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不迷路 ↑ ↑
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精神
全球每年胃腸道腫瘤新發病例約佔所有類型癌症病例的25%以上,胃腸道腫瘤相關死亡病例約佔所有類型癌症死亡病例的35%。與此同時,胃腸道腫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還呈現出上升的趨勢,預計到2040年新發病例數和死亡人數將分別增加58%和73%。
值得關注的是,相較於全球其他地區而言,東亞人群胃腸道腫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明顯更高(尤其是胃癌、肝癌和食管癌)。近日,《自然》(Nature)子刊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發表重磅綜述,綜合分析了東亞人群胃腸道腫瘤主要類型(包括結直腸癌、胃癌、肝癌、食管癌、胰腺癌以及膽囊癌)的流行病學趨勢、風險因素以及預防策略等。
截圖來源: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東亞人群胃腸道腫瘤負擔顯著
- 發病率數據:
最新評估數據顯示,2020年東亞地區胃腸道腫瘤新發病例約有248.9萬例,佔全球新發病例近48.4%。整體而言,東亞地區胃腸道腫瘤年齡標準化發病率為85.7/10萬,其中蒙古國年齡標準化發病率最高,達到146.1/10萬,除此之外,年齡標準化發病率由高到低依次為日本(99.5/10萬)、中國(83.0/10萬)、韓國(81.9/10萬)以及朝鮮(59.9/10萬)。
從性別角度而言,東亞地區男性胃腸道腫瘤的年齡標準化發病率為117.1/10萬,約為女性兩倍(56.2/10萬)。
- 死亡率數據:
2020年東亞地區胃腸道腫瘤死亡病例共有約177.8萬例,佔全球胃腸道腫瘤死亡病例近49.0%。整體而言,東亞地區胃腸道腫瘤年齡標準化死亡率為59.8/10萬,其中年齡標準化死亡率最高的是蒙古國(130.1/10萬),其次分別是中國(63.8/10萬)、韓國(47.5/10萬)、日本(36.3/10萬)和朝鮮(32.8/10萬)。從性別角度而言,東亞地區男性年齡標準化死亡率(83.7/10萬)也同樣約為女性兩倍(37.6/10萬)。
總體而言,東亞地區最常確診的胃腸道腫瘤依次分別為結直腸癌、胃癌、肝癌、食管癌、胰腺癌和膽囊癌;死亡率(死亡人數/總人口)由高到低分別為肝癌、胃癌、結直腸癌、食管癌、胰腺癌和膽囊癌。
結直腸癌和胰腺癌負擔呈現加重趨勢
總體而言,與西方國家或地區相比,東亞地區胃癌、肝癌、食管癌和膽囊癌的疾病負擔較高。此外,最新統計數據(1990-2019年)還表明,東亞地區結直腸癌和胰腺癌的發病率也在不斷升高。綜述指出,其中東亞人群結直腸癌發病率的顯著增高可能與環境、生活因素以及代謝風險因素有關;而胰腺癌發病率的升高(全球性升高)可能與飲酒、不健康飲食習慣以及代謝性疾病有關。
值得注意的是,東亞人群早發性結直腸癌、胰腺癌和膽囊癌的發病率同樣呈現上升趨勢(這一趨勢在西方國家或地區中也同樣存在)。綜述指出,年輕人群中結直腸癌、胰腺癌和膽囊癌的發病率急劇增加可能歸因於年輕人群中相關風險因素(如肥胖症、代謝綜合征)患病率的增加。
圖片來源:123RF
胃腸道腫瘤主要風險因素
東亞人群胃腸道腫瘤的不可調控風險因素有種族、年齡、性別以及家族史等,具體而言:
- 種族:東亞、西班牙裔以及黑人人群胃癌發生風險比非西班牙裔白人人群高40%~50%;與伴有慢性丙肝感染或肝硬化的白人人群相比,相同疾病狀況的東亞人群肝癌風險升高4倍、黑人人群肝癌風險升高2倍;食管鱗狀細胞癌的患病率在東亞地區更高(食管腺癌的患病率則在西方地區更高)。
- 年齡和性別:東亞地區絕大多數結直腸癌在≥50歲人群中確診,高齡與結直腸癌發生風險呈正相關;年齡較大也是肝癌的主要風險因素,且肝癌的發病率在40歲以後急劇增加。男性患大多數類型胃腸道腫瘤的風險要高於女性,但是,膽囊癌在女性中卻更為常見。
