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可以拍到5500萬年前的黑洞,那我們可以看到去世的親人了?

2021年04月20日23:30:15 科學 1881

您現在所看到的這張圖片是2019年公布的,距離我們地球大約5500萬光年的黑洞圖片,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聊回到過去。

科學家可以拍到5500萬年前的黑洞,那我們可以看到去世的親人了? - 天天要聞

2019年人類首次看到黑洞

這也許是一期會讓你腦洞大開的文章。會改變你對宇宙之前的認知。如果可以實現的話,那麼我們也許可能會見到我們去世的親人。

因為今天我所提到的這些現象,從理論上來講完全可行。只是也許我們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還沒有達到可以實現的要求。

科學家可以拍到5500萬年前的黑洞,那我們可以看到去世的親人了? - 天天要聞

為了避免不了解的朋友節省時間去搜索那些不知道的知識,簡單地給大家科普一下光年。所謂光年看它的表面字樣,好像是一個時間單位。其實它並不是時間單位,而是一個距離單位。是指以光速走過一年的距離。

科學家可以拍到5500萬年前的黑洞,那我們可以看到去世的親人了? - 天天要聞

可想而知是一個多麼龐大的數據,而5500萬光年的距離又有多大呢?大家自己腦補一下畫面。我們都知道光速的傳播是有速度的。當我們人類用現在的科技拍到遙遠的黑洞時。這張照片上的黑洞早已經是5000多萬年前的樣子了。

科學家可以拍到5500萬年前的黑洞,那我們可以看到去世的親人了? - 天天要聞

因為它和地球的距離相差太遠。以至於整張圖片用光的速度傳到地球,需要較長的時間。在2019年4月10日公布的這個黑洞,它的質量達到了太陽質量65億倍

科學家可以拍到5500萬年前的黑洞,那我們可以看到去世的親人了? - 天天要聞

如果把它放到整個太陽系周圍,他將會以它自身的質量優勢吞噬整個太陽系中所有的星球。太陽自然也不例外。消息公布出來以後,於是有人猜測。如果在黑洞的上面居住著適合黑洞環境生存的高等文明,那麼它們看到的地球會不會也是5500萬年之前的地球呢?

科學家可以拍到5500萬年前的黑洞,那我們可以看到去世的親人了? - 天天要聞

在這其中,不僅涉及到我們現在所了解的光速傳播的理論,更重要的是一種假想理論和哲學思考。從理論上來說,我們每天看到的所有一切,幾乎都是過去式的,而從來沒有人可以真正地看到即刻存在的事實。

科學家可以拍到5500萬年前的黑洞,那我們可以看到去世的親人了? - 天天要聞

可能你會覺得很奇怪,我們每天經歷的事情,吃飯睡覺,上廁所工作等等,這不都是即刻發生的事情嗎?但是,這些所有正在發生的事情都是帶引號的現在進行時。

可能你忽略了一點問題。我們所看到的每一件事物,或者正在發生的事情,都是通過眼睛傳遞給大腦的,而眼睛怎麼才能看到這些事物的發生呢?

科學家可以拍到5500萬年前的黑洞,那我們可以看到去世的親人了? - 天天要聞

大家想一想,如果在漆黑的夜晚,在沒有任何光線的條件下,我們什麼都看不到。

而眼睛可以收集周圍事物的發生情況,其中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周圍有光線的存在,並且你所看到的事物可以反射光線進入到你的眼睛。

然後傳遞給大腦,在大腦分析處理之後做出對信息的判斷。這一整套流程最重要的就是光線的傳遞。

科學家可以拍到5500萬年前的黑洞,那我們可以看到去世的親人了? - 天天要聞

所以說既然是光線在傳遞信息,那麼中間就一定會存在時間差。如果吹毛求疵的。從理論上來分析的話,我們就可以認為你當下看到的事物並不是現在所發生的事物,它可能是10的負100次方秒之前發生過的事情。

