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根甜玉米,自測「腸道」健康程度

除了皮膚外,腸道是機體直接與外界接觸的第二大器官,平時管「進」管「出」,像一台智能門禁。

正常運轉時,機體內部乾淨整潔,如果門禁出了問題,不該進入的闖進來了,該排出的卻滯留在體內,機體內部便會亂作一團。

生命時報》採訪專家,分析腸道狀態對全身的影響,並教你用一把玉米自測腸道健康程度。

受訪專家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肛腸科主任醫師 賈小強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胃腸外科主任 石漢平

腸道健康關係到全身穩態

腸道不單是營養吸收工廠,更是免疫、神經調控的核心樞紐,健康與否直接關係到全身穩態,腸道的智能識別功能可確保留下有用的,排出有害的。

1吸收營養,排出殘渣

腸道表面有一層黏膜,上面密集排列著上皮細胞,具有吸收、屏障、免疫等多重功能。為儘可能地吸收營養,上皮細胞會「伸出」長短不一的絨毛,全部展開後面積相當於半個籃球場。

當被胃「攪打」成糜狀的食物進入腸道,其中的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營養和水分便被吸收入血,無用殘渣則被推入大腸,直至排出體外。

2調節免疫,殺滅病原

以腸道黏膜為界,腸壁內側駐紮著全身70%~80%的淋巴組織免疫細胞,晝夜不停地調度著機體免疫。

一方面,阻止微生物黏附在腸黏膜表面,中和細菌產生的毒素;另一方面,快速識別、捕獲抗原並激活免疫反應,捕殺、吞噬闖進防線的敵人。

3餵養「友菌」,防住疾病

腸道里有百萬億的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病毒等,總數可達人體細胞的10倍。腸道菌群定植在黏膜表面,形成巨大的生物膜屏障,健康與否取決於有益菌(如雙歧桿菌乳酸菌)的丰度。

腸道黏膜上有一層黏液層,內含抗菌肽等物質,可為有益菌提供棲息地,和黏膜一起制約有害菌;也會「截留」一部分營養物質,供其生長、繁殖,它們產生的代謝產物中不乏人體無法或很少合成的有益物質。

排查腸道4個常見故障

作為機體直接與外界接觸的一道重要關卡,腸道成了病原體的重點攻擊對象,一旦出現問題常成為疾病蔓延的起點。

情緒:系統受干擾

腸道內分布著5億個神經元,數量僅次於大腦,且和大腦有一條「溝通專線」——腦-腸軸。

出現負性情緒時,大腦會將感受傳給腸道,易擾亂其正常運作和菌群平衡,引發炎症或腸易激綜合征,造成腹脹、便秘或腹瀉,甚至腸道潰瘍。

感染:程序「中病毒」

感染病原體是急性腸炎的常見誘因,就像門禁程序「中病毒」,這其實也暗示腸道黏膜免疫力已經「透支」。

當病毒、致病菌進入腸道後,可直接破壞黏膜屏障,並擾亂菌群平衡,引發腹瀉、腹痛、嘔吐等,甚至可進入血液循環,引發全身炎症。

疾病:自身出「漏洞」

腸易激綜合征、炎症性腸病腸息肉等腸道疾病,就像自身出現漏洞。

腸易激綜合征會讓人頻繁腹痛、腹脹、排便異常;炎症性腸病引發的慢性炎症會損傷腸壁,可造成腸道出血、穿孔甚至癌變;部分腸息肉屬於癌前病變

不良飲食:腸道「過載」

每一次高脂、高糖、高鹽飲食或吃大量加工食品,都是一場對腸道的「系統攻擊」。即使是健康食物,吃太多對腸道來說也是負擔。

長期攝入過多蛋白質,不僅難消化,還會分解出大量氨、硫化氫等有害物質,破壞腸道黏膜;蔬菜等膳食纖維攝入不足會引發便秘,過量攝入會過度吸水膨脹,阻礙營養吸收。

一把玉米測試腸道健康

衡量腸道健康,「運轉」時間是最直觀的指標,過快或過慢都不正常,可能引發腹瀉或便秘。

正常情況下,食物在胃中停留2~4小時,隨後在小腸中消化4~6小時,剩餘殘渣被排入大腸,經過12~48小時的水分吸收和成型,最終排出體外。

  • 若時間較短或少於12小時,食物在腸道內停留時間太短,營養物質無法被充分吸收,這與腸道菌群失衡、腸易激綜合征、腸炎等疾病有關。
  • 若超過72小時或一周排便次數少於3次,代表已出現便秘;糞便及有害物質在腸道內滯留時間過長,可增加腸梗阻、結腸炎症及癌變風險。

想了解腸道運輸時間,可嘗試「甜玉米測試」:測試前7~10天不要吃甜玉米,正式測試時,選一頓飯吃一小碗煮熟的甜玉米粒(約75克),記錄攝入時間;因玉米外殼無法被消化,隨後只需等待其首次出現在排泄物中的時間,間隔時長是腸道運輸的大致時間。

運輸時間有異,建議及時進行腸鏡篩查,判斷具體原因。

腸道運輸時間太短或腹瀉人群,適當多吃冷藏酸奶、泡菜味噌等發酵食品,可扶植有益菌,讓食物在腸道中多待一會,少吃洋蔥、豆類等產氣食物。

便秘等腸道運輸慢的人,增加蔬果、全穀物堅果等高纖食物的攝入。每天攝入一斤蔬菜、半斤水果、一小把去殼堅果,將1/3主食換成全穀物,多運動,每日飲水至少1.5升。

即使腸道運轉正常,維持健康也需「食養為先」。

排查日常飲食結構

避免吃促炎食物,比如油炸食品、高糖甜點、辛辣刺激性食物,減少對腸道的刺激。

為腸道打造「舒適圈」

進餐需定時定量,每一餐細嚼慢咽(每口咀嚼20~30次),減輕胃腸的消化負擔,避免突然暴飲暴食、大吃一頓打亂腸道工作節奏;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習慣。

一旦出現較嚴重的腹瀉等感染癥狀,須及時補充水分,比如口服補液鹽或淡鹽水,並儘快就醫。

除了治療原發病外,強身健體、樂觀情緒對腸道健康至關重要。

遇負面情緒困擾,可嘗試每天進行10~15分鐘正念冥想或瑜伽。還可進行30分鐘的放鬆活動,聽音樂、散步、打八段錦等,均有助疏解不良情緒;保證23:00前入睡和7~8小時的睡眠時長,讓腸道形成穩定的生物鐘。▲

本文作者:生命時報記者 張炳鈺 本期編輯:王冰潔 王曉晴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