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成為三甲醫院外科主任是種什麼體驗?

走進蘇北人民醫院心臟大血管中心唐程斌主任的辦公室,他迎上來問喝點什麼?他有紅牛、可樂和罐裝咖啡,卻沒有純凈水,也沒有茶具和燒水的水壺,他說日常就靠這些飲料「續命」。


1990年出生的唐程斌,今年才32歲,他可能是中國三甲醫院中最年輕的心臟大血管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2019年他離開南京鼓樓醫院,到揚州加入蘇北人民醫院,僅僅三年時間,這個原本是醫院窪地的科室,年手術量就排進了江蘇省內前四。


在揚州這個以慢生活聞名的城市,唐程斌卻一刻也慢不下來。不再喝那些能量飲料,悠閑的喝茶甚至是他的一個人生目標。「我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在這裡喝喝茶,出去開開會,我們科還可以正常的運作。」




心外科的年輕人


在2019年前,蘇北人民醫院心外科是醫院各科室中的一塊窪地,揚州的很多患者都要到南京、上海等地治療,而主動脈夾層、主動脈瘤破裂等兇險疾病,往往留給患者的時間並不多,很多患者在轉運途中就死去了。


為了補上心外科這塊短板,2019年,蘇北人民醫院從南京鼓樓醫院引進了一個心外科團隊,唐程斌就是這個團隊里的重要一員。那時,他還是主治醫師,他大概也是中國晉陞最快的醫生之一,隨著科室業務的增長,他如今已經是主任醫師。


過去,蘇北人民醫院心外科基本不開展大血管疾病手術,現在除了心臟移植和新生兒心臟手術不做之外,其餘心外科手術幾乎都能獨立開展,科室年手術量已經超過了700台,今年有望突破800台,四級手術比例也很高。


唐程斌說:「揚州離南京很近,我們一定要做的更出色才能有發展,才能吸引患者。其它醫院不願意收的高齡重症患者我們也收,去年成功為一位96歲的患者做了心臟手術,我們在手術細節上也做了很多革新和進步。」



最新發布的《2021年中國心外科手術及體外循環數據調查白皮書》顯示,2021年我國心臟大血管手術量和體外循環手術量分別為278056例和176496例,共725家醫院開展心臟外科手術。唐程斌表示,同時期我國需要接受心外科手術的人數超過2000萬,大量病人因不能及時得到有效治療正在死掉,而全國註冊在案的心外科醫生大約有2000人,其中還有很多心外科醫生並不能做複雜的手術。


「我們現在基本上可以做到把危重的心外科患者全部留在本地治療,同時我們的業務也在往周邊區域輻射。」唐程斌介紹,「在我們科室,重症心臟病患者比例接近70%,這些患者在發病後如果轉到外地治療,理論上都是有風險的,都應該考慮在當地治療。」


除了降低患者的轉診風險之外,唐程斌表示很多心臟病的治療都是終身性的,但很多人對此並沒有概念。「比如做了瓣膜置換手術的患者,就要終身去維護,定期複查,如果患者到外地去複查,花費的成本就很高,也缺乏有效回訪,現在患者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第一時間找到我們。」


只要患者需要,唐程斌都會把自己的聯繫方式毫無保留的給患者,他經常深夜突然接到患者的來電,即使有時患者也並沒有什麼要緊的事情,他也從來不會生氣。門診的患者如果需要做多項檢查,他會讓患者加他的微信,等患者拿到檢查報告後拍照發給他,他看過後會給患者回信息或電話,「我打個電話也就是半分鐘一分鐘的事,患者就不用再往醫院跑了,也不用再花錢挂號排隊。」


唐程斌很注重這些細節,他認為不光要給患者提供好的醫療,也要讓患者有好的就醫感受,要讓患者覺得在蘇北人民醫院看病與別的醫院不一樣。因為醫院很大,有些第一次來的患者會找不到科室位置,唐程斌還會派人去接。他說:「我們很重視患者的就醫體驗,這也是很多大醫院最容易忽視的地方,醫生雖然確實很忙,但患者也真的很不容易。」



天降大任於斯人


在中國,很多醫院的心外科醫生,往往到40歲才能獨立開展一些常規手術,而30歲出頭的唐程斌,就已經能熟練完成包括A型主動脈夾層全弓置換、B型主動脈夾層雜交手術、Bentall/David手術、不停跳搭橋、改良Morrow手術、室壁瘤切除手術、各種類型瓣膜修復置換等幾乎所有成人心臟外科手術中最難的部分。


心外科技術門檻高,醫生成長周期長,這也是中國心外科醫生人數少的主要原因。唐程斌能夠取得如今的成就,除了遇到一個好老師外,也與他個人的努力分不開。


在南京鼓樓醫院的近10年時間,唐程斌每周會打一次籃球,除此之外他幾乎沒有別的娛樂。曾經有好幾年的時間,他每天大概只睡四五個小時,從科室出來的時候,經常已經是夜裡12點以後了。


早上五六點鐘,他就起床第一個趕到科室,當他同年資的醫生到科室開始寫病歷、查房的時候,他已經把這些事情都做完,在手術室里等著開台了,這樣他就能觀摩更多手術,也能得到更多操作的機會。


「我非常願意看別人做手術,會記下每一個手術細節,回去後自己再細細的琢磨,哪個操作特別好,哪個操作可能會有點問題,我會把自己代入進去。」唐程斌說,「每當我的導師讓我去做一個手術或者操作的時候,我從來沒有讓他們失望過,我們心外科手術有不同的難度等級,每當我跨越一個等級時,大家都很驚訝我為什麼能做的這麼成熟,這是因為在之前我已經做了充足的準備。」