科學家可以拍到5500萬年前的黑洞,那我們可以看到去世的親人了? - 天天要聞

我們都知道,我們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用光來作為媒介傳播的。不管這個物體是本身發光的光源,或者反射其他光源顯示出的物質。都離不開光線。光的傳播速度大約每秒30萬公里左右。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大約1.5億公里。

科學家可以拍到5500萬年前的黑洞,那我們可以看到去世的親人了? - 天天要聞

如果用光速來計算的話,你現在抬頭所看到的太陽是500秒鐘之前的太陽。8點3分鐘的時間,我們可以從事許多工作。再來比較月球,月球和地球的距離大約38萬公里左右。此時再用光速來計算的話,你晚上抬頭所看到的月亮,其實也就是一秒鐘之前的月亮。

科學家可以拍到5500萬年前的黑洞,那我們可以看到去世的親人了? - 天天要聞

火星距離地球大約5500萬公里,如果在那裡拍一張圖片的話,那麼地球的樣貌將會是183秒之前的地球。距離地球大約30億公里的距離,如果在海王星對著地球拍一張圖片的話,那麼圖片上顯示的地球將會是大約兩小時之前的地球。

科學家可以拍到5500萬年前的黑洞,那我們可以看到去世的親人了? - 天天要聞

如果用你面前正在和你交流的人來舉例子的話,你現在所看到的他可能就是幾億分之一秒之前存在的那個人。因為兩者之間的距離太短,所以我們根本感覺不到距離的時間差。愛因斯坦曾提出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其中最基礎的理論就是對光速的定義。

科學家可以拍到5500萬年前的黑洞,那我們可以看到去世的親人了? - 天天要聞

他認為光速是恆定不變的,在宇宙中,光速是一種最快的傳播方式,沒有任何其他物質速度可以超過光速。如果一個物體的運動速度可以接近光速,那麼它的時間將會處於停止狀態。在整個宇宙中,小到螞蟻爬行,大到天體運作。

由於光的作用。可以使所有的物體像刻錄光碟一樣,都會被刻制在宇宙中。

科學家可以拍到5500萬年前的黑洞,那我們可以看到去世的親人了? - 天天要聞

就像我們提到的距離我們大約5500萬光年的黑洞一樣,我們在2019年所看到的他的樣貌,其實就是5500萬年之前的樣子,這也就意味著他在很久之前的歷史被刻錄在宇宙中,那一刻正好是刻錄在2019年4月10日。

科學家可以拍到5500萬年前的黑洞,那我們可以看到去世的親人了? - 天天要聞

2019年

並且人類記錄下黑洞的這一段歷史,永遠會按著光速在宇宙中無限地傳遞下去,如果宇宙沒有邊界,它將永遠留存在宇宙中,不會消失。

同樣我們如果在5500萬光年之外的黑洞來觀察地球,也是同樣的道理。此時黑洞看到的地球正是恐龍剛剛滅絕哺乳動物開始興起的階段。

科學家可以拍到5500萬年前的黑洞,那我們可以看到去世的親人了? - 天天要聞

但是以現在人類的科技水平根本無法看到超過一光年之外的地球。所以剛剛起步的科技水平限制了人類的想像。

從理論上來說,你自己所經歷的每一秒鐘都被刻在宇宙中的不同位置。

如果你想看到一秒鐘以前的你,你就應該去距離你30萬公里的地方觀看,如果你想看到十年之前的你或者你的親人。應該去距離你九十四億六千零八十萬公里之外的地方觀看。

科學家可以拍到5500萬年前的黑洞,那我們可以看到去世的親人了? - 天天要聞

當然,這種觀看也並非真正需要到達那麼遠的地方去拍照或者攝像。以現在的科技程度根本無法達到這種程度。

在不久的未來,或許人類可以採用虛擬技術,或者更高維度的空間來一探究竟。

科學家可以拍到5500萬年前的黑洞,那我們可以看到去世的親人了? - 天天要聞

因為如果愛因斯坦所說的光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那麼我們人類根本無論發展到什麼樣的程度,都不可能達到光速,也不可能超越光速提前到達歷史傳播的那一個位置。

