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藥物都不可以亂吃,「亂」吃藥有可能會引起很嚴重的後果。近日,上海一名大學生因為發熱「硬扛」,自行服用兩種感冒藥,導致急性腎損傷,住院治療39天,才轉危為安。
今年8月,留校實習的小魏同學突然出現發熱的癥狀,儘管體溫一度達到39.5℃,但為了不耽誤實習,小夥子決定「硬扛」。
在按照藥物說明書服用了3天復方氨酚烷胺後,發熱依然反覆不退,於是小魏又吃了含有對乙醯氨基酚的感冒藥。之後,小魏開始出現腰痛和下肢疼痛的癥狀。
更嚇人的是,尿液竟然變成了醬油色!
小魏被同學送到了中山醫院急診。經檢查,診斷為急性腎損傷、肝功能衰竭、橫紋肌溶解、肺部感染和心功能不全,病情嚴重,如不及時治療將有生命危險。
在被收至腎內科後,小魏的血肌酐繼續升高至1285μmol/L(正常範圍:44μmol/L-115μmol/L),並出現無尿。在中山醫院腎內科丁小強主任的指導下,治療團隊對他進行了給予水化、鹼化尿液、抗感染等治療,同時腎內科CRRT(連續腎臟替代療法)團隊積極配合,進行床旁血液透析。
由於治療及時,魏同學的肝功能開始好轉,肌酶指標也在逐漸下降,可是腎功能卻依然很糟糕,需要儘快腎穿刺活檢。活檢病理報告顯示「急性腎小管壞死伴肌紅蛋白管型形成」,這意味著腎臟功能有望恢復。於是,腎內科團隊根據病理調整了治療方案。兩周後,好消息傳來,小魏的尿量終於恢復正常,血肌酐也慢慢降至144μmol/L。
9月18日,恢復健康的小魏順利出院。這場由感冒藥導致的急性腎衰,經過39天的治療終於告一段落。
醫生表示,此次小魏同學的腎臟功能減退起病急、進展快,短期內進展至腎衰竭,導致急性腎小管壞死,是急性腎損傷最常見類型。通常由於缺血或腎毒性因素所致,多數情況下兩者兼而有之。結合臨床特點,他的急性腎小管壞死考慮藥物(感冒藥)引起的可能大,大量出汗導致藥物濃度增加,而發熱、感染、橫紋肌溶解則進一步加重了病情。
小魏同學可能自己都沒有想到,普通的感冒藥竟然會導致這麼嚴重的後果。事實上,此次感冒藥引起的腎臟損傷並非特例,而罪魁禍首就是感冒藥里的「對乙醯氨基酚」,如果使用不當,便會導致肝、腎損傷。
數據顯示,有9%的患者過量或長期服用該藥物,會出現急性腎損傷或慢性腎臟病。對乙醯氨基酚產生的毒性代謝產物,會引起腎小管上皮細胞損傷,病理主要表現就是急性腎小管壞死。
專家表示,感冒藥引起的急性腎損傷大多發生在過量服用藥物的情況下,但如果同時有發熱、感染等其他問題,正常劑量感冒藥也非常容易發生腎功能減退甚至腎衰竭。
因此,當需要服用感冒藥時,首先不能過量服用,其次需要多飲水、注意休息,如出現腰酸、腰痛、尿量減少時必須及時腎內科就診。急性腎小管壞死多數為可逆性,只要治療及時,腎功能可在數周或數月內完全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