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氧氟沙星」每天1次還是2次?很多人醫囑都開錯了!

2024年01月13日18:31:51 健康 1711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每天學個熱搜葯




左氧氟沙星的給葯頻次一直存有爭議。有人認為應該一日1次給葯,也有人認為按說明書一日2次給葯。

用藥依據法律效力一般來說:藥典>藥品說明書>最新版教科書>原衛生部指導原則>原衛生部診療指南>臨床路徑>專家共識。我們接觸得比較多的是藥品說明書和共識。

今天,界小葯就從多角度和大家探討左氧氟沙星的給葯頻次問題。

左氧氟沙星qd給葯,支持者這麼說


《關於修改左氧氟沙星口服和注射劑說明書》(國食葯監注〔2012〕373號)中提到左氧氟沙星(點擊跳轉合理用藥專區)的給葯次數。該文件發布後,不少廠家修訂左氧氟沙星給葯頻次為一日1次,但還有很多廠家說明書並未做修改,依然是一日給葯2次,這也是導致左氧氟沙星給葯頻次不統一的原因。

另外,《歐洲成人下呼吸道感染治療指南》指出:對於存在銅綠假單胞菌感染風險的重症社區獲得性肺炎患者,在使用左氧氟沙星時,推薦用法為750mg/天或500mg/次,2次/天。

表1 左氧氟沙星的給葯頻次[1]

《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國衛辦醫發〔2015〕43號)指出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可一日1次給葯[2]。《喹諾酮類抗菌藥物急診臨床應用指導意見》推薦左氧氟沙星每日單次給葯。《熱病(新譯第50版)》推薦成人常規劑量左氧氟沙星一日1次給葯。

左氧氟沙星為什麼一日給葯1次?


左氧氟沙星屬於濃度依賴性抗菌藥物,其葯動學/藥效學參數為給葯時曲線下面積/最低抑菌濃度(auc/mic)、血葯峰濃度/最低抑菌濃度(cmax/mic),氟喹諾酮類藥物如左氧氟沙星cmax/mic90達5-10時預示對感染細菌具殺滅作用。

以左氧氟沙星用於肺炎鏈球菌為例,在500mg,qd劑量時,其auc0-24/mic90為38.28,小於這個劑量,或者將500mg日劑量分為兩次給葯,左氧氟沙星的auc0-24/mic90均不在理想範圍內,殺菌效果減弱,耐葯現象可能會出現[3]

《喹諾酮類抗菌藥物急診臨床應用指導意見》指出左氧氟沙星等喹諾酮類藥物,因其cmax高,auc大,半衰期長,具有首劑效應和較長的抗菌藥物後效應,推薦每日單次給葯。

這些人群不宜大劑量應用左氧氟沙星!


  • 腎功能減退的患者:藥典2010年版《臨床用藥須知》指出左氧氟沙星主要經腎排出,腎功能減退時該葯清除率減弱,需調整劑量。

  • 尿路感染的患者:左氧氟沙星尿葯濃度高,下尿路感染用小劑量左氧氟沙星即可,建議口服用藥,不必使用大劑量的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避免對腎臟功能造成不利的影響。

  • 高齡老年患者:應根據老年人的腎臟、心臟、肝臟等臟器功能具體情況選擇左氧氟沙星劑量。

  • 體質瘦弱、體重過輕的女性患者:左氧氟沙星常用劑量可能會使這些個體的血葯濃度水平高於正常人群,如果臟器功能和胃腸道的耐受能力又相對較差,出現藥物不良反應的可能性會增加。


左氧氟沙星常用,是第三代喹諾酮類廣譜抗菌藥物。不過其輸注時是否需要避光一直備受爭議。

現狀是有的認為要避光用,有的則認為不需要。


「左氧氟沙星」每天1次還是2次?很多人醫囑都開錯了! - 天天要聞

參考文獻:
[1]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關於修訂左氧氟沙星口服和注射劑說明書的通知[s]. 國食葯監注〔2012〕373號.2012-12-31. 
[2]《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15年)》.
[3]張菁,郁繼誠,施耀國.左氧氟沙星葯代動力學/藥效學研究[j].中華醫學雜誌,2005(27):1926-1932.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少外出,防中暑!北京未來1個月像「被牛含在嘴裡」 - 天天要聞

少外出,防中暑!北京未來1個月像「被牛含在嘴裡」

北京進入「蒸煮模式」網友:出門就像「被牛舔了一口」近日,北京進入「蒸煮模式」。據中國天氣網預報,7月4日至17日的14天中,北京有12天有降雨。7月12、13日,最高氣溫可達37℃。陰雨天氣頻繁,濕度大,有市民表示毛巾、衣物都有餿味了。網友評論稱「感覺出門像被牛舔了一口,黏黏糊糊」「北京居民終於也體會到回南天的痛...
「桑拿天」持續來襲,高溫健康風險你了解嗎? - 天天要聞

「桑拿天」持續來襲,高溫健康風險你了解嗎?

記者從中央氣象台獲悉,中央氣象台7月4日06時繼續發布高溫黃色預警:預計華北南部、黃淮、江淮、江漢、江南大部、四川東部、重慶、華南北部以及新疆南疆盆地和準噶爾盆地等地有35℃以上的高溫天氣。部分地區局地最高氣溫可達40℃以上。「桑拿天」超長待機對我們的健康有什麼影響?一起來看中國氣象局專家怎麼說。記者:阮帥...
告誡冠心病患者:年過60,寧願吃點肥肉,也別亂吃這4物 - 天天要聞

告誡冠心病患者:年過60,寧願吃點肥肉,也別亂吃這4物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