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常說:中醫里的學問,不是學出來的,而是品出來的。
學,只需要我們盯著書本,把該背的都背了。
品,卻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創造性地去理解。
所以要想真正把中醫方劑的真髓學到手,就必須有足夠的悟性。可惜這方面,我十分平庸。我只能把我所感受到的,那些不足掛齒的東西,說給大家聽聽。
比如說四神芄。它就是值得品味,值得感受的方子。
它是一張溫暖脾腎,固腸止瀉方,基本構成是:肉豆蔻,補骨脂,五味子,吳茱萸。在臨床上常作為湯劑服用,用量酌情變化。
這個方的主治,其實就是五更瀉。患者腎陽不足,累及脾陽,於是黎明時分,陽氣當升不升,陰濁降瀉,導致患者腹瀉腹痛。表現出來就是每天凌晨左右腹痛腹瀉,白天則一切如常。而且這類患者多伴隨食慾差,消化不良,或久瀉不愈,腹痛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脈沉遲無力。
它的根本病機在於脾腎陽虛。方中補骨脂辛苦而溫,可補腎陽,暖脾土,性收斂能止瀉。肉蔻,溫暖脾胃,澀腸止瀉。五味子,固攝腎氣,斂精止瀉。吳茱萸,暖肝脾腎三經,散寒。脾腎之陽得到補充,臟腑之寒得以驅散,後門由此被關嚴實了,五更瀉就治癒了。
這麼一說,似乎四神丸也沒啥特別之處。但你仔細品,會發現,四神芄在整個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實際上是陽氣升發的催動劑、潤滑劑。
打個比方,如果說陽氣是一團烈火,那四神芄不僅是點燃烈火的一顆火星,更是火勢蔓延時必不可少的那一股疾風。四神芄對人體陽氣的意義,不僅在於補充,更在於「催動」。
前一周,就有位47歲的患者前來就診。主訴三年前患過肝病,治癒後,每到凌晨時分就滿頭大汗。但一到早晨起床了,汗就停止。這個毛病,患者三年來遍求名醫,治療效果都不好。
最近半個月,癥狀加劇,凌晨時分汗出明顯,而且神疲乏力,心悸氣短,頭暈,睡眠質量差,面色很差。伴有口淡無味、食慾不好,吃不下東西。手腳總是不溫熱,大便溏,小便清長,裡面經常夾雜不消化的食物。
刻診時,觀其舌脈象:舌淡紅,苔薄白,脈沉遲。於是我就給她用了四神芄+白扁豆、山藥、麻黃根來改善。
結果3劑後,患者及時反饋汗出相對減少,晚上睡覺開始安穩下來,食慾恢復。於是原方再投4劑,諸證消失。
其實這個患者的問題,就在於黎明時,陽氣當升不升。
主訴:黎明多汗。為啥多汗?要麼體表的陽衛之氣不足,固攝不住。要麼就是身體有內熱,迫津而出。這是最常見的兩個原因。但患者是幾乎整夜不出汗,只在黎明出汗。這就基本排除了夜晚陰虛內熱所致盜汗的可能。
再結合患者平時四肢不溫,便溏,口淡,小便清長,舌淡脈沉遲,苔薄白的特點,完全可以得出結論,此人是脾腎陽虛,導致陽衛之氣在黎明時分升發、輸布不足所致。
我們人體在黎明時分,其實是經歷了很大的一次波動。陰氣主事即將過去,陽氣主事的時間來臨。那麼在陰陽交接的過程中,如果一切順利,陽氣順順噹噹升起來,陰氣有條不紊退下去,我們就不會出毛病。什麼五更瀉,什麼凌晨多汗,都不會有。
但若凌晨時間,陽氣當升不升,就會出現問題。比如:拉肚子、腹瀉,凌晨自汗。陽氣升不起來,體表陽衛之氣的輸布不開。患者就容易這個時候出汗。換句話說,患者的問題除了陽氣有點虛弱以外,更有「升發不及」的問題。它該上卻上不去啊!
所以,補陽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更要升發和催動陽氣。一團火,只有借一股疾風、勁風,才能形成燎原之勢。那這個時候四神芄就扮演了關鍵先生的角色。
其中,補骨脂和肉豆蔻,溫補脾腎。吳茱萸入肝經,暖肝脾腎三經,可升發舒暢肝氣。肝主疏泄,屬木。肝陽升發,則一身陽氣才能順暢地升騰起來。五味子入心經。它引脾腎之陽入心,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陽得升,則五臟之陽的升發態勢才最終穩定下來。
所以四神芄,不但補陽固澀止瀉,更可暖肝疏肝,引陽入心。這就為一身陽氣的順利升髮帶來了方便,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