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醫學》:世衛組織最新預警!全球08-17年出生的人,或有1560萬會患胃癌,76%歸因於幽門螺桿菌感染,2/3發生在亞洲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胃癌仍然是全球第五大癌種,亞洲則是胃癌的高發地區。從目前的研究證據來看,在可預見的未來中,胃癌將是一個持續的重要公衛問題。值得注意的是,胃癌正表現出年輕化的趨勢,在不同風險人群中,50歲以下的患者比例正在增加。

今日,《自然·醫學》雜誌發表了來自世衛組織下屬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who)科研團隊的論文,研究者們對2008年-2017年出生人群中的胃癌負擔進行了預測。在全球範圍內的185個國家和地區,該出生隊列中預計將發生1560萬例胃癌,其中76%歸因於幽門螺桿菌感染,三分之二病例發生在亞洲。

本次研究的方法是參考了globan 2022的國家特定年齡發病率和聯合國人口預測隊列的特定死亡率,假設未來的胃癌發病率不發生變化,由此估算全球2008-2017年出生隊列的胃癌發病情況。

在預計發生的1560萬例新發胃癌病例匯總,有1060萬例(68%)發生在亞洲,其次是美洲(200萬/13%)、非洲(170萬/11%)、歐洲(120萬/8%)、大洋洲(0.7萬/0.4%)。超過70%的胃癌病例集中在人類發展指數(hdi)較高的國家和地區。

其中,76%病例歸因於幽門螺桿菌。亞洲則有800萬病例歸因與幽門螺桿菌感染。大多數胃癌,尤其是非賁門胃癌(ncgc),由幽門螺桿菌感染引起,可通過抗生素和質子泵抑製劑治療感染來預防。

約650萬病例(42%)將發生在中國和印度,是佔比最高的。其次日本、伊朗、俄羅斯、巴西、越南等25個國家/地區的預計病例負擔也在10-100萬例之間。

未來人口結構的變化會影響胃癌負擔的變化。參考globan 2022的數據,研究者觀察到,部分當前低發病率地區可能面臨著胃癌負擔猛增的風險。如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當前胃癌負擔較低,但未來負擔可能會暴漲至6倍,亞洲和拉丁美洲的負擔增加也在2-6倍不等。

得益於廣泛普及的胃癌篩查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管理項目,我國的胃癌發病率預計較為穩定,增長率在1-2之間。

研究者進一步假設,ncgc發病率在20年內每年下降或上升3%的情景下,預期病例數分別減少38.2%或增加66.5%。即使在ncgc發病率每年下降3%的情況下,估算的胃癌病例數仍高於globocan 2022的橫斷面估計。

如果幽門螺桿菌篩查與治療策略的干預有效性為100%,胃癌病例可減少高達75%;若假設干預效果為90%和80%,則分別減少67.5%和60%,足見幽門螺桿菌管理在胃癌防治方面的重要性。

儘管本研究受限於數據質量不一、癌症登記覆蓋不全等問題,所用數據仍代表當前最佳全球估計。研究結果突顯了在全球層面加強胃癌預防、優化資源分配及開展以人群為基礎的干預措施的緊迫性,尤其是在胃癌傳統負擔較低但正在快速上升的地區。

參考資料:

[1]park, j.y., georges, d., alberts, c.j. et al. global lifetime estimates of expected and preventable gastric cancers across 185 countries. nat med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5-03793-6

本文作者丨代絲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