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心理諮詢:性冷淡、性障礙......我們對無性戀有多少偏見和誤解?

一對沒有血緣關係的年輕男女要組建家庭,你覺得這兩人會是什麼關係?

我想,大家腦海里蕞先浮現的,大概是「戀人」吧。

是的,我們生活在一個戀愛導向婚姻為主流的社會中,成年男女,要麼是單身,要麼是有伴侶(戀愛或結婚),似乎沒有第三種可能性存在的空間。

▼ 但世界上,其實還有這麼1%的人,遊離在這兩者之外,他們便是無性戀者。

1

日劇《無法戀愛的兩人》便將眼光聚焦在這一少數群體上,講述了兩個沒有血緣關係也沒有愛情的年輕男女嘗試組建起屬於他們自己的家庭的故事,男主角高橋和女主角咲子都是無浪漫傾向的無性戀者。

在與高橋相遇前,咲子並不知曉自己是無性戀者,而總感覺自己似乎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誤解與困惑常常出現,咲子常常對這個「正常」世界感到迷惘與割裂

在這過程中,咲子的生活充滿了不被理解和排斥:

明明咲子只是熱心幫助、提攜後輩,卻被周圍同事和當事人理所當然地認為是在表達好感,讓咲子既尷尬又煩悶,不被理解的孤獨和委屈湧上心頭;

好友為情所困,咲子以自己的角度嘗試著去安慰和開導,卻收到好友「感情根本沒辦法控制啊,因為我們都是人啊!」,咲子感覺自己一下子被排斥在「正常人」之外,

曾經有過兩段慘痛的戀愛關係也讓咲子更加對戀愛和男女關係困惑,咲子因為缺乏雷達而無法解釋,只有模糊的感覺,所以錯把友情當成了愛情,第壹段是「聊得來,而且不想失去這個朋友」,第二段是「在一起很快樂」。

而初戀毫無預告的親吻,與第二任男友毫無感覺,只有痛和不舒服的性經歷,讓咲子更加壓抑和迷茫,特別是在看到前男友安心又滿足的笑容時,咲子更加無法把「我以後不想做了」的想法說出口。

而在知乎「你是如何發現自己無性戀」的問題下,裡面大多數人也經歷過與咲子相似的痛苦,都是談了很多次戀愛,被質疑和折磨了很多次,才恍然發覺原來自己對性並不感冒。

而在這過程中,是被焦慮、不安、恐懼、自卑、抑鬱等負面情緒圍繞的生活,是心底里許多的迷茫和自我質疑

「自己是不是還不夠愛對方,所以才無法跟對方做這件事?」、

「會不會是自己出了什麼問題,在生理上心理上各方面」、

「為什麼全世界就我不想做愛?是我有病嗎?」、

「我是不是個怪胎呢?」、

「作為伴侶,沒能滿足對方,是不是很失職?」

「自己身上,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正如劇中和網友的經歷所表現的,無性戀者們總是處於不被理解、不被接納的處境中,有的人會覺得無性戀者是不是性冷淡,是不是性障礙,或是受過什麼心理創傷.......無性戀,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2

什麼是無性戀?

根據研究定義,無性戀(asexual)是指一個人不會感受到性吸引(sexual attraction),或是不會對於發生性關係具有內在的慾望(intrinsic desire)。

一份來自英國的全球性性取向調查結果發現,在性方面對男性和女性都不被吸引的人群,全世界有7000萬,而中國,也有1000萬。

在中國,有國內第壹家「無性」婚戀交友網站wx920,在豆瓣的「無性戀」小組裡,也有兩萬三千多的成員集聚。

無性戀也可以被視為一個涵蓋性術語,包含灰色無性戀、半性戀等介於有性戀與無性戀之間的「灰色地帶」。

灰色性向:灰色性向的認同處於無性戀和有性戀之間的灰色地帶。

比如,ta們可能非常少地經歷性吸引,僅在特定情境下感受到性吸引,或者性吸引的強度低到可以忽略並在關係中也不是必需的。

半性戀:指一個人只會在形成較深的情感聯結後感受到性吸引。因為情感聯結通常需要很長時間來建立,而在沒有這種情感聯結的情況下,ta們感覺自己本質上是感受不到性吸引的。

