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海天醬油銷往國內和國外的產品「雙標」,食品添加劑的話題可能已經很久沒有受到如此之高的關注度了。
上次引起全國震動的添加劑使用問題,大概還是14年前的三聚氰胺(三聚氰胺不屬於食品添加劑)事件。
隨著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基礎性的食品安全,尤其是食品添加劑(或者說廣義的添加劑)變成一個「古老」到甚至有些「俗套」的話題。
拋開那些失去理性的口誅筆伐,淡出公眾視野很久的食品添加劑,正是隱藏在龐大的現代化食品工業體系背後的重要支持者。可以說,沒有食品添加劑,就沒有當下琳琅滿目的食品。
多名食品添加劑領域專家告訴八點健聞,即便放眼世界,中國對於食品添加劑的監管都是極為嚴格的。而不同國家對於食品企業的展示要求不同,可能造成了有些國家看似不用食品添加劑的錯覺。
另外目前看來,按照國標使用食品添加劑本身沒有問題,關鍵在於食品企業是否違規使用或過量使用。所謂過猶不及,如是而已。
亦有專家認為,追根朔源,現在中國人高發的很多健康問題,可能與飲食習慣和飲食結構欠佳有關。
迄今中國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共2300餘種。從最初只發揮食品防腐、保鮮的基本作用,到提升食品色香味的多元化功能,再到滿足公眾對食品安全和飲食健康的日益增長的追求,追溯我國食品添加劑行業的變遷史,也是從這一視角管窺中國經濟快速發展變化的當代史。
綠皮火車上的泡麵與每公斤16萬元的肉味香精
大多數時候,各種添加劑都隱身於現代化食品工業的背後。不幸的是,如果人們突然對之強烈關注,往往肇始於某一食品安全危機,比如14年前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
伴隨著高速轉動的經濟齒輪,食不果腹的貧瘠年代已然成為遙遠的過去式,人們對食物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然而,不少細分領域的產能卻無法快速提高。特別是乳製品企業趁勢擴張式發展,而奶牛數量不足,間接導致上游供應短缺。一些乳製品企業的原奶供應商竟然將化工原料三聚氰胺添加到原奶中,給嬰幼兒的身體健康帶來了極大危害,也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影響,行業企業海外折戟。
雖然三聚氰胺並不屬於食品添加劑,但被無辜的「腎結石寶寶」所刺痛的人們猛然覺醒,之前從未在意、卻早已無法擺脫的食品添加劑聚焦了越來越多的目光。
以當下處於風口浪尖的醬油為例。早年液體醬油容易腐敗難以保存,便有一些醬油釀造企業生產出了一種「固體醬油」,本質就是一個吸飽了醬油的鹽塊,其高鹽的特性使之保質期格外長,成為性價比之選。
怎樣才能幫助更多人吃到液態醬油,同時讓減鹽的液態醬油能夠儘可能延長保質期?使用防腐劑成為一個可行的選擇。
1978年,我國的恩格爾係數平均值達60%,屬於絕對貧困水平,彼時「吃飽」幾乎是絕大多數中國人對食物的唯一需求。
2008年,這一數值降到了36.3%,「溫飽」之後的「小康」社會,「吃好」和「好吃」成為新的追求。
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在短時間內滿足人民群眾對食品「色香味」的追求?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劑是一個可行且便捷的途徑。
早在1981年,原國家標準總局、原衛生部首次正式制定了《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GB 2760-81)。隨後1986年、1996年、2007年、2011年、2014年先後進行了修改,現行有效版本為原國家衛計委發布的《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 (GB 2760-2014) 。
