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那是一種由人體細胞異變引發的惡性增生疾病,肆意破壞著我們的身體健康,甚至威脅著我們的生命。
近年來,它的發病率不斷攀升,已然成為全球的一大公共衛生難題。面對癌症,治療手段五花八門,包括手術、放療、化療、靶向治療等,各具特色。
然而,與其亡羊補牢,不如未雨綢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進行體檢,避免接觸有害物質,這些都是預防癌症的有效方法。
來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孫燕院士,這位被譽為"中國內科腫瘤學之父"的偉大人物,如今已是93歲高齡。令人驚嘆的是,他依然精神矍鑠地奮鬥在腫瘤研究的前線,無懼歲月滄桑,持之以恆地投身於科學事業。
與腫瘤抗爭了60年的孫燕院士,與癌症患者的接觸深入而持久。他深知預防的重要性,提出"戰勝癌症最好的辦法就是最開始不被它找上",這一見解獨到而深刻。
他總結出了一系列實用的防癌方法,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熟記於心,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築起堅實的屏障。
01
93歲孫燕院士:平時少碰4樣東西,別不放心上
煙酒
香煙的危害有多大?你無法想像。研究發現,煙草煙霧中包含高達4000多種化學物質,猶如一個毒物倉庫。
其中有60種已知或可疑的致癌物質,它們如同潛伏在暗處的毒蛇,隨時準備咬人一口。丙酮、氨、砷等,這些名字看似陌生,卻能輕易奪走人們的生命。
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猶如一道驚雷,提醒我們90%的肺癌與吸煙有關,香煙被列為一類致癌物質,它的危害之大,讓人不得不警惕。
香煙和酒精,這兩大元兇,是全球癌症的主要原因之一。癌症病例中排名前三的癌症類型——食道癌、肝癌和乳腺癌。
分別有25.6%、20.9%及13.2%是由吸煙引起的。這些冷冰冰的數字,彷彿在無聲地哭泣,提醒我們煙酒對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視。
不良飲食習慣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已經成為許多人的常態。這些習慣,如暴飲暴食和過度攝入高脂肪食物,初看之下似乎無傷大雅,然而長期下來,卻可能為我們的健康埋下嚴重的隱患。
暴飲暴食這種看似滿足口腹之慾的行為,實際上對身體的負擔非常沉重。經常暴飲暴食容易導致肥胖問題的發生,而肥胖不僅會讓我們的形象受損,影響顏值,更重要的是,它還會增加各種疾病的風險。
美國的一項研究發現,肥胖與癌症的發生有著密切的關係。肥胖人群患癌症的幾率明顯高於正常體重的人群。這可能是因為肥胖導致了身體內環境的改變,影響了身體的正常代謝和免疫功能。
因此,我們應該時刻關注自己的飲食習慣,努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預防肥胖和其他健康問題的發生。
慢性感染
孫燕院士強調,慢性感染是癌症滋生的溫床。例如,乙肝和丙肝這兩位「沉默殺手」悄無聲息地引發肝癌。
EB病毒則是鼻咽癌的幕後黑手,而幽門桿菌則與胃癌形影不離。然而,只要我們提高警惕,及時預防和治療,這些感染並非無法戰勝。
許多慢性疾病的初期癥狀往往被人們忽略,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有可能惡化為癌症。乙肝便是一個鮮明的例子,無數的肝癌患者都是由乙肝逐漸發展而成的。
因此,及時診斷和治療慢性疾病對於癌症的預防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我們必須正視慢性感染的風險,並積極採取必要的措施來預防和控制這些感染。
不良情緒
孫燕院士指出,癌症患者身上往往存在一種共性,那就是他們常常陷入負面情緒的漩渦中,如暴躁易怒、抑鬱寡歡、焦慮和憂慮等。
這些情緒不僅對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重創,更對身體健康產生深遠的不利影響。科學研究發現,當一個人長期沉浸在負面情緒中,其免疫系統的功能會受到嚴重削弱。
