲取真實可靠的測試數據。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即將發射,鄭永煌又準備開展新的科研攻關。「後續我國還要開展深空探測等任務,我們要持續發力,為中國夢、航天夢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鄭永煌說。

文昌航天發射場01指揮員胡旭東——

矢志奮鬥點亮夢想征程

今年,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大戲」輪番上演——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天舟二號天舟三號貨運飛船相繼從這裡飛向太空。

中國空間站的夢想正一步步成為現實,多次擔任空間站建設階段前期火箭發射01指揮員的胡旭東心潮澎湃。

01指揮員,是航天發射指揮的「靈魂人物」,這個崗位是火箭能否成功發射的關鍵。

2020年5月5日,長征五號B遙一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成功。隨後,長征五號B搭載的載荷組合體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瑰麗地球和深邃太空之間,出現了一幕人類探索宇宙的壯麗圖景,空間站時代的大門向中國人敞開。

01指揮員胡旭東在日記本上寫下這樣一段話——「109天的堅持,終於迎來了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任務的圓滿成功。這段日子,我們經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和高強度任務的考驗。」短短一段話,見證著一路走來的艱辛不易。

以往發射任務,即便全員到齊,都需要大家日夜連軸轉才能完成任務。而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的首飛任務,一經啟動便遇到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有數百人沒能返回崗位,其中還有同事被隔離。

防疫工作成為首飛任務中重要的一環。如果發射場發生疑似病例,所有的測試工作都有可能按下暫停鍵。與發射場工作人員相比,春節後從全國各地趕回來的試驗隊員更是疫情防控難點。

為此,發射場黨委迎難而上,把疫情防控工作與航天發射任務一體籌劃、一體組織、一體實施,克服資源有限、人員緊缺等難題,強化風險防控,加大精細管理,為火箭成功首飛打牢堅實基礎。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發射任務進入關鍵階段,胡旭東組織各系統把測試數據記錄翻出來一一比對,排查問題、分析漏洞。「經過質量複查整頓,大家對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發射的信心更足了。」

2020年5月5日深夜,胡旭東在微信朋友圈感慨:「是堅持讓我們迎來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的順利騰飛。」

隨後1年多時間裡,胡旭東又和團隊接連參與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天舟二號貨運飛船的發射任務。

「榮譽不僅僅屬於我個人,更屬於為載人航天事業矢志奮鬥的每一名航天人。」胡旭東說。

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原遠望6號船船長楊便佼——

遠望人追夢星辰大海

一聲嘹亮的汽笛,劃破了江畔清晨的寧靜。白色巨輪上,一個個巨大拋物面天線和球形雷達,如同凝望蒼穹的眼睛,格外引人注目。

9月30日,我國第三代航天遠洋測量船遠望6號船,再一次駛離碼頭,奔赴大洋執行測控任務。

每一次,遠望6號船開啟追星攬箭的海上測控之旅時,總會拉響汽笛。它在大洋深處默默守望,用百分之百的測控成功率,為「中國星」遨遊太空保駕護航。

3個多月前,當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飛離遠望6號船的測控弧段後,他們開始了與天和核心艙的「太空邂逅」。

此前,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在全國人民的注視下完成了船箭分離、入軌飛行、太陽帆板展開等關鍵動作,神舟十二號與天和核心艙完成交會對接任務後,遠望6號船拖著長長航跡,踏上回家之路。

這一刻,時任遠望6號船船長楊便佼心中的石頭總算落地。這是他作為船長執行的最後一次測控任務,遠望6號船全戰全勝的驕人成績也為他的船長生涯畫上圓滿句號。

船掉頭返航的那一刻,楊便佼不由回想起1992年的一天,剛參加工作不久的他聽聞黨中央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最後一步是「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那時候,他還不太明白「空間站」這3個字所蘊含的重大意義。

不承想,20多年後,由楊便佼帶領這支平均年齡僅有29歲的年輕隊伍,護送天舟二號、神舟十二號順利飛天,在中國空間站建設過程中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遠望6號船目前設備情況如何,是否具備立即出航條件?」今年5月21日午夜,一個電話打破了港灣的寧靜,正在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碼頭休整的遠望6號船聞令而動,此時距離該船遠航歸來返回母港僅過去10天時間。

因為任務時間衝突,原本由遠望5號船執行的天舟二號發射測控任務轉交由在港補給的遠望6號船執行。

面對突如其來的任務,楊便佼信心滿滿地說:「遠望號船隨時處於任務狀態,保證高標準完成任務。」

24小時快速收攏人員,全船立即進入全面動員模式,各系統協調補給保障、確定設備狀態……

近年來,楊便佼帶領遠望6號船應急出航,戰狂風、斗惡浪,準確預判颱風「彩雲」動向,調整航行計劃、進行合理規避,順利完成天舟二號、神舟十二號等航天測控任務。

「一代代遠望人前赴後繼,把人生坐標錨定在大洋上。無論是狂風驟雨的險情,還是枯燥孤單的漂泊,都無法動搖遠望人那顆守望家國、追夢星辰大海的心。」楊便佼說。

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廈門測控站工程師陳紹軍——

「牧星人」守護天上家園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前夕,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廈門測控站工程師陳紹軍和同事們嚴陣以待。

這樣的狀態,其實是他們的常態。天和核心艙發射升空後半年裡,廈門測控站的跟蹤圈次大部分是在午夜凌晨。陳紹軍全程緊盯,一圈不落地跟了下來。

「如果航天器是風箏,測控就是風箏線,要牢牢攥在『牧星人』手中。一次信號失鎖、一個數據失誤,都有可能對航天員帶來威脅。」陳紹軍說。

今年是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廈門測控站成立第30個年頭,也是陳紹軍投身航天測控事業第20個年頭。20年前,陳紹軍前腳走出校門,後腳邁入測控站大門。基礎知識、設備結構、操作原理……面對浩如煙海的學習資料,陳紹軍憑著勤奮刻苦的勁頭,很快成長為技術骨幹。

