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工程學科的開拓者——祝胡聿賢院士99歲壽辰

2021年10月14日12:47:02 科學 1264

胡聿賢先生於1922年10月14日出生在北京,祖籍湖北武昌,幼年隨家遷移,最終定居湖北武漢。他幼時聰明伶俐,中學時開始發奮讀書,於1940年升入南京中央大學(現南京大學)先修班,一年後轉入國立交通大學(現上海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學習。1944年,胡聿賢背著行李徒步穿越了日軍的封鎖線,從南京輾轉來到重慶繼續學習,於1946年完成大學學業。

地震工程學科的開拓者——祝胡聿賢院士99歲壽辰 - 天天要聞

地震工程學科的開拓者——祝胡聿賢院士99歲壽辰 - 天天要聞

1946年,胡聿賢在國立交通大學時成績單(記錄了胡聿賢大學期間各科學習成績。)

出於對知識的渴望,同時受到科學救國理念的影響,胡聿賢先生在當時有著出國留學深造的強烈願望,他經過多方努力,獲得了出國留學的資金支持。1948年8月,胡聿賢先生遠赴美國留學,在美國密執安大學土木工程系攻讀碩士、博士學位。

地震工程學科的開拓者——祝胡聿賢院士99歲壽辰 - 天天要聞

在美國密執安大學學習期間酷愛運動

1952年,胡聿賢畢業時本想著回國,但當時美國實行了禁止中國留學生離開美國回到新中國的外交政策。迫於無奈,只能暫時在美國學習和工作一段時間,回國事宜只好等待時機。在美國紐約工作的同時,胡聿賢始終不忘自己回國參加新中國建設的信念,曾主動放棄一份待遇豐厚的結構設計組長的工作,而低薪去一家大型橋樑設計公司工作,從事大型橋樑的設計學習,其目的是為日後在祖國的大地上修建大型橋樑做準備。

1955年,胡聿賢攜家人放棄了美國優越的生活條件,義無反顧地回到祖國的懷抱。胡聿賢歸國登船時,美國官員曾帶諷刺口氣地說:「你回去要當將軍了。」胡聿賢堅定地回答他:「不,我回去只當一名小兵。」

歸國後,他不計生活環境的艱苦,在中國科學院土木建築研究所(現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從事結構理論研究工作。六十年代初,他開始致力於地震工程學的科學研究,在我國開創了工程地震學。此外,胡聿賢先生還率先領導研究了場地條件對地震和震害的影響,並將主要結論廣泛應用於中國的建築結構抗震設計。

當時在研究場地條件對建築結構的影響時,使用的是地震烈度。胡聿賢考慮到:第一,軟弱場地容易導致地基失效;第二,軟弱場地可能改變地震動特性。簡單地提高烈度並不能很好地反映場地條件的影響。他提出,在抗震設計中,應使用不同的反應譜。這對烈度標準的修訂、烈度區劃、抗震規範的修訂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和應用價值。在抗震規範中採用場地條件對反應譜的影響,這項工作我國比美國、日本早了十多年。

地震工程學科的開拓者——祝胡聿賢院士99歲壽辰 - 天天要聞

地震工程學家胡聿賢使用過的測震儀

1970年,雲南通海發生7.7級地震。在此之前,對地震現場的調查一般採用中國地震烈度表。胡聿賢通過現場考察、並與其他專家洽談交流發現,僅僅依靠地震烈度這個指標評價地震現場的破壞情況,只能反映出部分內容,無法詳細地反映災害的破壞情況。

基於現場的詳細考察,提出了用「震害指數」法來度量場地條件對建築物震害的影響。他將地震災害的破壞性的情況做了更細緻的劃分,並考慮地震對房屋破壞的多方面因素,例如場地條件、房屋結構類型、建築質量等等,使我國能夠更為合理地評估地震災害,這為黨和政府抗震救災的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地震工程學科的開拓者——祝胡聿賢院士99歲壽辰 - 天天要聞

1974年胡聿賢(前)到雲南永善大關進行地質考察

地震工程學科的開拓者——祝胡聿賢院士99歲壽辰 - 天天要聞

唐山地震遺迹考察

20世紀80年代,胡聿賢立足中國國情,敢於創新,把編製第一代、第二代區劃圖採用的確定性方法和當時國際上採用的概率性方法結合起來,提出地震危險性分析綜合概率法。這種方法被寫進了中國的工程規範,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的工程建設,有效提高了工程的抗震設計水平。

胡聿賢院士在近80歲高齡時,依舊向領導提出申請,希望前往地震現場考察。他說:「你們不要擔心我的身體,如果不讓我去現場,我的科研生命就要結束。」

2008年汶川地震時,胡聿賢以86歲高齡出現在汶川地震現場指導工作。

地震工程學科的開拓者——祝胡聿賢院士99歲壽辰 - 天天要聞

2008年8月,胡聿賢在成都出席汶川地震工程震害調查總結交流研討會(第一排左8為胡聿賢)

