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本應是歡樂的時光,可不少人卻遭遇了「體重狂飆」的煩惱。
七大姑八大姨準備的美食擺滿桌,紅燒肉、糖醋排骨、炸物等令人難以抗拒。很多人一邊說著「最後一口」,一邊停不下嘴。假期結束後,腸道不堪重負,蠕動變慢,腹脹、便秘接踵而至,站上體重秤的那一刻,更是讓人崩潰。
不過,同樣是在春節「發福」,胖瘦不同的人群增重情況有很大差異。某大型機構對春節後的體檢人群統計發現,BMI大於28的肥胖人群中,有65%在春節期間體重明顯增加,平均增重約3.5千克;而BMI正常的人群里,只有30%的人平均增重1.8千克。
這一消息讓減肥困難的人更加沮喪,為何越胖越容易增肥呢?
「每逢佳節胖三斤」不全是因為管不住嘴。近年來,隨著微生物組學研究的興起,多國科學家發現,腸道微生物尤其在體內的分布差異,是影響身材胖瘦的關鍵因素。
有一種名為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AKK菌)的微生物備受關注。有研究指出,肥胖症患者體內AKK菌含量與體重正常者相差100-300倍,其作為一類能促進脂肪代謝的天然有益菌,90%以上健康人體內都有,但分布並不均衡。
2019年,比利時魯汶大學的科學家進行了一項實驗,選取32名肥胖志願者,對外源補充AKK菌。結果令人驚喜,12周後,這些肥胖症人群體脂平均減少1.4kg,腰圍和臀圍也分別縮減1.6cm、2.6cm。
然而南京醫科大學研究發現,在不同地區人群體內,這一掌管「胖瘦體質」微生物的定植率差距很大。歐洲人體定植率高達74.7%,而中國人僅為48.8%,相差約1.5倍。
或許是菌株來源的「地域差異」,從歐美引進國內的相關成分製品,減重成果並不穩定,在消費評論區,不少用戶對其頗為質疑。
2024年,鳳凰網、牡丹晚報等媒體報道,中國科學家自主研發出本土菌株AKK001,年產量可達20噸,預計能滿足150萬人的需求。消息傳出後,落地的首款口服版成果迅速走紅,搜索指數大漲300%,引發業內人士高度關注。
據項目負責人透露,本土研發的菌株是在中國100位百歲老人家庭成員樣本中篩選培育出來的,與國人腸道環境適配度更高。對此,江南大學食品學院教授王剛表示,用本土菌種開發的製品更適合中國市場,因為不同種族和地區的人胃腸道菌群結構差異很大。
圖註:社交媒體掀起「減重益生菌」討論
如今,益生菌的作用被廣泛認知。在2024中國大健康消費新形態調查中,其以43.1%的比例超過蛋白質、維生素等人體基礎營養物質,成為中國消費者最關心的健康成分之首。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在科研專利研發方面也表現出色。自2021年起,中國在全球益生菌研究領域位居榜首,年論文總發表量全球第一,高質量論文被引用數量僅次於美國。
隨著研發工作的不斷推進,相信未來會有更多本土化的益生菌菌株和成果出現,為國民健康和體重管理帶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