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沒想到,折磨我這麼多年的體虛,竟然是因為愛吃生魚片造成的!」 劉大叔躺在病床上,看著從自己肝膽管里吸出的蟲子,那蟲子足有瓜子仁大小,還在不停地扭動,他不禁發出這樣的感嘆。
劉大叔今年 53 歲,對魚有著特別的偏愛。他的家鄉有一道用草魚製作的生魚片家常菜,在當地頗受歡迎,劉大叔自然也難以抵擋這道美食的誘惑。從 20 多歲起,他的身體就時不時地鬧彆扭,肚子疼、發脹的情況隔三岔五就會出現。到了 30 多歲體檢時,更是查出了膽管結石和左肝萎縮等疾病。這些年,他一直以為自己是體虛,除了積極配合治療,還堅持鍛煉身體,希望能改善身體狀況。
然而,上個月,劉大叔的肚子疼再次發作,而且這次格外嚴重,連正常的吃飯喝水都成了奢望。他急忙趕到醫院,醫生經過檢查後,建議他進行手術治療。手術過程中,當醫生沖洗膽管時,驚人的一幕出現了:許多正在遊動的蟲子出現在劉大叔體內。經過後續病理檢查,確診為肝吸蟲感染。原來,這麼多年來劉大叔身上的腹痛不適,罪魁禍首竟是這小小的肝吸蟲。
一、近 50 萬人研究:魚肉與致癌的關聯迷霧
魚肉,向來以其鮮美的味道和豐富的營養,在大眾的餐桌上佔據著重要地位。它富含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以及礦物質等多種營養元素,堪稱人體獲取蛋白質和脂肪的優質來源。然而,一則關於魚肉的研究,卻如同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層層漣漪。有研究宣稱,魚肉吃太多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危害,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布朗大學的流行病學家 Yufei Li 曾帶領團隊,在《癌症的原因與控制》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研究。研究人員將目光聚焦在美國,對 49.1 萬名平均年齡 62 歲的受試者展開調查。他們詳細詢問受試者過去一年中食用油炸魚、非油炸魚以及金槍魚的頻率和分量,並將收集到的數據與國家死亡指數、州癌症登記記錄進行比對。在綜合考量並調整了其他可能影響死亡和癌症發生率的因素後,一個驚人的發現浮出水面:魚肉食用量的增加與皮膚癌發生風險的上升存在關聯。
具體數據顯示,與每日大約攝入 3g 魚肉的受試者相比,每日攝入約 43g 魚肉的受試者,患黑色素瘤的風險竟然增加了 22%;與每日攝入 0.3g 金槍魚的受試者相比,每日攝入 14.2g 金槍魚的受試者,患黑色素瘤的風險增加了 20%;與每日攝入 0.3g 非油炸魚的受試者相比,每日攝入 17.8g 非油炸魚的受試者,患黑色素瘤的風險增加了 18%。
為何吃魚會與致癌產生聯繫呢?這背後主要是海洋污染在作祟。如今的海洋環境,受到有毒化學混合物以及江河廢棄物的雙重影響。魚類長期生活在這片被污染的水域,水中含有多氯聯苯、農藥、石油烴、多環芳烴等有機污染物,以及銅、砷、鎳、鉻、汞、鎘、錳、鋅、鉛等重金屬。這些有害物質在魚體內逐漸蓄積,當人們食用這些魚後,有害物質便隨之進入人體,從而增加了患癌風險。
這一結論讓不少愛吃魚的人憂心忡忡,魚肉到底還能不能吃呢?美國心臟協會給出了這樣的觀點:對於大多數健康的成年人而言,吃魚所帶來的益處還是大於汞污染風險的。2022 年,《中國食品衛生雜誌》上發表了一項基於 2010 - 2020 年覆蓋全國的水產品檢測大樣本數據的研究。該研究表明,我國整體水產品的汞含量遠遠低於國家限制標準,全人群通過攝入水產品導致的汞暴露量,普遍低於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發布的經食品甲基汞每周耐受攝入量,總體處於可接受水平。所以,大家不必過於擔憂,可以放心食用魚肉。
二、需警惕!這 4 種魚暗藏致癌風險
雖說魚肉總體上可以放心食用,但也得有所選擇,以下幾種魚,建議大家最好少吃,以免給身體帶來不必要的健康隱患。
中式鹹魚
鹹魚,是通過高濃度的鹽腌制而成。在腌制過程中,會產生具有致癌作用的亞硝基化合物。如果長期食用,身體患癌風險將會增加。國際癌症機構更是直接將中式鹹魚列為一類致癌物,也就是明確對人類有致癌作用的物質。不過,我們也不能拋開劑量談毒性,平時偶爾吃一點,問題不大。
野生魚
很多人對野生食物有一種執念,認為野生的就是營養高且安全,其實這是個很大的誤區。當下環境污染較為嚴重,野生魚更容易富集一些意想不到的有毒物質。比如,它們可能吃了含有毒素的海藻、小魚小蝦,這些毒素在魚體內不斷積聚。當人們食用這樣的野生魚後,就可能面臨中毒風險。
過度油炸的魚
高溫烹飪會破壞魚體內的蛋白質和有益脂肪,使其營養價值大幅降低。不僅如此,在高溫條件下,還會產生多環芳烴等致癌物。若長期食用過度油炸的魚,患癌風險也會隨之增加。
未熟的淡水魚
淡水魚生中很可能存在肝吸蟲。如果沒有煮熟就食用,很容易導致身體感染。肝吸蟲會積聚在肝臟內,引發肝臟損傷,導致肝臟腫大、腹瀉、嘔吐等癥狀。隨著病情發展,後期甚至可能演變成肝硬化,嚴重時可危及生命。
三、健康吃魚攻略,你知道嗎?
魚含有許多對健康有益的成分,日常適當吃魚對身體有好處。不過,在吃魚時,還得注意以下這些要點。
保證攝入量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普通人每天應攝入魚蝦 40 - 75g。然而,我國居民人均攝入量僅為 23.7g / 天,與推薦量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大家在日常飲食中,可以將海魚和河魚交替食用,像三文魚、鱈魚、銀魚以及比目魚等都是不錯的選擇。但需要注意的是,處於痛風發作期的人,最好不要吃魚。此外,孕婦、兒童等特殊人群,盡量避免食用劍魚、槍魚等含汞量較高的魚類。
選擇清淡烹飪方式
在烹飪方式的選擇上,應以蒸、煮為主。烹飪時,可以在魚身上抹少許食鹽、料酒,再放上蔥絲薑片等調料,這樣既能保留魚的原汁原味,又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其營養成分。
掌握選購技巧
看魚鱗
新鮮的魚,魚鱗表面有光澤,還附著一層透明的粘液,鱗片緊密,不易脫落。而新鮮度欠佳的魚,魚鱗脫落較多,且看起來不透明。
看魚鰓
新鮮的魚鰓顏色鮮紅,沒有粘液和臭味,腮蓋和魚嘴巴緊閉。不新鮮的魚鰓,顏色可能變為暗紅色、灰紅色,甚至出現綠色、白色,還伴有腥臭味,魚嘴也會異常張大。
擠壓魚身
新鮮的魚,按壓魚身不會出現凹陷,富有彈性,手感較硬。不新鮮的魚,摸起來明顯發軟,還會粘手。
看眼睛
新鮮的魚眼睛清亮,黑白分明。不新鮮的魚眼睛會塌陷,眼珠渾濁,還會有白膜覆蓋 。
【本內容為故事類醫療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內容所出現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為藝術加工,並非有意冒犯或貶低任何個人、團體或組織。如有雷同,純屬巧合,請理性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