在三聚氰胺事件爆發前、2007年的那次修訂時,食品添加劑還不到2000種。目前已超過2300種。
因為防腐劑和保鮮劑的存在,人們得以避免食源性微生物導致的疾病,也讓不少轉瞬即逝的美好滋味長久保存下來。更重要的是,隨著保質期的延長,各類加工食物的獲取成本和門檻變得更低了;相應地,不含防腐劑的短保加工食品逐漸分化出來,成為高端的象徵。
香料則為寡淡的食材增添了豐富的嗅覺體驗,猶記得多年前綠皮火車上的一碗「紅燒牛肉速食麵」,滾燙熱水激發出的濃郁肉類香氣可以氤氳到整個車廂,或許是不同年齡段國人難以忘卻的共同回憶。
我國的肉味香精,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孫寶國牽頭研製。早在上世紀70年代,歐美髮達國家便能夠生產出這種食品香料,售價高達每公斤16萬元,堪比黃金,並且還不向中國出售。
孫寶國率領團隊成功合成後,歐美國家立刻將售價降至一半,也就是每公斤8萬元,後續又再壓價至每公斤4萬元。但無濟於事,物美價廉的國產肉味香精逐漸佔領國內市場。
這是孫寶國院士為中國食品工業作出的巨大貢獻,而國產肉味香精的出現,也讓尚不夠富裕的中國人,在相關食品中體會到真切的「肉味」。
在溫飽時代,味蕾的滿足是一種奢侈。那時候,糖還是非常珍貴的食品原料,國家標準一度要求飲料中的蔗糖含量不得低於10%。
「當時並不是沒有甜味劑存在,為什麼還要定這個標準?因為甜味劑比蔗糖更便宜,而國人普遍還不富裕,這樣規定是為了防止飲料企業用甜味劑代替蔗糖『造假』。」北京工商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教授曹雁平告訴八點健聞。
時至今日,出於對控糖的追求,零糖飲料反而成了最新的潮流,單價動輒5元以上甚至10餘元。為此,食品生產商們變著法的使用各色甜味劑,其中既有高倍甜味的三氯蔗糖、阿斯巴甜等,也有口感更輕甜、能為飲料適量增加粘稠度和順滑感的的新寵赤蘚糖醇。
對食品添加劑從安全到口感、再到健康這樣逐級遞進的要求,具體而微地詮釋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醬油變質也捨不得倒掉vs.狂熱追求「零添加」的人群
不少加工速食與綠皮火車「綁定」,被當作舟車勞頓中的權宜之計,在日常生活中則被告誡盡量少吃:一些加工食品中的防腐劑可能存在致癌風險,於是被簡單粗暴地理解為那些加工食品本身「致癌」。可以說,因為能夠抗氧化、從而對長時間儲存和運輸功不可沒的防腐劑,同時也背著黑鍋。
此次飽受詬病的海天醬油為什麼要添加防腐劑?
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受眾的分層和市場的選擇。日本的醬油都明確標註打開以後一定要冷藏,但中國的醬油廠家都只是這麼「建議」,因為國內冰箱還沒有那麼普及,在有些地方,醬油變質了人們也不捨得倒掉,而是撇掉上面那層繼續賣、繼續喝。
日本的不少大品牌醬油的確不含防腐劑,但在日本的添加劑使用許可中,是允許在醬油中使用防腐劑的。目前醬油釀造技術更加先進,日本和我國的醬油企業不管是在生產管理、還是加工釀造、抑或是灌裝封瓶後,都能保證醬油不受微生物污染,即使不使用防腐劑,醬油也不會輕易腐敗。
根據日本政府監管的要求,食品標籤上的原料列表中,食品添加劑不是必須列出的成分。但沒有列示不代表沒有使用,日本知名醬油企業「龜百萬」在中國有家獨資工廠,那裡生產的醬油就按照中國的要求,在包裝上寫明含有食用酒精和乳酸。
迥異於依賴防腐劑保鮮的基本需求,對「零添加」、「純天然」的追求構成了另一極,企業也往往以此作為噱頭來宣傳。曹雁平曾經在接受採訪時聽說,有人只要帶添加劑的食品都不吃。他的第一反應是:能找得著(完全不帶添加劑的食品)嗎?
