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寧教授:脂肪肝診療並非一朝一夕,需要打持久戰

如今,脂肪肝是一個「時髦」病,很多人都有。

但你知道,是怎麼確診的嗎?

脂肪肝的最早診斷往往是患者在體檢或者其他原因就診時檢查腹部超聲發現,當腹部超聲提示肝臟呈現前部增強後部減弱即「亮肝」時,超聲科醫生會給出脂肪肝的診斷。

但影像學診斷只是脂肪肝的臨床表現之一,對於造成脂肪肝的原因、危險因素、疾病嚴重程度和有無併發症需要專科醫生進行綜合分析判斷。

從病因和危險因素來說,能量代謝過剩是引起肝內脂肪沉積最常見原因,但酒精、藥物糖皮質激素、口服雌激素、甲氨蝶呤胺碘酮丙戊酸、阿司匹林、伊利康唑、噻嗪類利尿劑、環磷醯胺、他莫昔芬等)、銅代謝異常、糖代謝異常等也會導致肝臟脂肪沉積。

另外,合併轉氨酶升高的患者中,年輕患者需要排除肝豆狀核變性、血色病等遺傳代謝性疾病;伴轉肽酶升高時需要和飲酒、藥物、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等相鑒別;伴球蛋白或者免疫球蛋白升高需要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相鑒別;腹部超聲有不均勻脂肪肝時需和其他引起肝佔位的疾病鑒別;如果臨床診斷肝硬化需要及時完善肝臟硬度、胃鏡檢查、腹部增強CT或MRI來評價肝硬化及相關併發症的情況。

多數患者在病史、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基礎上可以診斷。如果病因診斷仍不肯定或者病情程度判斷不清楚的可考慮肝活檢。

所以,脂肪肝雖然常見但並不簡單,一旦發現脂肪肝,建議到醫院就診完成病情評估,並制定後續長期管理方案

長期管理方案

這個長程管理方案主要是指患者生活方式的改善、維持以及必要情況下的用藥和長程監測管理模式。

脂肪肝本身是一種長期慢性疾病,在疾病早期受生活方式影響可呈進展或逆轉的雙向變化。

因此,對患者來說生活方式的改善和長期維持,實現減重並長期維持仍被視為第一要務。患者減重可帶來生化和組織學改善以及生活質量的提高。建議患者通過調整飲食和運動,每周減0.5—1kg。

有研究表明,患者減重5%可實現肝臟脂變減輕;減重7%-10%可改善炎症和肝纖維化。

另外,醫生可能會給部分脂肪肝患者處方保肝葯幫助改善肝功能,但即使肝功能恢復正常也並不代表脂肪肝就完全好了,脂肪肝消失需要組織學證據,包括脂變程度、肝內炎症和纖維化的消退。

針對脂肪肝炎症和纖維化,新葯研發如火如荼,患者可與醫生充分溝通,嘗試參加適合的新葯臨床試驗。而即使經過治療實現了脂肪肝消失的組織學證據,如果患者再次體重增加或接觸危險因素時,脂肪肝還可能反覆。因此,需要根據患者情況制定個性化長程管理方案。

所以,脂肪肝診療並非一朝一夕,需要打持久戰,制定患者參與的個性化長程管理方案。

作者

吳曉寧

醫學博士,副主任醫師,副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肝病中心。

國家消化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肝病方向的科研骨幹;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脂肪肝學組委員,北京醫學會青年委員,北京臨床流行病學會青年委員。

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等,《中華肝臟病雜誌》《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審稿人,《iLiver》青年編委。以第一作者或通訊組者發表SCI文章10篇,中文10餘篇。

醫脈通是專業的在線醫生平台,「感知世界醫學脈搏,助力中國臨床決策」是平台的使命。醫脈通旗下擁有「臨床指南」「用藥參考」「醫學文獻王」「醫知源」「e研通」「e脈播」等系列產品,全面滿足醫學工作者臨床決策、獲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