胡聿賢院士不僅在科研一線為我國的地震研究做出了傑出奉獻,還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地震工程專業方面的專家學者,對學科的建設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胡聿賢院士鼓勵學生們積極思考問題,樂於討論、敢於爭論。他常常和學生們在辦公室展開討論,讓他們開誠布公地發表見解,有時他們還會就一個學術問題開展幾次集中討論,使學生對問題形成更深刻的認識。

地震工程學科的開拓者——祝胡聿賢院士99歲壽辰 - 天天要聞

六十年代,胡聿賢與劉恢先一起討論研究生培養計劃(右2為胡聿賢)

胡聿賢院士是公認的在地震工程領域第一線開拓的大師,而他卻往往自稱是一名工程師,淡泊名利、為人樸實是他的人生本色。他嚴謹治學、躬於實踐的科研態度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學者。他一直奮鬥在地震科研第一線,為我國的防震減災事業嘔心瀝血,在地震工程領域不斷「開疆拓土」。


參考文獻

1.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胡聿賢院士》

2.本刊編輯部.著名地震工程學科學家—胡聿賢[J]. 世界地震工程, 1985(02):78-80.

3.閆秀傑. 我敬仰的人——迎胡聿賢院士九十壽辰有感[J]. 國際地震動態.

4.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戴瓊海院士:三大「奇點」或決定人工智慧未來突破 - 天天要聞

戴瓊海院士:三大「奇點」或決定人工智慧未來突破

7月6日,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理事長、清華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戴瓊海在第二十七屆中國科協年會主論壇演講中指出,人工智慧確定的趨勢是走向通用智能,不確定的三大奇點將帶來未來人工智慧的變革。人工智慧是引領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加快發展新一代...
科學家警告數百座休眠火山可能很快就會爆發,爆發威力更大 - 天天要聞

科學家警告數百座休眠火山可能很快就會爆發,爆發威力更大

近年來,義大利和印度尼西亞等地發生了多次引人注目的火山噴發。近日,專家警告,隨著氣候變化的影響,全球數百座休眠火山可能變得更加活躍,甚至發生噴發。來自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人員表示,融化的冰川可能正在悄悄為未來更具爆炸性和更頻繁的火山噴發埋下伏筆。「冰川通常會抑制下方火山的噴發量,」 研究...
【公共資料庫挖掘】牙線竟含「永久化學物」?6千人大數據揭秘真相!更揭示科研新捷徑 - 天天要聞

【公共資料庫挖掘】牙線竟含「永久化學物」?6千人大數據揭秘真相!更揭示科研新捷徑

利用公共資料庫發現牙線使用與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質(PFAS)的複雜關係,看懂「挖數據」發文的黃金機會!關心健康的你,可能聽說過PFAS,一類被稱為「永久化學物」的有害物質,因其在環境和人體中極難降解而備受關注。它們存在於不粘鍋、防水服、食品包裝等眾多產品中。那麼,我們每天使用的牙線,是否也可能成為PFAS的暴...
【野聊聊氣象】「燒烤」or 蒸煮」 - 天天要聞

【野聊聊氣象】「燒烤」or 蒸煮」

【來源:黃山交通旅遊廣播】各位好,我是小野。昨天,我們進入了夏季的第五個節氣——小暑。此時,暑氣正濃、高溫頻發,南北方有的「蒸煮」有的「燒烤」,咱們黃山就好了,二者皆有。繼昨天「燒烤」之後, 受「丹娜絲」影響,周四之前我市將有一次風雨過程,
其實,《流浪地球》根本不需要「韓子昂」 - 天天要聞

其實,《流浪地球》根本不需要「韓子昂」

在電影《流浪地球》里,韓子昂作為重型卡車的高級駕駛員,執行著運送發動機推動燃料火石的任務。然而,《流浪地球》還是落後現實了。在內蒙古伊敏露天煤礦,重型卡車根本不需要韓子昂。幾百輛由中國華能、徐工集團、國家電網、華為聯合出品的全國首型取消駕駛室的純電無人礦卡——「華能睿馳」礦卡正在伊敏煤礦同時「打工」...
中國科學院院士、細胞生物學家孫大業逝世,享年88歲 - 天天要聞

中國科學院院士、細胞生物學家孫大業逝世,享年88歲

訃告 | 沉痛悼念中國科學院院士孫大業先生中國科學院院士、細胞生物學家、無黨派代表人士、河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孫大業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25年7月7日18時14分在石家莊逝世,享年88歲。孫大業先生,1937年7月生於浙江杭州,
今日小暑丨向夏生長,不負驕陽 - 天天要聞

今日小暑丨向夏生長,不負驕陽

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今天我們迎來夏天的第五個節氣小暑標誌著盛夏的登場俗話說:「小暑過,每日熱三分」小暑節氣期間正好趕上入伏我國大部分地區開啟「蒸煮模式」這一時節,暑氣蒸騰全國從南到北,正是荷花競相盛放之時偶有清風拂過,滿塘荷香給炎熱的夏季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