曹雁平指出,公眾食品安全意識增強、希望盡量少用點添加劑,這個要求無可厚非;但很多天然成分的數量太少或提取太難,沒法應用更沒法商業化;化學合成能夠降低成本,保證食品這個低附加值產業能夠可持續。
舉個例子。葉黃素貴的時候2000塊錢一公斤,便宜的時候800塊錢一公斤,波動太大企業就不敢用。天然色素也容易變性。在技術上想辦法把它的售價和性狀都穩定住,踏踏實實用不是皆大歡喜嗎?
曹雁平解釋,所有的食品添加劑,不管是天然的還是人工合成出來的,評價的方法和標準都是同一個;只要符合國標2760規定的使用範圍和使用限量,它們的安全性也是一致的,不存在誰更比誰安全的問題。
與此相關聯,食品界大V@雲無心也在其新浪微博上科普稱,儘管不同添加劑的「安全攝入量」有高低,但只要廠家規範使用,只要消費者不超過國標規定的各自的「最大攝入量」,對健康就都沒有不良影響,不需要糾結所謂的「危害」。
曹雁平強調,食品添加劑的使用和監管屬於交叉學科,研究者數量比較少,專業性極強,相關信息不容易理解。而中國的食品添加劑使用是由國家監管的,能夠確保其權威性、科學性和動態性。這一點,對於世界上的其他國家也是一樣。
嚴格准入不等於100%安全健康保證
可能與國內大眾的樸素認知相反,中國對食品添加劑的審批在全球算是相當謹慎、嚴格的。目前國外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已達25,000種以上,我們准入的數量不足其十分之一。
「除了按照中國法定程序進行安全性評價和品種審批之外,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一般國際上有兩個以上發達國家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劑中國才會批准。」 孫寶國院士在他的書《躲不開的食品添加劑》里寫道。
南京農業大學食品科技學院教授、南京玄武區食品安全專家李偉指出,雖然國際上有食品添加劑安全性評價的一般原則,但是並沒有統一的食品添加劑評價方法,其中既有人們膳食習慣和生活方式不同的因素,也有對於同一物質認知不同的原因。
「現實中存在不少食品添加劑,我們國家不予批准使用,而目前仍被其他國家予以批准使用的例子,比如瘦肉精萊克多巴胺在美國仍可以使用,但中國卻被認為是非法添加。」
食品添加劑的准入名單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認知發展和科技進步,食品添加劑的監管也與時俱進。
在2011年5月1日前,麵粉增白劑過氧化苯甲醯被認為是可以使用的,隨著大眾飲食觀念的轉變,呈現自然顏色的麵粉被視為「健康」,這一添加劑隨之退場。
反過來的例子也有。2009年,上海質監部門發現味千拉麵公司違規使用山梨糖醇,導致丙二醇的使用量超過我國GB 2760-2007允許範圍。但此後經使用單位申報,GB2760-2011已允許山梨糖醇和丙二醇用於生濕面製品。
事實上,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才是世界頭號食品安全問題,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是如此。
李偉進一步解釋,食品添加劑國家標準自設立之初,就規定了食品添加劑在各種食品中的最大使用量,確保人們在日常飲食中攝入的添加劑不會超過每日允許攝入量(ADI),它遠低於能導致疾病的劑量。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不良飲食習慣,人們一天所攝入的所有食物中所包含的添加劑含量,仍然遠低於對其身體健康造成損害的水平。「排除每天喝一斤酒,或者不喝水只喝可樂等極端現象,食品添加劑國家標準會保證你作為一個正常人正常攝入各種食物後,不會產生問題。」
當然,對於兒童、老人以及病患等特殊群體應予特殊考慮,有針對性地使用更「友好」的添加物。
在食品安全規範的層面,我國可以說已經能做到讓人安心,但為什麼食品安全問題仍然是人們內心的隱憂?
李偉指出,食品安全作為一個複雜的議題,從政策、規範、標準的制定,到食品加工廠和餐飲食品店的生產經營與實際使用,再到消費者的最終選擇和食用,每一個環節都不應被忽略。
當我們努力構建「健康中國2030」所描畫的藍圖,這一議題可能也會被反覆提及,重要性日益凸顯,這對於食品安全而言「並非壞事」。
嚴雨程、汪雨卉|撰稿
李 芃|責編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八點健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