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重想要徹底祛除,4種中藥這樣搭配,把體內的濕氣全烤乾!

大家好,我是中醫李大夫。進入到暑濕季節了,當外界環境比較潮濕的時候,體內的濕氣也會跟著加重。中醫講這叫人與四時相應,這個時候祛濕的難度就增加了。有些病人可能用了很多的祛濕葯,效果也不理想,甚至還會出現了一些其他的不舒服的癥狀。

今天我跟大家說一說,是因為最近有個病人之前也治療過濕的問題,但是治療一段時間之後,他就說自己口乾、大便干,感覺身體皮膚也比較乾燥。自己因為看了很多年病,看到藥方里好像疏肝燥濕的葯比較多。我說這個方向也對。

一般來說,濕怎麼形成的都是因為脾虛,脾虛往往會伴隨著肝鬱,這個時候疏肝健脾,這個方向是對的。但是中醫講過猶不及,治療疾病也不能過度。今天我說的祛濕勿燥,實際上講的是不要過燥。

看看祛濕的辦法都有哪些?

·最常用的叫淡滲利濕,最常用的就是茯苓代表葯。淡滲利濕是大家一看有個淡字,就說明它治療起來比較平和。

·還有就是燥濕,燥濕葯最常用的就是蒼朮厚朴,這兩個葯燥性比較強,用完之後病人可能會出現口乾、大便干這樣的癥狀。

·還有常用的叫芳香化濕,常用的藿香。夏天了吃不好了、腹瀉了或者胃腸感冒了,常用一個葯叫藿香正氣水,或者有藿香正氣片膠囊,各種製劑都有。藿香具有芳香化濕的作用,因為吃的那些不好東西,中醫認為是臭穢或者是污穢,用芳香的這種辦法去除這些晦氣,所以用藿香。

藿香也有一定的燥性,它雖然沒有蒼朮、厚朴那麼強,但是也有一部分。

·還有就是疏肝理氣葯,比如常用的木香佛手這類的葯,它也有一種造型。大家想把衣服晾乾怎麼辦?給它晾在陽台上靠什麼?第一靠陽光,靠熱量。所以還有一個叫溫陽化濕,比如常用的桂枝、附子。

但是人體講去除脾濕,脾是什麼?脾屬土,就像種地一樣,土壤如果過於泥濘都是淤泥,種不了地。但如果過於乾燥,裡邊水分都沒有了,乾旱了也種不了地。所以這個時候要有適當的潤燥的葯,就是不管是濕還是燥都不能過度。

所以在用這些祛濕除濕的葯的時候,病人有的時候會有一些口乾、排便干這樣的癥狀,就說明體內還是有津液不足的病症。所以這個時候要加一點潤燥的葯,保持脾土適當的濕潤,不能太濕也不能太燥。所以這個時候在用這葯的時候要根據病人的濕的程度選擇幾種適合病人的,這就需要醫生的經驗。

潤燥的葯會加什麼?比如會加天花粉麥冬沙參等等這些潤燥的葯。如果病人濕偏重會多用幾味這邊的葯,同時病人又有點燥可能會加這麼一點這邊的葯,讓他治療起來不至於過燥也不至於過濕。當然還是稍微要偏燥一點,要不濕氣祛不掉。但是治療的過程當中也要根據病人的情況來調整這些葯的比例。

法無成法,方無定方,要根據病人的病情的變化,根據他自身的條件來進行整體辨證論治,這樣才能把濕邪祛掉還不造成副作用。有關祛濕的治療的原則跟大家就說這些,如果你有相關的癥狀也可以發給我,我幫你辨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