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原衛生部副部長、我國著名婦科腫瘤專家 曹澤毅
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單祺雯
宮頸癌是目前唯一明確病因的癌種,也是人類目前唯一可預防的癌症。但11月21日美國《醫學快報》網站刊登了一篇題為《人口學家發現:千禧一代女性宮頸癌發病率迅速上升》的文章,文中援引了美國南卡羅來納醫科大學公共衛生科學系副教授德什穆克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研究指出,美國30歲出頭的女性,宮頸癌發病率正在急劇上升。
德什穆克多年來一直關注美國的宮頸癌發病率。他以2001~2019年美國權威數據為基礎的研究發現,基於有效的篩查,自1970年以來,美國宮頸癌發病呈下降趨勢,但自2012年停止下降,且出現轉折,30歲出頭的女性宮頸癌發病率每年增加3%。至於這一現象的原因,德什穆克認為,可能和年輕女性宮頸癌篩查率急劇下降有關。因此,他呼籲,美國迫切需要改善公共衛生策略,提高女性對宮頸癌篩查的接受度和依從性。
原衛生部副部長、我國著名婦科腫瘤專家曹澤毅教授在接受「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採訪時表示,由於不方便統計,我國目前沒有十分準確的各年齡段女性宮頸癌發病數據。但從臨床來看,我國宮頸癌發病確實有年輕化趨勢。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宮頸癌主要高發於50歲以上女性,30~40歲這個年齡段可以說較為「安全」。但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觀念的改變,很多疾病的發病年齡發生了「前移」。
曹澤毅教授告訴記者,宮頸癌最主要的誘因是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根據病毒核苷酸序列不同,現已發現150多種HPV亞型,不同型HPV致病性也有所不同,分為高危和低危。高危型HPV可引起陰道、宮頸上皮內病變,與宮頸癌等惡性腫瘤的發生有關;低危型HPV可引起生殖器尖銳濕疣。
HPV病毒主要通過性生活傳播,從外面經過陰道送到子宮頸上,而子宮頸此時如果恰巧有個小傷口,哪怕肉眼看不見,病毒也會趁虛而入,進而感染子宮頸上皮。需要注意的是,我國每年有上千萬女性人工流產,而流產對子宮頸的傷害較大,給了HPV病毒侵襲的機會。
單一性伴侶或已婚的年輕婦女,感染HPV病毒的幾率高達80%。但不必過於恐慌,因為一般40歲以下的年輕女性身體比較健康,免疫功能較好,身體清除病毒的能力強,90%的人在1到1年半之間都可以自行清除體內的HPV病毒。而過早開始性生活、多性伴的人群,則面臨更高的風險。在曹澤毅教授看來,這正是宮頸癌年輕化的重要原因。
他解釋道,一名健康女性,尤其是30多歲的女性,免疫功能較好,身體自我清除病毒的能力也較強,對體內突然冒出的HPV,有強大的「自凈」能力。而性伴侶多,感染不同亞型HPV病毒的機會就多,多型HPV病毒齊上陣,「自凈」能力超負荷,發生宮頸癌的風險便顯著增加。
曹澤毅教授表示,年輕宮頸癌患者治療難度相對更大一些,因此,更要注意養成衛生習慣,做好HPV病毒感染和宮頸病變的篩查。他對年輕女性提出了五點要求。
1.作為宮頸癌的一級預防措施,接種HPV預防性疫苗可以有效預防宮頸癌的發生。
2.一定要避免不潔性生活,不要有多個性伴,樹立保護自己的意識。
3.從小養成好的衛生習慣,每天清潔外陰,早晚各1次最好。同時,要求伴侶性生活前也要清潔外陰。安全套也能起到一定隔絕HPV病毒的作用。
4.不抽煙、不喝酒、飲食均衡、睡覺充足、心情愉悅,用這些方式來保護好身體的免疫力,使它能在關鍵時刻衝鋒陷陣。
5.女性最好從21歲起篩查宮頸癌,21~29歲只需每3年進行一次細胞學篩查,不需檢測HPV。30~65歲首推每5年進行一次細胞學和HPV聯合篩查,或每3年一次細胞學篩查。65歲以後的女性,在過去25年沒有宮頸癌前病變史,且在此之前的10年內已具備充分陰性篩查(最近1次檢查在5年內)的前提下,可以停止宮頸癌篩查。宮頸癌的發生髮展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通過篩查可以早發現早治療,治療效果也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