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隋雪
日常生活,磕磕碰碰在所難免。當身上出現一個小傷口,你會如何處置?
56歲的趙大爺怎麼也沒想到,自己竟因腳上一處不起眼的小創口,發生細菌感染,進而發展成膿毒血症,險些送了命。
腳皮破了一塊,打開細菌入侵的大門
在趙大爺的觀念里,「溫州人『吃天光』,就要吃糯米飯,配碗豆漿,或者小餛飩,這樣才算得上是吃爽兮」,儘管患糖尿病已有十來年,日常飲食卻鮮有忌口。
幾個月前,趙大爺腳底板磨破了塊皮,大約有指甲蓋大小,看著不嚴重,他便也沒在意,偶爾想起來就塗點碘伏,簡單消毒。可日子一天天過去,創口一直沒見癒合,還發起了高燒,家人發現後這才把他送到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感染肝病科主任、主任醫師潘陳為回憶,「患者入院時高熱、乏力、血壓下降、肝腎功能異常,已經有感染性休克的表現,病情進展非常迅速,一度多臟器功能衰竭,呼吸困難,還上了氣管插管。」
了解了趙大爺的病史和足部破損情況後,經血培養,醫生從趙大爺的血液中檢出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陽性,確診為糖尿病足引發的膿毒血症。
圖片內容由創作大腦 AI 生成
「膿毒血症是嚴重感染的代名詞。糖尿病的血管病變會導致局部供氧不足,創口不易癒合,且糖尿病本身也會降低人體免疫力。我們的皮膚表面有很多細菌,所以多重作用下,腳上的創面就成了細菌入侵的大門,大量細菌進入血液引發膿毒血症,又隨血液擴散至全身,導致多臟器功能損害。」潘陳為解釋道,「還好搶救及時,經過抗感染治療,患者最終救回來了。」
小傷口暗藏大隱患,這幾類人需警惕
潘陳為指出,患有糖尿病、肝硬化、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是腫瘤放化療後出現骨髓抑制,以及患有血液系統疾病,特別是白細胞偏低、中性粒細胞缺乏的病人,由於機體免疫力下降,是細菌感染導致膿毒血症的高危人群,需嚴格控制基礎疾病,定期監測相關指標,出現皮膚破損、發熱等異常情況應儘早就醫。
此外,對於普通人群來說,過度疲勞、熬夜、過度飲酒等,都會使免疫力下降,若細菌感染感染後未及時控制,亦有可能發展為膿毒血症。
生活中如何預防細菌感染?潘陳為強調,規律作息、均衡營養、適度鍛煉有助於維持正常免疫功能,降低細菌感染風險。對於皮膚軟組織損傷,要及時處理創面,規範消毒,較深傷口需要專業醫療處置。此外,夏季也是消化道感染和泌尿道感染的高發季節,要注意飲食衛生,避免食用不潔食物,盡量少吃生冷食物;多喝水,保證每日尿量1500ml以上(約排尿5次以上),排尿、排便後注意個人清潔。
直播預告
皮膚上的小傷口,應如何正確處理?
哪些表現可能是細菌感染的信號?
發生感染後,都需要用抗生素治療嗎?
……
本月起,潮新聞·錢江晚報特別推出「揭秘細菌感染」系列直播。5月16日18:30——19:30,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感染肝病科主任、主任醫師潘陳為將做客浙江大健康名醫直播間,帶來《小小傷口竟暗藏殺機!警惕這類細菌感染》主題科普。
掃一掃二維碼,關注浙江大健康視頻號,立即預約直播。屆時還有互動答疑環節,專家將針對網友提問,提供個性化的健康建議。解密醫學熱知識,打破健康信息差,精彩不容錯過!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