科學家可以拍到5500萬年前的黑洞,那我們可以看到去世的親人了? - 天天要聞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所經歷的每一秒就像在河裡丟一塊石頭一樣。波紋從中間一圈一圈的擴散得越來越遠。

科學家可以拍到5500萬年前的黑洞,那我們可以看到去世的親人了? - 天天要聞

而我們那些去世的親人,一輩子所經歷的每一件事情也都被刻錄在宇宙中,逐漸地離我們越來越遠。但是礙於我們科技的限制,我們再也不會看到他們了。

科學家可以拍到5500萬年前的黑洞,那我們可以看到去世的親人了? - 天天要聞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那些曾經給過我們溫暖的親人,會再次和我們相聚,但是這個等待也許遙遙無期,

科學家可以拍到5500萬年前的黑洞,那我們可以看到去世的親人了? - 天天要聞

好了,本期就到這裡了,我們下期再見。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如果木星突然消失,將會發生什麼?結局超乎你的想像! - 天天要聞

如果木星突然消失,將會發生什麼?結局超乎你的想像!

如果木星突然消失,人類還能支撐多久?為何木星會被稱為地球的保護神?作為太陽系當中最大的行星,木星的體積足以相當於1370顆地球,但凡從木星經過的小行星都會被木星捕獲。比如在1994年,木星就被一個叫做蘇梅克列維9號的彗星鎖定。
石學敏院士,今晨病逝 - 天天要聞

石學敏院士,今晨病逝

5月11日,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發布訃告,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天津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名譽院長石學敏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5年5月11日1時2分在天津逝世,享年86歲。
應用立體化監測體系 提升隱蔽性工程隱患發現能力 - 天天要聞

應用立體化監測體系 提升隱蔽性工程隱患發現能力

【來源:益陽市人民政府網_區縣市動態】湖南省地震局技術專家觀測儀器數據。姚靖怡攝5月7日,在資陽區沙頭鎮文興村資江干堤防汛現場,湖南省地震局技術團隊運用高密度電法系統對堤防結構開展電阻率成像檢測。這套堤防隱患診斷系統可有效檢測30米深度範圍
文明探源|跨越四千年:探秘青藏高原湖畔的生命史詩 - 天天要聞

文明探源|跨越四千年:探秘青藏高原湖畔的生命史詩

人類是何時登上青藏高原的?又是如何適應這片土地的?近期,西藏日喀則康馬縣嘎拉鄉瑪不錯遺址入選「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作為迄今為止青藏高原腹地海拔最高、年代最早、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序列最清晰的新石器時代湖濱遺址,該考古項目研究成果,為我們提供了探究早期人類「極地」生存的樣本。這部鐫刻在高原腹心...
為在國外知名期刊發文,高校學者主動聯絡境外組織,偷販涉密敏感數據 - 天天要聞

為在國外知名期刊發文,高校學者主動聯絡境外組織,偷販涉密敏感數據

5月11日,國家安全部微信公眾號發文,披露一起「高校學者為發論文偷販涉密敏感數據」案件細節。近年來,部分境外機構和個人為攫取利益,對我經濟、民生、科技等重要領域實施情報竊密活動,嚴重危害我國家安全。與此同時,部分境內人員法治意識、國家安全意識淡薄,為達到個人目的,違規將相關數據傳輸至境外,相關風險隱患...
我國近海將有5~7級風 - 天天要聞

我國近海將有5~7級風

一、近海海域天氣實況 5月10日14時至11日02時,東海北部海域出現了5~6級、陣風7級的西北風,東海南部海域、台灣海峽、南海北部海域、北部灣出現了5~6級、陣風7級的東北風或偏北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