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科學家:外星文明或早已到訪地球,探測器仍留在太陽系

2021年03月22日02:42:02 科學 1859

上個世紀40年代,世界多地,特別是美國上空,經常會出現不明飛行物(UFO),為了搞清楚它們究竟是什麼,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正式開始了地外文明的搜索計劃,一開始,很多研究者都認為只需要10-20年的時間,人類就可以揭曉真相,但是很遺憾,如今60年過去了,卻仍然毫無進展。

NASA科學家:外星文明或早已到訪地球,探測器仍留在太陽系 - 天天要聞


NASA提出未來外星文明搜索新計劃

一直到今天,人類對於外星文明的搜索從未停止,前段時間,NASA結合了多年來的科研發現,以及過去在尋找地外生命過程中,科學家們提出的一些有趣猜想,重新整理了一份未來外星文明搜索的新計劃。

而根據美國權威科學雜誌《宇宙學報》上的文章,NASA認為,可能外星人早已經到訪地球了,而且一些蛛絲馬跡我們並不需要去太陽系之外的世界尋找,可能答案就在我們的太陽系之中。

NASA計劃,未來對太陽系進行全方位的掃描,爭取不放過太陽系中每一個天體,這樣,就可以從中篩選和辨別出到底哪些天體疑似「人造物」,看看它們中的哪一個是外星文明發射到太陽系的探測器。

NASA科學家:外星文明或早已到訪地球,探測器仍留在太陽系 - 天天要聞


NASA相信,儘管對於現階段的人類來說,想要離開太陽系,甚至大規模離開地球還很難,但是,那些比人類提早誕生的外星文明,卻可能早已經擁有了穿越銀河系的能力,這意味著,可能早在很久之前,可能地球上還沒有人類的時候,這些外星文明的探測器,就已經來到太陽系了。

NASA的研究者稱這些為「宇宙足跡」,認為很可能是廣泛存在的,人類要做的,只是重新尋找技術特徵,通過大數據分析,最終鎖定目標。如果真的找到了「宇宙足跡」,即使仍然沒有和外星人取得聯繫,這也意味著,宇宙的文明絕對不止我們一個。

NASA科學家:外星文明或早已到訪地球,探測器仍留在太陽系 - 天天要聞


此外,還有上世紀60年代,著名科學家戴森提出的「戴森球」,儘管這是一種假想中的文明產物,但是,NASA認為,對於比人類高級的外星文明來說,他們的確是需要更多的資源,而母星的資源,也才是最值得開採和應用的。

近年來,很多研究者都認為,人類之所以發展比較慢,是因為人類一直過度依賴傳統資源,一直沒有辦法徹底普及和應用新型能源,比方說核聚變能源,這也導致人類可利用的資源有限,而且傳統資源也無法促使我們短期內快速發展。

所以,如果未來有一天,人類的望遠鏡可以在宇宙的其它星球周圍,發現「戴森球」,或者是大量的「人造天體」,那麼不用懷疑,那裡可能就已經有一個文明存在了。

NASA科學家:外星文明或早已到訪地球,探測器仍留在太陽系 - 天天要聞


人類真的應該尋找外星文明嗎?

儘管人類多年來毫無進展,但是,很多研究者都認為,過去的所有研究都是為現在和未來鋪路,而且鑒於目前人類的科學技術水平,NASA認為,大約再過幾年,人類就可以找到外星生命了。

不過,這裡也產生了一個新的問題:人類真的應該去主動尋找外星文明嗎?在劉慈欣的小說《三體》中,他提到了一個非常有趣的觀點:宇宙黑暗森林法則。這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宇宙中文明數量很多,但是沒有文明願意暴露自己。

當然,也不是絕對的,可能除了人類之外。當100多年前人類發明無線電的時候,人類的信號就已經傳出去了,如今,距離地球直徑100多光年之內的星球上,如果存在著外星文明,那麼,他們可能早都接收到了人類文明發出的信號。

NASA科學家:外星文明或早已到訪地球,探測器仍留在太陽系 - 天天要聞


同時,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人類就一直沒有停止主動去聯繫外星人,這就導致人類處於一個很被動的局面。當其他文明都在三緘其口的時候,我們卻在宇宙中大聲呼喚:我們在這,或許,這本身就是一個錯誤。

