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張今年68歲,退休後生活悠閑,但最近他總感覺不舒服:胸口時常發悶,稍微運動就氣短,晚上還手腳冰涼。
老伴看著他坐立不安,勸他去醫院檢查,結果卻沒有什麼大問題。朋友推薦他去找小區里的李老中醫。
李老中醫仔細把脈後問:「老張啊,是不是最近有心事?還有,吃飯是不是老喜歡涼的東西?」
老張點頭:「是啊,兒子工作不順心,我這老父親心裡也堵得慌,前陣子天熱,我幾乎每天都吃冰西瓜。」
李老中醫笑著說:「你的問題在『堵』,氣堵了,血也有點滯,再加上濕氣、寒氣侵襲,身體就不通了。別擔心,我教你幾招,把身體的『堵』都通一通!」
中醫講究「通」,認為「通則不痛,痛則不通」。
生活中,氣堵、血堵、濕堵、寒堵、熱堵是常見問題。中醫通過飲食、按摩和調理能有效改善這些問題。
一
氣堵了——調暢氣機,遠離胸悶煩躁
氣堵癥狀:氣為生命的根本,當氣機運行不暢時,身體會發出信號,比如胸悶、脅肋脹痛、愛嘆氣,甚至伴隨食慾減退、心情鬱悶等。
推薦食療:橘皮玫瑰粥
材料:橘皮5克、玫瑰花3克、粳米100克、紅棗5枚
做法:
- 將橘皮和玫瑰花用清水稍泡洗凈;
- 粳米和紅棗洗凈後,加適量水煮粥;
- 粥快熟時加入橘皮和玫瑰花,再煮5分鐘即可。
功效:此粥能疏肝理氣、舒緩情緒,尤其適合情緒不暢或壓力大的人群。
按摩穴位:太沖穴
位置:足背,第一、二趾骨間凹陷處。
方法:用拇指指腹按壓3-5分鐘,配合輕揉,力度適中。
作用:能調暢氣機、舒肝解郁,緩解胸悶、脅痛的癥狀。
二
血堵了——活血化瘀,身體更輕鬆
血堵癥狀:中醫認為血行不暢會導致瘀堵。表現為面色晦暗、皮膚乾燥、手腳冰涼、月經不調等。
推薦食療:桃仁粥
材料:桃仁10克、粳米100克、紅糖適量
做法:
- 桃仁洗凈,用刀稍稍搗碎;
- 粳米洗凈,加桃仁一起煮粥;
- 粥熟後加入適量紅糖,攪拌均勻即可食用。
功效:此粥能活血化瘀、潤腸通便,尤其適合血瘀體質人群調理氣血。
按摩穴位:血海穴
位置:大腿內側,髕骨內緣上方約兩橫指處。
方法:用拇指按壓血海穴3-5分鐘,每天1-2次。
作用:疏通血脈、改善氣血瘀滯,有助緩解女性月經不調及手腳冰涼問題。
三
濕堵了——祛濕排濁,輕身健體
濕堵癥狀:濕氣為萬惡之源,濕堵會引發頭重如裹、四肢無力、食欲不振及腹脹等不適。
推薦食療:薏米紅豆湯
材料:炒薏苡仁30克、赤小豆20克、茯苓15克
做法:
- 所有材料洗凈後,加足量清水;
- 用小火煮1-2小時,煮至豆軟湯稠即可。
功效:健脾祛濕、利尿消腫,尤其適合濕氣重、易疲勞的人群。
按摩穴位:陰陵泉穴
位置: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下緣凹陷處。
方法:用手指按壓3-5分鐘,按壓時稍用力,感到酸脹即可。
作用:健脾化濕、祛除體內濕氣,緩解身體沉重感。
四
寒堵了——驅寒暖體,健康過冬
寒堵癥狀:寒氣入侵會導致經脈不通,表現為手腳冰涼、關節酸痛、畏寒怕冷等。
推薦食療:蘇葉薑茶
材料:鮮紫蘇葉5克、生薑3片、紅糖適量
做法:
- 紫蘇葉、生薑洗凈後加水煮沸;
- 出鍋前加入適量紅糖,趁熱飲用。
功效:散寒解表、溫中和胃,特別適合寒性體質者。
按摩穴位:大椎穴
位置:頸後正中,第七頸椎棘突下。
方法:用熱毛巾敷大椎穴或手指按壓,每次5分鐘。
作用:疏風散寒、活血通絡,緩解寒性引發的不適癥狀。
五
熱堵了——清熱降火,身心舒暢
熱堵癥狀:熱堵常見於易上火體質的人群,表現為咽干口苦、心煩易怒、便秘等。
推薦食療:三根湯
材料:蘆根15克、白茅根15克、葛根10克
做法:
- 材料洗凈後加水煮成湯;
- 代茶飲用,每天1-2次。
功效:清熱生津、解毒利尿,適合因熱性體質引發的不適。
按摩穴位:曲池穴
位置:肘部外側,肘橫紋外端凹陷處。
方法:拇指指腹按壓曲池穴,稍用力,約3分鐘。
作用:清熱解毒、改善上火癥狀。
六
中醫提醒:通則不痛,痛則不通
通過調理飲食、按摩穴位等方法,身體的氣、血、濕、寒、熱「堵」能得到有效改善。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身體出現明顯或持續的不適癥狀,應及時就醫排查,不要盲目自治。
健康養生,從日常「通」開始!
來源:青島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