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鬆弛感

2025年02月10日21:52:19 健康 1147

史記》中太史公老子有一句記錄:

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

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歲,也有傳聞說是兩百多歲,這主要是他修道養壽的緣故。

足見老子的養生智慧不可謂不高明。

道德經》就講: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

老子認為:養生的關鍵,是始終讓身心處在自在的狀態中。

這與時下流行的「鬆弛感」不謀而合。

當一個人能與世界與自我和諧相處,他就達到了養生的最高境界。

《道德經》: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鬆弛感 - 天天要聞

01

清凈,養心

現代人的養生術,可謂五花八門。

有人花大價錢購買各種昂貴的保健品,到頭來所有投入都打了水漂。

有人把自己活成了「苦行僧」:不吃蛋黃,不吃內臟,不吃碳水,最後硬生生拖垮了身體。

在老子的養生觀里,任何流於形式的養生都是徒勞的,養生最重要的是養心。

一個人內心清凈了,身體自然會向好。

美學家蔣勛在63歲那年突患急性心肌梗塞,做過一場大手術。

經歷過生死劫後,他迫切地想找一個地方靜養。

他帶著書和一些簡單的行李,從繁華喧鬧的大都市,搬到了兒時居住的小鄉村。

在這裡他不看電視,也很少用手機,幾乎隔絕了所有外界的紛擾。

他每天清晨5點起床散步,沿路欣賞不同時節的稻田。

太陽的時候就在院子里看書,晚上便靜靜觀賞漫天星光。

這份寧靜和淡然,讓他的身體逐漸康復,精氣神甚至勝過以往。

在這之前為了養生,蔣勛嘗試過泡溫泉、喝養生茶、做力量訓練,都收效收微。

後來他慢慢發現:心不靜,所有養生都是徒勞的。

靈樞》中講:心者,乃五臟六腑之大主。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

心焦慮躁動,則勞神耗力,心安定平和,自有安然篤定。

晚唐時期有位叫德誠的禪師一次外出釣魚,直到深夜仍是一無所獲。

坐著小船空手而歸,他沒有一絲慍怒,反而悠然自得地欣賞沿途的月色。

歸家後他興然提筆,寫下那句名動天下的詩:

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

魚兒沒有上鉤又何妨,我載著滿船的月光回去也是大有所獲。

德誠禪師一生少有病痛,他曾遊歷過多個寺院,常年跋涉卻沒有疲累之感。

70高齡時他依舊每日清晨四五點晨起誦經、修禪,繁瑣事務也應付自如。

他的健康高壽,正是得益於淡定平和的心態。

《道德經》里講:清凈可以天下為正。

養一顆安靜淡然的心,得失隨緣,順其自然,才能百福自集。

《道德經》: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鬆弛感 - 天天要聞

02

寡慾,養身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道德經》這三問,問出了世人的病症。

多少人為了追名逐利,不惜損害自己的身體,搭上自己的健康。

老子認為這是一種病態。

他講:「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過度的慾望是無底黑洞,它會不斷蠶食你的精氣神,最終將你吞噬。


我之前單位有個前輩,多年來勤奮苦學,一路從小縣城,考進了名牌院校。

在他的觀念里,進步是沒有上限的,努力是沒有止境的。

房子換了大的還要更大,車子買了貴的還要更貴。

所以他吊著一口氣一路狂奔,年屆不惑也絲毫不敢鬆懈,空閑時間根本無法心安理得地休息。

因為常年飲食習慣不好,他患上嚴重的胃病,因為壓力過大,他變得敏感暴躁,整個人處在崩潰邊緣。

《道德經》里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知止,是知曉事物的邊界在哪裡,不逾越那個會傷及自身的邊界。

知足,是珍惜當下的生活,無論富貴還是平淡,都可以怡然自樂。

國學大師梁漱溟先生,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大儒家」。

曾有學生去他家做客,發現他家屋子十分狹小且堆滿了書,幾乎讓人無處下腳。

學生忍不住問:您蝸居在這過得這麼艱苦,心裡沒有抱怨嗎?

梁漱溟笑著答道:艱苦嗎?可是與書相伴是我最想過的生活。

飲食方面他也不鋪張浪費,幾十年來堅持食素。

在他眼裡,一間陋室,一壺清茶,勝過萬千擁有。

這種知足常樂的心態,使他過得超然洒脫,一生無災無難,活到了95歲高齡。

老子講:罪莫厚於甚欲,咎莫憯於欲得,禍莫大於不知足。

無盡的慾望,是養生的天敵。

慾念過重,會反噬自身。

學會知止知足,懂得隨遇而安,才能平和通達,延年益壽。

《道德經》: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鬆弛感 - 天天要聞

03

不爭,養氣

這些年我見過能言善辯、凡事較真的人,也見過忍辱不辯,看似糊塗的人,我發現他們的精神狀況差異很大。

前者面容愁苦,總病懨懨的,後者精神充沛,總樂呵呵的。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不知是何緣故。