舉一個例子:如果我們將宇宙比作是一個大房間,每一個文明都是彼此之間不相識、不清楚底細的陌生人,當人類進入到這個房間後,人類首先應該做的,是察言觀色,然後找到一個安全的角落,先默默觀察一陣子,而不是一進門就主動去寒暄說話。

NASA科學家:外星文明或早已到訪地球,探測器仍留在太陽系 - 天天要聞


一些研究者認為,人類過去幾十年來搜索外星人的方式,可能本身就是一個戰略性錯誤,這可能會將人類陷入到巨大的危險之中,目前我們只能期望:發現我們的那些外星文明,對於我們並沒有抱有歹意,你認為呢?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光博會將於5月15日在光谷啟幕,全球近百項最前沿技術創新成果集中亮相 - 天天要聞

光博會將於5月15日在光谷啟幕,全球近百項最前沿技術創新成果集中亮相

5月9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召開「第二十屆『中國光谷』國際光電子博覽會」新聞發布會。會上宣布,第二十屆「中國光谷」國際光電子博覽會(以下簡稱光博會)將於5月15日至17日在中國光谷科技會展中心舉行。這是國內光電子信息產業領域專業化程度高、行業地位高、國際化水平高、觀展人數多的頂級盛會之一。大會首次規模化引入境...
科普大篷車進校園 點燃學生科學熱情​ - 天天要聞

科普大篷車進校園 點燃學生科學熱情​

科普大篷車進校園 點燃學生科學熱情通訊員:羅曉萍、徐玲玲 審核:大慶、彥平為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與創新能力,5月8日,武漢市江夏區科學技術協會、江夏區教育局、武漢科技館聯合開展的科普大篷車進校園活動,來到了江夏區金
杜克大學研究:若在工作中使用生成式AI,同事可能會質疑你的能力 - 天天要聞

杜克大學研究:若在工作中使用生成式AI,同事可能會質疑你的能力

IT之家 5 月 9 日消息,據外媒 Neowin 今日報道,美國杜克大學的最新研究指出,儘管 AI 工具能提高工作效率,但像 ChatGPT、Claude 和 Gemini 等工具的使用可能會讓同事和經理認為你的能力不足。這項研究題為《使用 AI 工具會遭遇社交評價懲罰》,已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刊登(IT之家附鏈接:點此前往)。研究通過四...
Nature Biotechnology | 小身材,大作為:研究人員如何「煉」出超強迷你基因編輯器NovaIscB? - 天天要聞

Nature Biotechnology | 小身材,大作為:研究人員如何「煉」出超強迷你基因編輯器NovaIscB?

引言如果我們可以精確地改寫生命的藍圖,糾正那些導致遺傳疾病的微小錯誤,或者巧妙地調控基因的表達,讓細胞按照我們的意願行事。這不是遙遠的幻想,而是基因編輯技術正在開啟的未來。長期以來,CRISPR-Cas9系統一直是這場革命中最閃耀的明星,它像一把精確的分子剪刀,為研究人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力量。然而,就像任何強...
寧波食品接觸材料測試怎麼辦理? - 天天要聞

寧波食品接觸材料測試怎麼辦理?

現代餐飲業和家庭生活中,食品接觸材料作為直接接觸食物的器具,其材質安全性直接影響消費者健康。根據國際食品安全標準,所有可能與食品接觸的材料都必須經過嚴格檢測,以確保不會向食品遷移有害物質。
「太空鯊魚」黑洞被發現:距地球 6 億光年,偏離星系中心 - 天天要聞

「太空鯊魚」黑洞被發現:距地球 6 億光年,偏離星系中心

IT之家 5 月 9 日消息,美國宇航局(NASA)昨日(5 月 8 日)發布博文,報道稱天文學家藉助哈勃太空望遠鏡,發現了一個隱藏在 6 億光年之外的「太空鯊魚」,一個隱秘的超大質量黑洞,質量約為太陽的 100 萬倍。IT之家援引博文介紹,該黑洞不像典型的超大質量黑洞那樣位於星系中心,而是遊盪在星系內部,吞噬任何靠近的恆星...
推進新型研發機構發展 提升創新人才培養效能 - 天天要聞

推進新型研發機構發展 提升創新人才培養效能

研發人員在實驗室研發產品。文丨羅嘉文新質生產力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演進方向,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質態。人才既是創新的發起者,也是技術應用的實踐者,是形成新質生產力最活躍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