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選標題:
1、學術前沿|郭佳教授深度剖析中西融合治療抑鬱症新路徑
2、大咖論道|以解郁除煩為例,揭示中西醫融合破局抑鬱症治療奧秘
6月27日,「慢病(絡病)防治中國行暨2025年絡病學術會」以線上線下方式同時在成都、西安和昆明舉行。會上,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郭佳教授作題為《從指南看中西融合治療抑鬱症的臨床價值》的學術報告,為抑鬱症的治療提供了全新的視角與思路。
郭佳教授在會上作學術報告。
抑鬱症作為一種常見的精神障礙疾病,其流行病學數據不容樂觀。郭佳教授表示,2019年中國精神衛生調查(CMHS)的患病率報告顯示,中國抑鬱症終身患病率達6.9%,12個月患病率為3.6%。據此估算,目前中國抑鬱症患者已超9500萬,更為嚴峻的是,中國學生群體的抑鬱發病率高達28.4%。抑鬱症具有複發率高、自殺風險高、識別率低、治療率低的特點,給患者及其家庭、社會帶來沉重負擔。
郭教授指出,西醫對抑鬱症的診斷主要依賴於ICD-10(國際疾病分類第十版)標準,即以心境低落為主要特徵,伴隨興趣減退、愉快感喪失等癥狀,持續發作兩周以上即可診斷為抑鬱症。治療方面,西醫主要採用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療法)以及物理治療(如電休克治療)。然而,當前抑鬱症治療仍面臨諸多挑戰,如診斷率和治療率不足,臨床治癒率低於30%,常用抗抑鬱葯起效延遲,不僅增加了自殺風險,撤葯綜合征也較為常見,且藥物不良反應眾多,嚴重影響患者服藥依從性。
從中醫角度來看,抑鬱症被歸為「郁證」範疇,認為其發病與情志不暢、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尤其與肝、心、脾等臟腑的功能失衡有關。中醫強調辨證論治的原則,通過整體調節來達到治療目的。這種個體化的治療方法能夠更好地滿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郭教授指出,中西醫結合治療抑鬱症不僅彌補了單一治療方法的不足,而且提高了治療效果,進一步推動醫學領域創新。通過採用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診斷方式,首先根據西醫標準確定抑鬱症的類型,再利用中醫的審證求機、辨證分型方法進一步診斷,可以更精準地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中西醫結合治療可減毒增效,減輕西藥的不良反應,增強治療效果,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和依從性。中西醫結合治療還注重患者的心理疏導和生活方式指導,有助於預防抑鬱症複發。
隨後,郭教授介紹了中西醫結合在抑鬱症急性期、鞏固期和維持期的臨床應用以及中西醫結合在青少年抑鬱、圍產期抑鬱、絕經期抑鬱和老年抑鬱等特殊人群中的應用。對於抑鬱症急性期,郭教授以創新中藥解郁除煩膠囊為例,介紹了中西醫結合臨床應用取得的良好療效。
「抑鬱症急性期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能縮短抗抑鬱治療療程,提高療效。輕度抑鬱可單用中藥或針灸治療,中重度抑鬱則應在抗抑鬱藥物治療基礎上,根據證候進行中醫辨證進行輔助治療,必要時聯合心理治療及/或物理治療。」郭教授介紹,「解郁除煩膠囊是由半夏厚朴湯與梔子厚朴湯加減化裁研發而成,在臨床應用中展現出獨特優勢。該葯具有解郁化痰,清熱除煩的功效,適用於輕、中度抑鬱症,症見情緒低落、心緒不寧、咽中如有異物、胸脘痞悶、食欲不振、易嘆氣、失眠多夢、頭暈耳鳴、口苦咽干、大便秘結的患者。臨床研究顯示,西醫常規治療聯合解郁除煩膠囊能有效改善抑鬱、焦慮及吞咽如梗等癥狀,同時可減少抗抑鬱葯的不良反應。此外,動物行為學研究結果顯示,該葯可拮抗利血平所致腦組織中NA、5-HT含量降低,升高DA水平,提示其可能通過調節中樞神經中單胺類神經遞質水平(NA、DA、5-HT)發揮抗抑鬱作用。」
在報告中,郭教授還對中西融合治療抑鬱症進行了展望。「中西醫融合要重視中醫辨證施治,以西醫治療為基礎、中醫為輔,並密切關注患者心理社會因素。」郭教授指出,未來研究應深入探究中醫證候與西醫診斷的關聯性,開展大樣本、多中心的臨床研究,積極探索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新方法,為患者制定更為精準、個體化的治療方案,提高治療效果,減輕藥物副作用,讓眾多抑鬱症患者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