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種冷門草藥被互聯網知識類博主深度解讀,同仁堂跨界開出多種養生奶茶「配方」……眼下,東方智慧在Z世代掀起的「養生朋克」風潮中破圈生長。不過,傳習中醫藥文化知識,還得持續跨代際,需要娃娃們參與進來,用更加年輕態的語言去完成更多形式的古今對話,並將這文明密碼破解、傳播、發揚光大。
醫術的傳遞,醫德的傳承
中醫藥文化傳習,從來不是刻板的理論教條,而是鮮活地生長在師徒相授、口傳心授的日常里。《黃帝內經》有言:「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這種「未病先防」的理念,在中醫藥文化傳習中始終佔據核心地位。
「古時師父帶徒弟時,總會從生活細節講起,教導徒弟觀察四季更迭、飲食起居與人體健康的微妙聯繫。」文化學者齊飛告訴記者,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自幼隨父行醫,在父親李言聞的教導下,他不僅熟讀《本草經》等典籍,更常跟隨父親出診,在田間地頭辨識草藥,在病患床前學習辨證施治。這種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傳習方式,讓李時珍積累了大量經驗,最終歷時二十七載著成《本草綱目》,對1892種藥物進行詳細記載,繪圖1109幅,成為中醫藥文化的經典巨著。
傳習中,生活氣息滿溢。「諸花皆升,旋覆獨降;諸子皆降,蒼耳獨升」,朗朗上口的口訣,是師父們將藥材特性編成的「密碼」,方便徒弟記憶。在藥鋪里,學徒們從最基礎的抓藥、稱藥學起,通過反覆稱量,感受藥材的輕重,就能精準體會「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的深意。清代名醫葉天士,自幼隨父學醫,父親去世後,又先後拜17位老師學習醫術。他在跟師過程中,不僅學習診療技術,更注重觀察老師面對不同病症時的思維方式。有次一位病人咳嗽不止,多位醫生用藥無效,葉天士仔細觀察病人的飲食、作息,發現其居住環境潮濕,遂調整用藥,加入祛濕之劑,藥到病除。所謂見微知著,就是在長期的實踐中培養出來的能力。
除了傳遞醫術,也傳承醫德。孫思邈說,「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老一輩醫者帶徒時,總會將這種「醫者仁心」的理念貫穿始終。在鄉間行醫的郎中,常常不計報酬,只為救治病患;遇到窮苦人家,還會免費施藥。這種濟世救人的情懷,在傳習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後輩。近代名醫施今墨,在收徒時不僅看重徒弟的醫術天賦,更強調品德修養。在他的影響下,眾多弟子不僅醫術精湛,更心懷慈悲,踐行著醫者的使命。
「小神醫」如何長成
在中醫藥發展歷程中,湧現出許多天賦異稟的「小神醫」。登上過央視《百家講壇》的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診斷學博士羅大倫講述了北宋名醫錢乙的成長故事。錢乙出生於山東鄆州,尚在襁褓便遭遇母親早逝,父親遠走他鄉行醫未歸,幸得姑母收養。姑父身為醫者,不僅安排錢乙去私塾讀書,在空閑的時間也會帶著他出診。錢乙還跟著姑父到山裡採藥,對藥物的知識與日俱增。後來,當人們拿著關於草藥的問題來請教錢乙的時候,錢乙對答如流,對草藥的生長環境、形狀、習性、藥性等講得一清二楚。
有一天,姑父給了他一本叫《顱囟經》的專書,從此,錢乙堅定了鑽研兒科的決心,開始在學習諸多經典的同時,著力在《顱囟經》的學習上,年僅十餘歲的錢乙已展現出過人天賦,常隨姑父出診時,通過觀察患兒面色、舌苔便能輔助判斷病證。而真正令錢乙聲名大振的,是他汴京治好了皇子的驚厥之症。當時宋神宗幼子突發高熱抽搐,太醫束手無策。錢乙奉詔入宮,面對御醫們質疑其布衣身份,仍從容診脈觀色。他大膽開出含灶心黃土的藥方,面對帝王震怒仍堅持「土能制水」的醫理,最終兩劑湯藥便令皇子轉危為安。此案生動驗證了五行生剋理論的實際效用。