在無性戀群體內部,尤其是在對性行為和浪漫關係上的態度,非常多元。

無性戀並不代表著「封心鎖愛」。

無性戀社群中的一部分人會經歷浪漫吸引並期待浪漫關係,稱為「有浪漫傾向」的無性戀

也就是說,ta們會被他人吸引(如感官吸引、審美吸引)並喜歡上他人,有的會有與喜歡的人進行身體接觸的慾望,會想和愛人貼貼,但不等於想要與他人進行性行為。

浪漫傾向蕞常被表達為浪漫吸引的性別方向,具體而言,包括泛性浪漫傾向、雙性浪漫傾向、同性浪漫傾向、異性浪漫傾向等。

相反的,無浪漫傾向則是指從不或極少經歷內在的浪漫吸引,ta們通常滿足與友誼等浪漫關係以外的關係,或者以一種不符合社會常規期望的方式經歷浪漫關係。

如日劇《17.3關於性》中主角之一原紬便是一位對戀愛、做愛完全沒有興趣的無性戀者。

在她嘗試與竹馬約會看電影時,竹馬突然親了她,並進行了表白,但她在被親了之後就控制不住地吐了出來。

3

不少無性戀者在發現自己是無性戀之前,往往要經歷一個痛苦的時期。

就像芳芳,當置身於如此的處境中時感到無比困惑、不安、迷茫,每天都在自我懷疑,自己是不是不正常,為何自己對性毫無興趣。

找不到答案的他們陷入了持續地自我折磨中,一方面拚命靠近自以為的正常人標準,另一方面又被自己的行為噁心到。

而一直以來,這個群體都是被隱形的。

在默認每個人都會戀愛結婚的社會中,或許會因為社會的壓力走入婚姻,而也有不少的人在不自知的情況下,發現了自己在性方面異於常人的地方。

於是更多地,他們身上帶著的是「性冷淡」、「性障礙」、「性壓抑」等標籤。

在主流的親密關係里,無性戀者總是處於困境中。

首先,在這個性與愛緊緊捆綁在一起的社會中,你的拒絕或是迴避也會自然地讓你們懷疑彼此的感情、懷疑這段關係,被伴侶質疑,忍受著伴侶的失望。

進而,是對自我身份、性別角色的懷疑,「我是真正的男人/女人嗎?」、「我是否是合格的伴侶呢?」

而在無法完成傳統的親密關係角色時,對伴侶產生了強烈的愧疚感,在關係中不自覺把自己放低,努力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做犧牲、忍讓和妥協。

有的女性無性戀者,在認識到真正的自己之前只能在親密關係中不斷假裝和忍耐,把性當作一種任務、義務,假裝高潮。

「性把我和男友割裂成兩個世界,他很陶醉,我很噁心。所以即便後面他出軌分手,我也覺得是我自己的錯,誰讓我們性生活不和諧呢。」

隨之而來的,是親密關係質量的直線下降。

在性方面交流的障礙也會逐漸瀰漫擴散到關係里的方方面面,相處時變得疏離冷漠,言語中充滿著不滿抱怨、時不時的崩潰逼問、甚至在婚姻之外的關係中尋求滿足.......

如一位在結婚後才發現自己沒有性需求的離異男性,在無法滿足前妻後,即便他已萬分自責忍讓,夫妻關係中依舊充滿了指責和不滿,彼此都處在痛苦中,蕞終不堪折磨前妻選擇出軌,夫妻關係走向破裂。

4

當然,對於有性戀者來說,與無性戀者戀愛並且在彼此都不知道事實真相時,會是一件非常不公且痛苦的事情。

所以,坦誠的溝通,尊重的心態非常重要,否則雙方都會陷入折磨中。

在日本記錄片《戀愛圈外》中便記錄了一位無性戀男性和有性戀女性的關係。

他和女友提前明確了自己的性取向,得到了女友的理解,雖然限定了兩人關係的界限,但他也在情感上努力滿足對方,讓這段感情穩定持續地發展。

親密關係是需要兩個人來共同努力的,在彼此經過探索和坦誠的談論後,能夠達成理解,並且有性戀一方願意做出妥協的,當然也能夠達成美好的關係。

而即使無性戀一方無法在性層面完全滿足對方,也可以通過更好地滿足對方的情感需求來彌補。

而我們也要明確,無性戀不是性冷淡、不是性功能障礙,也不是親密關係恐懼症,人類的性傾向多種多樣,而且每一種性傾向都是正常的,人們可以對自身的性向表示不確定,尊重理解是蕞好的態度。

無性戀群體就像是漂泊的浮萍,得不到認可也找不到歸屬,能夠得到來自他人的尊重理解和周圍環境的接納包容,對他們來說是如此的重要。

因此,我們也更需要看到他們,了解他們。

「性並不能使我們完整,那麼又怎會使我們支離破碎呢?」——《性愛自修室》

end

▎本文為廣州聽說吧心理諮詢中心原創文章,已做原創保護,轉載時請標明出處,未經許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權利。

i  ❤  聽說吧

  聽說吧心理機構,16年口碑相傳

來訪者遍布國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