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癌老人不聽家人勸阻!出國就醫,能否成為最後「救命」稻草

不知道您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現象:

隨著癌症的高發,越來越多的患者選擇了出國就醫,國外的治療技術好像成了最後的救命稻草。有數據顯示,中國到海外就醫人數已突破80萬人次,其中大部分都是腫瘤疾病。

是什麼吸引癌症患者到海外求醫呢?

我身邊就有這樣一位患者,59歲的張大爺,平時身體一直還算硬朗,突然有段時間感覺體重下降比較明顯,起初沒多在意,以為營養不良,但後續伴隨而來的就是腹痛、腹瀉、嘔吐、甚至出現了便血。這時才意識到了嚴重性,在家人陪伴下到院檢查,發現是晚期結腸癌!

更糟糕的是肝臟、肺部等多處部位均出現轉移。

張大爺腹痛難忍,常常晚上不能入睡。在國內堅持做了2個療程化療,體重也下降了20斤。然而複查結果顯示腫瘤並未得到有效控制。通過做基因檢測顯示BRAF基因突變,當時國內並無針對該突變的使用藥物,甚至預估生存期不會超過3個月。

此時張先生做了一個重大決定,決定赴美治療。但卻遭到家人的反對,家人出於對老人身體考慮,一個是年齡不想讓他再舟車勞動。二是效果,畢竟已經達到晚期,即便去了美國,擔心效果並不能達到期望值。哪怕一絲希望,也打算嘗試一下。

由於對國外不熟悉,找了一家國內的專業機構,在其幫助下順利到達美國。美國醫生根據病情制定了三葯聯合治療的方案,靶向葯為主。

意想不到的是,幾個療程的治療後癌胚抗原值由原來的1700降到了40,繼續治療到3個月,肝部的轉移病灶縮小一半,其它部分的腫瘤也出現了明顯的縮小。

現在張先生已經打破了「3個月」的魔咒,除了日常的配合治療,還會做一些身體鍛煉。他說「雖然接下來的路會很艱難,但是我不會放棄」。

像這樣的情況我們身邊肯定很多,吸引國內患者最主要的原因相信還是相對發達的抗癌醫療技術。

在美國公布的《2019癌症數據調查報告》中顯示,美國癌症總死亡率至2016已下降了27%。而從衡量癌症治療有效指標之一的5年生存率來看,美國5年整體生存率已達70%,這無疑是非常驚人的,而國內癌症5年生存率統計約為40.5%,這無疑相差很大,當然美國和國內患相同癌種的數量不同,不同的癌種,治癒率也不相同。雖然兩者這樣相比並不嚴謹,但從某些方面也反映了癌症治療的差距。

美國經濟發達,資金充足,曾有預測美國每年要投入1萬億美元以上在癌症治療領域,所以抗癌的新葯研發多,技術多。很多新葯或技術都是在美國上市後才會在中國進入臨床。除了新葯和治療技術另一個癌症治癒率高的原因那就是在癌症的預防和早發現早治療上,美國做出了長期努力。

通過以往出國患者情況來看,適合出國就醫的包括以下幾種:

1、國內治療效果不理想,無標準治療方案,尋求國外是否存在治療手段。

2、檢測水平有限,無法明確診斷,尋求確診便於盡快確定治療方案。

3、病情複雜,需會診尋求最佳方案。

4、現在方案效果不佳,需調整方案或用藥劑量。

5、尋求更高的生活質量,國外就醫大都多學科團隊診療,而國內醫療資源匱乏,看病擁擠,床位緊張,從確診、安排入院、實施治療方案,可能需要很長時間。

當然近幾年國內的醫療水平也展現出了一個質的飛躍,除傳統治療外,各種癌症的靶向葯、免疫療法不斷獲批上市或進入臨床試驗階段。這給癌症患者的治療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當下癌症患者是不幸的,同時又是幸運的。

不幸的是癌症疾病的頑固性,雖然呈現被攻克的趨勢,但仍然是一個令人頭痛的難題。幸運的是醫療水平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相比以往治療,癌症患者有更多的治療方法嘗試,不僅限於國內,同樣也可以享受到國外的診療技術。甚至不出國門可以請到國外專家進行線上會診,提供國外的診療方案。近日就有專業機構已聯合美國、日本等治療癌症排名靠前的醫院專家為國內癌症患者提供線上會診,解決癌症患者治療上的難題!像MD安德森癌症中心、紀念斯隆凱瑟琳癌症中心、梅奧診所、癌研有明醫院、國立癌症中心東病院等,覆蓋肺癌、肝癌胃癌乳腺癌、結直腸癌、食管癌等各種實體瘤

醫學無國界,跨國界的互通有無,可以填補醫療技術的空白。世界醫療水平的發展,最終獲益的是我們自己。

有問題的網友可以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