那年,該站技術人員發現衛通鏈路不時出現干擾。此時,距離神舟七號載人飛行任務實施還有一個多月時間,測控系統不能有分毫差錯。

全面檢查依然沒有找到問題根源。就在眾人一籌莫展之際,陳紹軍抬頭望向天空,恰好此時一架民航飛機飛過。望著那道長長尾跡,陳紹軍若有所思,他迅速組織人員回看設備頻譜錄像。

通過詳細分析,他發現只要有民航飛機在該站上空飛過,衛通信號都會發生明顯變化。

「這個『搗蛋鬼』終於找到了!」陳紹軍為設備加裝濾波器,成功過濾掉來自民航飛機的干擾信號,圓滿完成神舟七號載人飛行任務。

2013年,在該站全力備戰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時,技術人員發現,一直運轉正常的設備突然出現異常。

深夜,難以入眠的陳紹軍踱步到窗前,望著夜空中閃爍星光,突然他的腦海里獲得靈感:「電離層閃爍」,這個先前在查閱資料時學到的新辭彙引起他的注意。

通過向當地氣象部門求證後得知,那一年正是太陽活動高發期,電離層擾動尤為劇烈,而單位設備出現的異常情況與資料中描述的情況基本一致。

隨後,陳紹軍組織技術人員對相關問題進行深入分析,並將問題上報至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很快,中心為該站配置一套電離層探測儀設備,對電離層閃爍實時監測報警,為精準測控提供保障。

從初出茅廬的「小陳」,到獨當一面的「老陳」,我國空間站建設,正是靠陳紹軍這樣的「牧星人」一次次攻堅克難、迎難而上,助推我國航天事業邁向一個新高度。

來源:解放軍報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數學家發現了一種解決代數最古老的難題的新方法 - 天天要聞

數學家發現了一種解決代數最古老的難題的新方法

新南威爾士大學悉尼分校的一位數學家發現了一種解決代數最古老的挑戰的新方法——求解高等多項式方程。多項式是涉及一個變數的冪方程,例如二次多項式:1+ 4x -- 3x2= 0 的這些方程式是數學和科學的基礎,它們在數學和科學中具有廣泛的應用,
科學家也有辦公室政治,本想攜手創業,沒想到屢屢被騙……丨葉檀回信 - 天天要聞

科學家也有辦公室政治,本想攜手創業,沒想到屢屢被騙……丨葉檀回信

長期徵集日子很難,生活不容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有苦說不出的感覺,受苦的人最懂。和吃苦相比,有苦難言,無人問津,可能比苦本身還難受。重生之後,葉檀老師變了很多,變得能吃苦,吃自己的苦,吃別人的苦。她說,有苦我們一起分擔。每周六,葉檀老師都會親自回復,並在公眾號上發出,有苦難言的朋友,如果你也想和葉...
空氣炸鍋里的紙,真的勸你別亂買! - 天天要聞

空氣炸鍋里的紙,真的勸你別亂買!

硅油紙是空氣炸鍋的「神仙搭子」,更是懶人的超級福音,用完直接一扔,刷碗都省了。那麼,硅油紙到底是什麼紙?我們買的硅油紙,真的安全嗎?硅油紙到底是什麼紙?硅油紙是一種由原生紙漿、淋膜層和食品級硅油層構成的食品接觸用紙。
洪緯讀《製造三文魚》 | 毒素纏身的水生雞 - 天天要聞

洪緯讀《製造三文魚》 | 毒素纏身的水生雞

《製造三文魚:海洋生態危機與經濟不平等》,[挪]西蒙·塞特爾 、[挪]謝蒂爾·厄斯特利著,梁友平、李菁菁譯,中國工人出版社2025年2月出版,420頁,88.00元三文魚因鮮嫩的紅色肉質和富含優質的Omega-3脂肪酸,備受食客喜愛,被譽為高顏值的健康食材。不過,我不確信的是,讀完《製造三文魚》之後,還有多少讀者能毫無顧慮...
美國人抽血做成的救命葯,中國現在靠大米就能生產? - 天天要聞

美國人抽血做成的救命葯,中國現在靠大米就能生產?

繼去年的空氣造澱粉之後,這段時間我在網上就看見個更逆天的:武漢有一家公司實現了從稻米里生產人血......「稻米」,「生產」,「人血」,每個字都能看懂,連起來一讀差評君我是真納悶了,這還是中文嗎?再一看,好好好,這居然還是人民日報發布的......由於這些關鍵詞太過魔幻,差評君我這不得不連夜查資料調查一番,看看...
中國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重要部件 - 天天要聞

中國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重要部件

近日,全球最大「人造太陽」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磁體饋線採購包項目迎來關鍵節點,其最後一套校正場線圈內饋線部件在合肥竣工,並交付起運位於法國的ITER現場。這標誌著ITER磁體饋線系統中所有超大部件的研製順利完成。ITER磁體饋線系統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研製,被稱為ITER磁體系...
張振豐調研溫州學研究聯合會 構建中國學視野下的溫州學研究體系 - 天天要聞

張振豐調研溫州學研究聯合會 構建中國學視野下的溫州學研究體系

4月13日,副省長、市委書記張振豐在溫州學研究聯合會調研時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浙江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立足溫州、研究溫州、服務溫州」,深化時間維度、放大空間維度,貫通歷史研究溫州、跳出溫州研究溫州,努力打造溫州建設高水平文化強市的重要窗口、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地方學術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