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癌死亡人數逐漸增多!醫生警告:這3類高蛋白食物,還是少吃些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

這幾年,腎癌的發病率和死亡人數都在慢慢往上漲,尤其是在一些年齡偏大、飲食結構偏肉類、高熱量的地區表現得更明顯。

大部分人總以為只要不抽煙、不喝酒、不吃腌制食品,癌症就不會找上門。

可問題不光在有沒有致癌物,有時候吃得太多、吃得太精、吃得太偏,尤其是高蛋白的攝入方式出錯,反而成了身體最大的負擔。

腎臟作為全身代謝廢物的處理工廠,一旦蛋白質攝入超量,它得先出力去處理氮代謝產物,長期被逼著高負荷運行,損傷就在這時候悄悄發生了。

不少人把高蛋白飲食當成「健康」的象徵,覺得多吃點肉、奶、蛋、粉,身體就更強壯,肌肉也能起來,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被商家鼓吹得很緊張,每天非得補足蛋白。

問題是,蛋白質不是多多益善的營養,它需要依賴肝臟合成,腎臟排泄。

尤其是動物來源的蛋白,代謝之後會產生大量含氮廢物,比如尿素、肌酐、尿酸,還有胍類代謝產物,這些統統都得靠腎小球過濾,再由腎小管重吸收或排出。

一旦攝入超過腎臟的處理能力,壓力就一點點堆上去。

像紅肉類蛋白,是最常被忽視的危險因素。紅肉不光蛋白含量高,它的嘌呤含量也不少,

尤其是牛肉、羊肉、豬肉這類脂肪和蛋白都高的肉類,吃進去之後在消化道中被快速分解吸收,再進入肝臟代謝階段,接著產生大量氨和尿素,最後流向腎臟排出。

尤其是對那些原本就有高血壓、糖尿病、腎囊腫的人來說,紅肉攝入多了,相當於在原本已經受壓的腎組織上繼續加碼,腎小球濾過屏障被破壞,細胞異常增殖風險增加。

再來看第二類高蛋白來源,就是濃縮型蛋白粉、乳清粉、代餐粉這類看上去很現代的「營養補劑」。

這類東西本質上是把蛋白從天然食物中提取出來,經過工業濃縮處理,蛋白純度非常高,有的產品每100克含蛋白超過80克,遠超自然食物。

吸收速度也非常快,攝入後短時間內血氨水平上升,直接加重肝腎負擔。很多人用它來健身、減肥、補身體,卻不知道自己是在拿腎臟做代價。

腎臟對高濃度蛋白並不具備長期適應能力。更糟糕的是,有些人本身基礎代謝功能就差,

比如老年人、慢病患者、腎功能臨界值偏低的人,在沒有監測的情況下大量攝入這種蛋白補劑,反而容易引發急性腎損傷。

蛋白粉攝入過多還會改變體內的酸鹼平衡。動物蛋白代謝過程中會產生大量酸性代謝產物,比如磷酸鹽、硫酸鹽,這些需要腎小管主動分泌排出。

如果排不幹凈,血液偏酸,會影響骨鈣代謝和電解質平衡。而酸性環境本身也是刺激腎臟細胞慢性炎症的因素之一。

很多腎癌患者在早期並沒有疼痛、沒有明顯尿異常,但等發現時腎組織已經出現結構破壞,常常與這些長期「高負荷酸毒」刺激有關。

再來就是加工類高蛋白食物,這個才是最被低估的威脅。像香腸、培根、臘肉、雞肉乾、魚丸、火腿這些,看著是肉,實際含有大量添加劑。

尤其是亞硝酸鹽、磷酸鹽、丙二醇、人工香精、保水劑等。這類物質不僅會增加腎臟代謝負擔,還會在體內參與成瘤反應。

有研究指出,亞硝酸鹽在腸道細菌作用下可轉化為亞硝胺類物質,屬於明確致癌物,對腎組織有直接毒性。

加工肉類的另一個問題是其鹽含量極高。高鹽飲食本身就會促使血壓升高,而高血壓又是腎臟疾病的頭號風險因子。

血壓一高,腎小球內壓也高,血管容易破損、硬化,形成高濾過狀態。再加上蛋白負擔,整個腎單位幾乎沒有恢復空間。

鹽還會影響腎臟的水鈉平衡調節機制,導致間質水腫和慢性缺血,更容易觸發腎實質的結構性變性。

除了這三類食物,還有一點值得說,那就是蛋白質在代謝過程中的副產物是非常消耗腎血流的。腎臟每天處理的血液大概是180升,其中絕大多數是為了清除代謝廢物。

蛋白吃得越多,這個處理過程越頻繁。長期這樣下去,不但讓腎臟老化加快,還會加劇微血管的內皮損傷,誘導細胞反覆修復,

從而激活細胞內增殖信號路徑。像PI3K/AKT、mTOR這些信號通路一旦被長期激活,就可能導致腎細胞癌變傾向增強。

不少人看到這裡可能會問,那是不是不該吃蛋白質了?其實不是。關鍵是吃得「穩」,別集中吃、別靠補劑吃、別拿肉類當飯吃,更別盲目追求所謂的「高蛋白養生」。

普通成年人每日蛋白質攝入量保持在體重×0.8g就夠了,老年人或慢病患者可以在營養師指導下調整到1.0~1.2g/kg,但不能超過1.5g/kg。

蛋白質的攝入要搭配足夠的水分、蔬菜、低嘌呤穀物,才能形成對腎臟友好的代謝環境。

如果一個人長期吃高蛋白飲食,感覺身體沒有不舒服,也沒查出腎功能異常,這種情況下腎癌風險會不會低一些?有沒有早期信號可以看出來?

答案是不一定低。腎臟代償能力強,早期輕度損傷不容易被察覺。

但有一些早期信號可以作為提示,比如晨尿泡沫多且不易消散、尿液顏色深、有異味,輕度腰部不適但不是疼痛、夜尿次數增加、皮膚莫名瘙癢、血壓輕度升高、食慾下降、口乾口苦、乏力。

這些信號單獨看都不算嚴重,但如果同時出現兩個以上,持續超過2周,就建議去查下尿常規、肌酐、尿素氮、微量白蛋白、腎臟B超。

另外,部分腎癌早期是無癥狀的,查體時靠影像學發現的比例很高,B超可以初步看出腎結構變化,如果懷疑,可進一步做CT或MRI增強檢查。

對於高蛋白飲食人群,建議每年查一次腎功能+尿常規,特別是家族有腎病史的人,別等到尿有血、腰痛了才去查,那時候常常已經不早了。

身體的沉默往往藏著代謝系統的負荷警報,懂得看懂早期信號,比臨時吃藥強得多。

對此,您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玫瑰][玫瑰][玫瑰]

參考資料

[1]李娜.不同蛋白飲食對腎病綜合征患者的影響研究[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誌,2021,38(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