直到有一天,看到老子在《道德經》中的收筆之言: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頗有恍然大悟之感。

是啊,一個人若是處處想贏過別人,事事錙銖必較,就會一直處在緊張壓抑的狀態中,長此以往必然身體虛弱,精神疲憊。

看過這麼一個故事。

有個老翁,總喜歡對別人的事情指手畫腳,遇到看不順眼的人,總忍不住對其指指點點。

有一天,他出門閑逛,碰到唱戲討生活的戲子。

老翁覺得他們吵鬧低俗,便出言譏諷。

對方也不甘示弱,聯合起來把老翁罵了個狗血淋頭。

旁邊圍觀的百姓,笑得前仰後合。

老翁氣得滿臉通紅,灰溜溜地跑回家了。

回到家之後,他越想越氣。

當天吵架的情形,在腦海中過了一遍又一遍。

一連半個月,他吃不下睡不著,最後大病一場,整個人都垮掉了。

作家胡夫蘭德說:一切對人不利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好的情緒和惡劣的心情。

與人較勁,難免氣急敗壞,最終反傷自身。

靜而不爭,心平氣順,病痛才會遠離你。

主持人倪萍的姥姥,一生幾乎沒與人起過爭執。

別人傷害她了,她不往心裡去。

別人虧待她了,她只笑著說:後退的人都是暫時吃虧。

不爭不吵不計較的姥姥,最後活到99歲高齡,度過了平和喜樂的一生。

善柔者不辯,善勝者不爭。

生活中的智者,從不陷入與他人的纏鬥,也不為雞毛蒜皮的小事消耗自己,

因為他們明白,調控好情緒,修鍊好心性,勝過世間所有良藥奇方。

《道德經》里說:善於養生者壽,不善者夭。

養生的最高境界,無非就六個字:清靜,寡慾,不爭

遵循生命法則,注重修身養性,才能養出一副健康之軀,收穫福運綿長的人生。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心有靈犀 | 急性心理創傷及創傷後應激障礙的識別及應對 - 天天要聞

心有靈犀 | 急性心理創傷及創傷後應激障礙的識別及應對

【來源:西安網】左起:彭爽、晗冰心理創傷是指個體經歷或目睹超出其承受能力的負面事件後產生的一種持續性心理反應分為急性心理創傷慢性心理創傷、複雜性心理創傷發展性心理創傷四種類型《1061運動新視野·心有靈犀》主持人晗冰邀請了陝西省心理諮詢師協
吃不對加速大腦衰老!「健腦飲食」一日三餐吃起來! - 天天要聞

吃不對加速大腦衰老!「健腦飲食」一日三餐吃起來!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常常感到「思維遲鈍」、記憶力減退,甚至剛剛說過的話可能轉瞬即忘,注意力也難以集中……實際上,這是大腦在向我們發出警告。隨著年齡的增加,大腦功能自然會有所下降,但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也在加速大腦的衰老過程,甚至可能改變大腦的結構!健康時報圖吃得不對竟然改變大腦結構!2024年,復旦大學研究...
總是凌晨三四點早醒?醫生提醒:可能預示3種疾病,一定要警惕 - 天天要聞

總是凌晨三四點早醒?醫生提醒:可能預示3種疾病,一定要警惕

深夜,城市褪去白日的喧囂,陷入一片靜謐。大多數人正沉浸在夢鄉之中,可有些人卻在凌晨三四點,毫無徵兆地突然醒來,望著黑漆漆的房間,輾轉反側,難以再次入睡。本以為只是偶爾的睡眠小插曲,卻沒想到,這可能是身體在悄悄拉響警報,背後或許隱藏著某些潛在
私密部位的毛髮變白,意味著身體有疾病?有必要了解! - 天天要聞

私密部位的毛髮變白,意味著身體有疾病?有必要了解!

咱今兒個就來聊個不少人心裡藏著,卻又羞於啟齒的話題 —— 私密部位毛髮變白。想像一下,某個尋常的洗澡時刻,你正哼著小曲兒,不經意間低頭一瞧,瞬間驚得瞪大了眼:私密處竟然冒出了幾根白毛髮!剎那間,腦袋裡彷彿有千萬隻蜜蜂嗡嗡作響,各種念頭瘋狂閃
春季必吃幾大蔬菜,竟有這些好處,詳情戳>>> - 天天要聞

春季必吃幾大蔬菜,竟有這些好處,詳情戳>>>

春季飲食指南-有味生活-01春季飲食指南春回大地,萬物復甦,這個季節不僅是大自然的重生,也是我們身體自我修復和調節的最佳時機。俗話說「不時不食」,遵循季節特點選擇食材,能讓我們以更好的狀態迎接新的一年。今天就來聊聊最適合春季食用的美食以及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