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吃完抗生素,最好多吃素!科學家發現,修復失衡腸道菌群,比起糞菌移植,多吃膳食纖維或更關鍵丨科學大發現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腸道微生物已經成為我們健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腸菌對各種生理病理過程的參與程度超乎我們想像,因此也有很多針對腸菌的干預療法出現,例如糞菌移植(fmt)。

但要知道,想要通過糞菌移植來恢復平衡的腸菌組成,首先需要目標菌群能夠定植,而這又受到飲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近期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篇論文更是直接拋出了結論,比起糞菌移植,吃什麼才是失衡腸菌能否重建的關鍵。

來自芝加哥大學的科研團隊發現,高脂低纖的西式飲食(wd)會誘發菌群失衡,並使小鼠在抗生素治療後,腸菌重建過程大大減緩。長期的腸菌失調會使小鼠更容易受到病原體的侵染。

進一步的實驗更是表明,糞菌移植能否成功,「吃什麼」才是充要條件,膳食纖維等複雜碳水化合物是微生物群重返多樣性的關鍵。

研究者在86隻無特定病原體(spf)雌性小鼠中進行了實驗。由於小鼠性別並不影響抗生素處理後腸菌的變化模式,所以後面我們就不再討論性別差異了。這些小鼠被分組飼餵4周的標準飲食(rc)和西式飲食,前者低脂高纖,後者則高脂低纖。在飲食基礎上,小鼠又被分別飼餵了72小時的三聯抗生素雞尾酒或對照pbs溶液。後續收集小鼠糞便進行腸菌分析,通過計數菌落形成單位(cfu)來量化腸菌。

實驗結果顯示,在抗生素處理後,cfu計數顯著減少了,而且相對rc小鼠,wd小鼠減少得更加嚴重。在停用抗生素4天後,rc小鼠的cfu計數就已經恢復到了基線水平,但wd小鼠直到7天後都沒能完全復原。

研究者利用16s rrna測序進一步分析了腸菌構成的變化。分析結果顯示,在沒有抗生素處理時,wd小鼠的腸菌多樣性就顯著低於rc小鼠,抗生素處理使得腸菌多樣性急劇下降。

抗生素停用第5天,rc小鼠的腸菌多樣性開始恢復,第11天恢復到了基線的一半以上;而wd小鼠的腸菌多樣性直到第28天仍然水平非常低,這種狀態要持續9周以上。

腸菌多樣性的降低也意味著腸菌功能的缺失。對照kegg目錄,研究者發現,wd小鼠的基因功能豐富度顯著低於rc小鼠,而且抗生素處理後恢復也慢許多。在第28天,rc小鼠的功能基因數已經回升到了基線的69%,但wd組僅有16%。

代謝組分析結果也是類似的,rc小鼠的代謝組變化在第11天就基本恢復,但wd小鼠在第14天時還沒有任何恢復的跡象。研究者著重分析了公認的主要維生素代謝產物短鏈脂肪酸(scfa),發現rc小鼠的乙酸鹽、丁酸鹽、丙酸鹽濃度受抗生素影響並不大,但wd小鼠相應代謝物水平顯著降低、持續到了第28天。

研究者建立了小鼠的代謝動態模型,嘗試分析腸菌恢復過程中的關鍵代謝變化。結果顯示,水蘇糖等複雜碳水化合物的代謝推動了腸菌組成的演替和重建。wd中相對更多的簡單糖促進了單一微生物物種的優勢,使得腸菌多樣性難以恢復。

也就是說,飲食資源的可用性從根本上決定了腸菌與環境的相互作用。

按照這個思路,糞菌移植顯然也會受到飲食成分的影響。研究者給小鼠在抗生素暴露後24小時和第14天分別進行糞菌移植,發現這並不能改善wd小鼠的腸菌。

腸菌失衡的後果可以很嚴重。腸菌多樣性不足會導致小鼠更容易遭受鼠傷寒沙門氏菌(st)等病原體的侵染,即使沒有抗生素處理,wd小鼠也相較rc小鼠更容易感染st,組織學分析可見更嚴重的炎症病理。

研究者在評論文章中指出,這並不意味著糞菌移植沒有意義。在已有的臨床試驗中,糞菌移植已經證明了對艱難梭菌感染等特定腸道感染有治療作用,這項研究則給出了新的提示,在糞菌移植的同時增加飲食干預可能會帶來更好的療效。

當然,一下子改變飲食習慣可能非常困難,研究者計划下一步測試高纖維補充劑是否能夠實現理想的干預效果。

參考資料:

[1]kennedy, m.s., freiburger, a., cooper, m. et al. diet outperforms microbial transplant to drive microbiome recovery in mice. nature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8937-9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1313-7

本文作者丨代絲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