- 家族健康史:一項meta分析的結果顯示,東亞地區人群與家族健康史有關的結直腸癌相對風險(RR)升高數值要低歐洲地區報告的結果;另外一項針對亞太地區11797例無癥狀受試者的前瞻性研究提示,圍繞這些受試者(一級親屬患結直腸癌)的結直腸癌篩查,或許無需區分先證者身份。
綜述指出,東亞人群胃腸道腫瘤共包含11項可調控因素。其中,胃腸道腫瘤常見的可調控因素有吸煙、飲酒、飲食、久坐生活方式、肥胖症以及代謝性疾病。值得強調的是,東亞人群尤其需要關注的胃腸道腫瘤可調控因素還包括幽門螺桿菌感染、肝吸蟲病、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喝太燙飲品、膽管囊腫等。
針對上述這些風險因素,東亞人群預防胃腸道腫瘤發生/發展的關鍵策略包括:生活方式調整、肝炎疫苗接種、幽門螺桿菌感染控制、癌症早篩、早期診斷、提高胃腸道腫瘤患者生存率。
東亞人群胃腸道腫瘤預防措施
- 一級預防措施
生活方式調整:如戒煙、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避免靜脈輸注共用注射器、儲存食物過程中避免黃曲霉毒素污染。
肝炎疫苗接種:如通過病毒性肝炎疫苗接種計劃預防肝癌發生;促進老年人群乙肝疫苗接種;通過產婦、新生兒以及兒童保健免疫服務提高疫苗接種覆蓋率。
感染控制: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乙肝和丙肝感染抗病毒治療、提高抗病毒治療的意識及可及性、通過技術合作控制肝吸蟲病。
- 二級預防措施:
癌症早篩:通過結腸鏡檢查、糞便免疫化學檢測篩查結直腸癌;基於年齡、性別、家族史和吸煙習慣判斷患癌風險;重新界定結直腸癌篩查的起始年齡。
早期診斷:血清胃蛋白酶原檢測和鋇餐檢查(胃癌內鏡檢查前);食管癌病變細胞學和內鏡篩查;肝癌血液和影像學檢查;胰腺癌的非侵入性影像學檢測;膽囊癌早期根治性膽囊切除術。
- 三級預防措施(提高生存率):
如通過綜合性治療和規律監測防止疾病複發;監測患者社會心理方面的障礙;基於患者自我護理培訓、康復方案和姑息治療提高患者生存率或生存時間等。
圖片來源:123RF
小 結
總體而言,東亞地區胃腸道腫瘤負擔顯著,其中發病率最高的胃腸道腫瘤依次分別為結直腸癌、胃癌和肝癌,死亡率最高的胃腸道腫瘤依次分別為肝癌、胃癌和結直腸癌。
綜述強調,除了吸煙、飲酒、飲食、久坐的生活方式、肥胖症和代謝性疾病外,東亞地區人群幽門螺桿菌感染、肝吸蟲病、乙肝和丙肝感染、喝太燙飲品、膽管囊腫的發生率也較高,這可能同樣增加了東亞人群胃腸道腫瘤的發生風險。
通過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廣肝炎疫苗接種,控制幽門螺桿菌感染、肝吸蟲病和肝炎感染,提高結直腸癌篩查的實施率,早期發現胃腸道腫瘤,提高患癌人群生存率等措施,我們或能有效降低東亞地區胃腸道腫瘤疾病負擔。
參考資料
[1] Huang, J., Lucero-Prisno, D.E., Zhang, L. et al. Updated epidemiology of gastrointestinal cancers in East Asia. 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575-022-00726-3
免責聲明:葯明康德內容團隊專註介紹全球生物醫藥健康研究進展。本文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觀點不代表葯明康德立場,亦不代表葯明康德支持或反對文中觀點。本文也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版權說明:本文來自葯明康德內容團隊,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