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研究顯示,急性心衰患者出院後1年的死亡率高達 20%~30%,在我國情況如何?
近日,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張麗華、蒲博軒等分析了重大慢病國家註冊登記研究心衰前瞻隊列研究中全國52家醫院4582例急性心衰住院患者數據,發現26.9%的急性心衰患者在出院後2年內死亡,心血管原因為主要死因。
4582例急性心衰住院患者中,43%為射血分數降低的心衰(HFrEF,LVEF<40%),18.7%為射血分數輕度降低的心衰(HFmrEF,LVEF:40%~50%),37.1%為射血分數保留的心衰(HFpEF,LVEF≥ 50%)。
出院後2年內,26.9%患者死亡,其中心血管死亡16.2%,3.7%非心血管死亡,7.0%死因不明。
在心血管死亡中,心衰死亡佔比最高(4.1%),其後依次為心原性猝死(2.5%)、心梗(2.5%)及其他缺血性心臟病(2.4%)。
HFrEF患者的長期死亡風險較高,為31.3%,HFmrEF患者和HFpEF患者分別為 24.4%、23.2% 。
此外,在 HFrEF、HFmrEF、HFpEF患者中,心血管死亡比例(19.9%、16.5%、11.8%)依次下降,非心血管死亡比例(3.1%、3.5%、4.6%)依次上升。
多因素分析顯示,與HFrEF相比,HFmrEF患者2年內全因死亡風險低31%,HFpEF患者低42%,相應的心血管死亡風險分別低28%和52%。

除常見臨床因素以外,如生活質量、抑鬱、認知功能等因素也與心衰患者的死亡風險有關。
患者中位年齡為 67歲,37%為女性。與HFrEF患者相比,HFpEF患者年齡較大、女性比例較高。
研究者指出,該研究中急性心衰患者出院後2年內死亡率為26.9%,低於既往歐美國家相關數據,可能是因為國外研究入選患者年齡較大且冠心病、心房顫動、糖尿病等合併症比例較高,因此死亡率偏高。
研究者還指出,當前研究提示,除常見臨床因素外,臨床醫生還應篩查生活質量、抑鬱、認知功能等因素,以及時發現死亡風險較高的心衰患者,儘早給予適當的治療及合理的健康狀態指導,改善遠期預後。
在談及研究局限性,研究者指出,該研究雖為協作單位提供了統一的超聲操作培訓,儘可能保障超聲心動圖數據質量,但由於人為因素的潛在影響,LVEF測量值可能存在偏差。
來源:張麗華,蒲博軒 ,陳騰,等. 急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出院後 2 年內生存情況分析. 中國循環雜誌, 2023, 38(2): 284-221. DOI: 10.3969/j.issn.1000-3614.2023.03.003.【長按或掃描二維碼可見全文】

轉載: 請標明「中國循環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