「古代孩童學習中醫中藥,家學淵源是重要途徑。」齊飛表示,許多中醫世家極為重視家族醫術傳承,自幼便對家中子弟悉心培養。這種家學傳承模式下,子弟們從小耳濡目染,對中醫藥的熱愛根植於心,且能系統學習家族積累的臨床經驗與學術見解,少走諸多彎路。
除家學外,古代也有專門機構培養中醫藥人才。劉宋元嘉二十年,太醫令秦承袒奏置醫學以廣教授。到唐代,太醫署發展更為完備,設醫學、藥學兩部,成為綜合性醫療教育機構。據《舊唐書·職官志》記載:葯園編製,府二人,史四人,掌固四人,司總務,主葯八人,葯童二十四人,管制配藥;葯園師二人,葯園生八人,管藥物栽培。葯園生大都選16歲至20歲的年輕人充當,主要學習中藥的分類、栽培、採集、加工、貯存、配方、禁忌等知識。在醫學部,學生所學教材包括《黃帝內經》《脈經》《針灸甲乙經》等經典。這種模式,推動了中醫藥知識的廣泛傳播。
從娃娃抓起
中醫藥文化傳承始終保持著「早啟蒙、重實踐、寓教於樂」的特色。在當今時代,讓中醫藥文化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也具有深遠意義。
在山東,許多學校和機構積極探索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的有效途徑,為孩子們打開了一扇了解中醫藥文化的窗口。以濟南市東方雙語實驗學校為例,該校作為「中醫藥文化進校園試點學校」,精心構建了一套全面且富有特色的中醫藥文化教育體系。學校專門開闢了「百草園」等園區,建立起中醫藥種植基地。該校以班為單位,組織學生在校內種植中草藥,並在標籤上標明每種中草藥的名字、藥用性質。學生們親身參與到澆水除草等勞動實踐中,在與土地和草藥的親密接觸中,真切地感受中醫藥文化的魅力。同時,學校還成立了「小中醫社團」,定期邀請專家進校。專家們結合百草園中的藥用作物,為學生深入淺出地講解中醫藥相關知識,指導學生製作簡單的相關文創作品。學生們在實踐操作中,不僅激發了濃厚的興趣,還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這種「做中學」的模式,讓中醫藥知識不再枯燥,而是鮮活地呈現在孩子們面前。
「中醫藥文化傳習從娃娃抓起,不僅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還能幫助他們從小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通過親身體驗和學習,孩子們對中醫藥的神奇功效有了直觀感受,這有助於消除他們對中醫藥的陌生感和誤解,為中醫藥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培養後備力量。」該校負責人表示。
此外,媒體的創新傳播,也為傳統文化注入了時代活力。總台央視《中國中醫藥大會》特別策劃少年說參與版塊,讓年輕人去探尋牛羊肉是否可以入葯;山東廣播電視台的《少年中醫說》專註於中醫藥文化的尋根溯源與創新發展,通過實操演繹、專家講解、趣味實驗等一系列生動的內容,把中醫藥知識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現給觀眾,激發年輕觀眾對中醫藥文化的探索興趣……這種可視化傳播不僅放大了教育成果,更塑造著社會對傳統文化的新認知。
從更深層邏輯來看,一代代傳承賡續中,不僅是文化基因的延續,更是傳統智慧與現代文明的創造性對話。期待更多「娃娃」參與進來,書寫中醫藥文化新的註腳,讓千年岐黃之術在當代文化土壤里,生長出更具生命力的圖景。

(大眾新聞記者 田可新 通訊員 李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