免疫細胞活性降低,免疫系統的反應性也變得遲鈍,身體對癌細胞的防禦能力大大降低。這就為癌細胞的擴散和繁殖提供了可乘之機。雖然情緒是無形的,但它對身體的各個器官卻有著深遠的影響。
02
孫燕院士有4條「抗癌經」
吃七分飽
《黃帝內經》中曾有言:「飲食自倍,脾胃乃傷」,而《千金要方》亦有記載:「夜飯飽,損一日之壽」。
由此可見,飲食過飽實乃養生之大忌。七分飽,恰到好處,既能呵護脾胃,亦能誘導細胞自噬受損的細胞器,提高機體自我凈化能力,從而降低動脈粥樣硬化和癌症的風險。
日本科學家研究發現,過飽飲食會降低抑制細胞癌化因子的活動能力,無形中增加患癌風險。因此,飯不宜吃太飽,適可而止,才能更好的保持身體健康。
提前預防
癌症並非不可戰勝,至少有40%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的。一個健康的細胞演變成惡性腫瘤,需要經過漫長的時間,可能長達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
而在這漫長的「癌前病變」階段,癌症是可逆的,這就為我們的預防提供了寶貴的機會。
國際抗癌聯盟主席大衛·希爾教授指出:「大約40%的癌症與不良的生活方式、傳染病、感染、環境污染以及職業或環境相關危害有關,這是一個相當大的比例,意味著癌症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預防的。」
保持良好的情緒,加適當運動
"態度決定一切,態度決定命運,面對癌症這一強大的敵人,不同的患者有著不同的態度。有些人悲觀消極,而有些人卻能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勇敢地與病魔抗爭。
癌症患者可以嘗試一些輕鬆的運動,比如散步,這些運動不僅能增強體質,還有助於舒緩壓力,提高心情。運動可以讓身體保持活力,增強免疫力,為戰勝疾病提供更多的力量。
所以,無論面對何種困境,我們都應保持積極的心態,勇敢地面對挑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
在生活的道路上走得更遠,迎接更美好的未來。"
重視體檢
要早期發現癌症的秘訣,其實就隱藏在體檢之中。在美國,40歲以上的居民每半年就會進行一次防癌體檢,他們深知這其中的重要性。
從腫瘤發病情況來看,肺癌患者佔據了首位。而肺癌在早期常常無明顯癥狀,僅為一般呼吸系統疾病所共有癥狀,很容易被人忽略。
但若是定期體檢,便能在最佳治療時間將其治癒。這就好比在茂密的森林中尋找一片獨特的葉子,只有細心觀察,才能在繁雜中捕捉到它的蹤跡。
因此,我們應該提高對體檢的重視,尤其是針對癌症的篩查。別等到疾病已經生根發芽,才驚覺健康的寶貴。那時,或許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
03
癌症並非「無跡可尋」身體有這幾個變現要注意?
癌症並非無跡可尋,身體出現這幾個變化要注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癌症是一個讓人談之色變的話題。
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及早發現癌症的信號,就可以更好地進行治療和康復。那麼,身體出現哪些變化時,我們應該警惕癌症的可能性呢?
首先,我們要注意身體的異常腫塊。例如乳房、頸部、腹部等部位出現無痛性、質地較硬、邊界不清的腫塊,這可能是癌症的早期表現。
此外,皮膚出現異常變化,如黑色素瘤、痣的形態或顏色的改變、皮膚瘙癢、潰瘍等,也可能是皮膚癌的徵兆。
除了這些明顯的變化外,一些看似微小的癥狀也不容忽視。例如持續的咳嗽、胸痛、聲音嘶啞等癥狀。
可能是肺癌的早期表現;持續的消化不適、胃痛、食欲不振等癥狀,可能是胃癌的早期表現;持續的頭痛、嘔吐等癥狀,可能是腦瘤的表現。
此外,一些慢性疾病的癥狀也要引起我們的警惕。例如長期慢性胃炎、肝炎、腸炎等,可能會演變成癌症。因此,對於這些慢性疾病,我們應該及早進行治療和干預。
總之,癌症並非無跡可尋。我們應該時刻關注身體的變化,特別是出現異常腫塊、皮膚異常變化、慢性疾病癥狀等情況時,應該及時就醫檢查,以便早期發現和治療癌症。
通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進行體檢和篩查等措施,我們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預防和戰勝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