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和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藥物,有一種叫阿司匹林,還有一種同樣大名鼎鼎,那就是他汀類藥物。
阿司匹林的作用是抗血小板聚集,他汀類藥物則是降血脂,穩定動脈粥樣硬化。
阿司匹林是單葯,但是他汀類藥物卻是一類藥物的總稱,像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匹伐他汀、普伐他汀還有洛伐他汀等,其實都屬於他汀類藥物。
在這些藥物里,大家最熟悉的就是阿托伐他汀了,在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時候,醫生清一色的開的都是這種葯。
問題來了,既然醫生特別喜歡用阿托伐他汀,是不是意味著,這種藥物是效果最好副作用最小的呢?
要想揭開真相,不妨來了解一下他汀類藥物的作用機制是通過競爭性抑制內源性膽固醇合成限速酶 HMG-CoA 還原酶,阻斷細胞內羥甲戊酸代謝途徑,使細胞內膽固醇合成減少,從而反饋性刺激細胞膜表面低密度脂蛋白(LDL)受體數量和活性增加,使血清膽固醇清除增加、水平降低。
通俗點來說,他汀類藥物之所以能夠降低血脂,是因為它能夠抑制膽固醇合成的關鍵酶。不同類型的他汀類藥物,它們在降膽固醇的效力上有強弱之分。
根據強度的不同,又分為低強度他汀,中強度他汀和高強度他汀。低強度他汀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幅度在30%以內;高強度他汀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幅度在50%-60%;中強度他汀則在兩者之間。
醫生經常開的阿托伐他汀屬於高強度他汀,另外,瑞伐他汀也屬於高強度他汀。
雖然阿托伐他汀在降脂方面效果更好,但並不意味著它的副作用更小,事實上,所有的他汀類藥物,其實副作用都差不多,他汀類藥物的主要副作用是肌病和肝臟不良反應,其他還有胃腸反應、皮膚潮紅、頭痛等。
在服用他汀類藥物時,有些規則要記住。
第一,他汀類藥物最好晚上吃,因為夜裡是人體膽固醇自身合成的旺盛期,睡前服藥更有助於降低膽固醇。
第二,吃他汀期間,一定不要喝酒,因為他汀類藥物有可能誘發橫紋肌溶解,喝酒會進一步增加這種風險。
第三,他汀類藥物要長期吃,不能隨便停葯,很多人吃他汀期間,看到血脂正常了,就認為可以停葯了,結果呢?一停,膽固醇很快又升高了,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汀類藥物只是抑制合成膽固醇的酶,並不是直接降低膽固醇,抑制酶不是徹底消滅酶,所以,停葯後膽固醇又會快速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