雖然有人誇他天賦異稟,但唐程斌知道,他只是付出了常人所沒有付出的努力而已,同時他也更善於觀察和總結,更重要的是,他獲得了到蘇北人民醫院發展心臟外科這個機會。「努力的人有很多,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得到機會,我既努力又得到了機會,醫院給了我平台,也給了我很多支持。」


蘇北人民醫院對心臟大血管病中心的發展支持上不遺餘力,不僅新建了一體化的病房,在設備、耗材等的採購方面,也全力支持。唐程斌也用拚命工作來回報醫院,心臟外科手術對醫生的體力和毅力考驗很大,這也是唐程斌會把紅牛、咖啡等飲料當水喝的原因。


「從手術台上下來的時候,真的什麼都不想幹了,飯也不想吃,在醫院對面就有一個宿舍,但這幾步路我都不想走,經常喝點飲料就在辦公室沙發上睡一覺,第二天起來繼續幹活。」


唐程斌也有過不想再堅持下去的時候,他也曾一度陷入迷茫,在深夜裡想要痛哭。「我為什麼會選擇這麼一條路?當我的同齡人在泡吧、玩遊戲、談戀愛的時候,我沒日沒夜的在工作,每天都在重複著前一天,我感覺特別壓抑,一度很抑鬱。」


在最迷茫的時候,他也想過放棄,不再做醫生了,但最終他還是堅持下來了,並且隨著年齡增長,他也逐漸從工作中找到了人生價值。


「有一天我突然反應過來,在我這個年紀能掌握這麼多技術,能夠去做這麼多事,我覺得這是老天給了我一個機會,讓我在二三十歲最應該奮鬥的時候,沒有鬆懈,而且幫助了很多人,救了很多人。我不再覺得辛苦,也不再迷茫了,我覺得可以一直把這條路走下去。」


但他終究為工作付出了過於沉重的代價。


唐程斌的妻子也是一名醫生,雖然揚州距南京僅一百公里左右,但兩人聚少離多。他的妻子懷孕時,也是他在揚州工作最繁忙的時候,他既沒有很多時間陪伴妻子,甚至都抽不出太多精力關心她。


他的女兒是早產,他妻子進產房的時候,他還在手術台上做手術。女兒在ICU搶救了一個多月,唐程斌只在南京待了兩天,他覺得也幫不上什麼忙,而揚州還有很多患者等著他做手術,他就又回去了。


在女兒的世界裡,唐程斌覺得自己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存在。「我回去時帶她出去玩,她會很高興,但我不在時,她也沒有很想我,她已經習慣了我不在她身邊。」


這樣的狀況一直得不到改善,妻子選擇了和他離婚,這成了唐程斌人生中的一大遺憾,並在他心中留下了長久的傷痛。


夢想


2021年,中國單中心心臟手術量1000例以上的醫院,僅有66家,在地市級醫院中,心臟手術量能做到近800例,蘇北人民醫院是奇蹟般的存在。


這也是讓唐程斌感到驕傲的地方,南京雖然有手術量超過2000例的心臟大血管中心,但南京輻射的人口量大約有2億人,而揚州輻射的人口大約只有1000萬人,基於這點,唐程斌覺得他們做的並不比南京的一些大中心差。但這也還遠遠沒有達到他理想中的發展狀態,在手術量上,他希望蘇北人民醫院心臟大血管中心能夠常年維持在1000例以上。



但唐程斌知道,他的團隊還太年輕,還過於依賴他,還不是一個成熟、健康的團隊。對人的選用,唐程斌更看重的是對待工作的態度、責任心以及能不能與患者心平氣和的溝通。「一件事情可以做到100分,如果覺得只做70分就可以了,這是我不能接受的,這樣醫生也不是我的團隊所需要的,能做100分絕不做99分,一定要有這樣精神的醫生,我們也會重點培養。」


唐程斌的一大心愿是,能在三五年內,培養出幾個可以獨當一面的醫生,他不在醫院的時候,科室還能正常運作,手術也能正常開展。到那時,他才可以鬆口氣,把節奏緩下來。


科研是唐程斌也很重視的工作,也是三甲醫院科室必須要做好的工作。「科研是我們下一步就要重點做的,我們要做很多研究,創新很多技術,申請新專利,三甲醫院都是臨床、科研兩條腿走路,我們現在一條腿很結實了,另一條腿還比較細,要補上去。」


除了臨床和科研之外,唐程斌還希望做好科普,提升公眾對心血管疾病的認識。他說:「很多老百姓還不知道心臟病是可防可控可治的,所以我們要在揚州及周邊地區,在我們能輻射的範圍內,做好科教科普工作,讓更多人正確認識心臟病,得了心臟病能及時治療。」


唐程斌說他是一個吃貨,他常跟人講,他的人生目標其實不是做一輩子醫生,而是到了45歲或者50歲時,就把科室交給一個能讓他放心的人,他轉行去開一家火鍋店,他覺得以他的能力和對事業的執著態度,他肯定可以開一家很有名的火鍋店。


這是唐程斌的一個夢想,留給他去實現的時間也很充足,他希望通過10年時間,在醫學上給自己交一個滿意的答卷。如果到那時他的心態還沒有發生變化,中國就將少一個心臟外科醫生,多一個火鍋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