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飯胃脹難受反酸水,喝了熱水緩一緩,久而久之已經習以為常——你以為只是胃腸小毛病,其實可能是幽門螺桿菌惹的禍。
很多人都認為,「幽門螺桿菌」這種東西只存在於中老年群體,但實際上,年輕人中檢出率也越來越高。
尤其是長期飲食不規律、工作壓力巨大、愛吃辛辣油膩的年輕打工人,這種看不見的細菌極易悄悄地鑽進你的生活。
在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一種常被忽略的胃藥:多司馬酯片。
聽起來像某種複雜的學術名詞,其實它早已默默陪伴臨床多年了。
這種葯起效直接簡單,作用就是保護胃黏膜,彷彿給胃壁穿上一層「保護衣」——胃部不舒服、黏膜損傷、經常泛酸反胃的人群,其實都能從中得到幫助。
但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隨意服用這種葯,用藥過程中,有一些事項尤其需要注意。
首先,你可能並不了解,多司馬酯是一種純粹的胃黏膜保護葯,它不作用於胃酸分泌,而是直接作用於胃黏膜表面。
和其他藥物不同的是,多司馬酯口服後不進入血液循環,只在胃內局部起作用,之後以原型從糞便中原封不動被排出,沒有任何藥物堆積的風險。
尤其值得一說的是,多司馬酯還能降低幽門螺桿菌帶來的風險。胃黏膜就像胃功能的「屏障」,一旦保護功能減弱或受損,幽門螺桿菌就容易趁虛而入。而多司馬酯能有效加強黏膜的防線,讓病菌少了可乘之機。
先說一說它能夠緩解的幾類胃病癥狀,這些癥狀其實生活中隨處可見:
首先就是慢性胃炎造成的一系列難受感覺,比如進食後胃脹痛、反酸燒心。這類癥狀往往和胃黏膜損傷有直接關係。多司馬酯在黏膜上形成保護膜,緩解刺激性的酸性物質直接作用於黏膜,幫助胃壁安然度過「消化高峰期」,不少患者服用後明顯覺得「胃裡舒坦了」。
其次是服用抗炎鎮痛葯(如阿司匹林類藥物)給胃造成的刺激。很多人由於疼痛或心腦血管疾病長期服用這些藥物,胃卻難以承受刺激,多司馬酯可以在服藥同時保護胃黏膜,讓胃腸道免受損傷。
再者是胃潰瘍以及胃黏膜糜爛所帶來的胃部不適。臨床上醫生也經常配伍多司馬酯,幫助胃黏膜在藥物保護下慢慢修復損傷。
還有一種情況是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後的胃粘膜修復期。很多人在經過根除治療後感覺胃部不舒服,其實是之前損傷的胃表面需要時間恢復,這時候醫生常選擇多司馬酯,「溫柔地」幫助胃黏膜自我修復。
話雖如此,多司馬酯有著自身獨特的藥理特點,也因此,用藥過程中需要留意以下3點。
第一,少數患者可能會出現一些輕微的不良反應,比如噁心和輕度嘔吐,雖然比例不高,但也需要注意。如果服藥期間感覺胃腸不適加重了,及時和醫生溝通,必要的話調整用藥方案。
第二,服用多司馬酯片時不要與其他藥物同時服用。由於它是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護層,如果同時服用其他治療目的的藥物,就可能會影響藥物在消化道的吸收和療效。建議與其他口服藥物至少隔開半個小時到一小時,以確保藥效。
第三,雖然多司馬酯不被吸收進血液,藥理安全性相對較高,但對於孕婦、哺乳期婦女或有特殊體質的人群,仍需在醫生指導下謹慎服用。
現實生活中,有些患者誤認為胃藥就是可以隨便服用的「養胃品」。事實上,即使是多司馬酯這種比較安全的胃藥,也不是越多越好,更不是隨意服用就可以解決所有胃病的。
值得一說的是,在一些地區,多司馬酯片也成了家用藥箱常備的小藥片。山東、河南、福建等地區的一些基層藥店,常年備有多司馬酯片,許多人以為吃了它就能包治百病。可是,藥物使用過於隨意,反而不利於真正的疾病治療。
藥物,從本質上來說都是「雙刃劍」。真正科學合理的用藥,從來都不是盲目服用,而應做到用藥精準化,對症施治。多司馬酯片也是如此,每日標準藥量一般為0.2g,每天三次飯前半小時服用,正確用法最大程度發揮治療作用的同時,也規避不必要的不良反應。
最後值得強調的是,胃部健康一定要防患於未然,平時注意飲食規律、避免暴飲暴食,定期進行胃部檢查也是必要的。
人們常說:「胃不舒服,小問題忍忍就過了。」但胃黏膜損傷、炎症久不處理,可能會逐漸惡化,甚至增加了幽門螺桿菌感染風險。
而多司馬酯片並不是「神葯」,更像一位盡職的守門員:把胃壁保護得嚴嚴實實,讓可能進入的有害菌無處落腳。但記住,這個守門員只有你用對劑量、正確服藥,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順帶一提,雖然多司馬酯不進入血液循環,但胃功能嚴重異常或排泄困難的人也需謹慎服用。如有其他嚴重胃病或消化道疾病,需要及時就醫,進行科學檢查和正規治療。
最後想叮囑你一句,如果你經常胃痛、胃脹、無故泛酸,小心可能是胃給你出了個提示:胃黏膜受損了,別忽視這一點小信號。
本文所引用的內容均來源於公開發布的研究資料,作者與相關產品或企業不存在任何商業利益關係,力求客觀、中立。文章內容僅供醫療專業人士參考,具體臨床決策應結合最新臨床指南,並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靈活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