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勸告」適得其反?蘇州醫生解讀精神心理疾病

「愛笑的人不會得抑鬱症」「身邊有人抑鬱,就勸他想開點」「得了精神心理障礙,多聊聊天、散散心就會好」……人們對於精神心理疾病,仍存在誤解。今天(12月11日),由蘇州市廣濟醫院、蘇州日報社聯合推出的「蘇州人 甦心態」精神心理科普訪談直播節目,邀請了市廣濟醫院精神二科主任醫師楊勇,和市民共同關注精神心理疾病的各類誤解,逐一剖析誤區。

節目從備受關注的抑鬱症談起。「不是每個患者都表現為愁眉緊鎖,抑鬱症有時會藏在笑容背後。」楊勇在直播中提到「微笑型抑鬱」。這類患者平時鑒於工作等需要,時常保持職業型微笑,或者看起來性格很開朗,其實他們的內心很痛苦。「面帶笑容、性格開朗只是人的個性特徵或習慣化的行為模式,與抑鬱症沒有本質聯繫。」楊勇表示,「微笑型抑鬱」患者因為強大的精神消耗,長期處於心理高負荷,實則非常需要幫助關愛。

發現身邊有人抑鬱了,不少市民會出於好意,勸其「想開點」「堅強點」。專家不提倡這種限於口頭的表述。「抑鬱症與堅強或脆弱沒關係。患者如能自己做到想開,也不會抑鬱了。」楊勇在直播中指出,「想開點」這句話非但起不到幫助作用,對抑鬱症患者來說反而是一種壓力。「此時,我們不妨用行動來表達關愛。」作為家人朋友,可以給患者做頓早餐、約場下午茶聊聊天、一起去健身房運動打球,讓他感受到身邊人的陪伴和關心,這就是最好的理解和支持。

有人認為「精神疾病是沒有辦法治療的,是終身不愈的」,楊勇否定該觀念。「只有極少數精神疾病患者因早期沒及時治療,導致反覆發作、慢性化,遷延一生。」以抑鬱症為例,60%以上屬於生物性疾病,起因是大腦特定部位的神經介質水平改變。楊勇強調,精神疾病和其他任何疾病一樣,關鍵在於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且越早效果越好。

目前國際公認對精神疾病的治療包括藥物、心理、物理等方式,而這也是市民的高頻誤區所在。楊勇在直播中提到,上世紀80年代以前,由於醫學技術限制,精神藥物副作用較大;但近20年來,精神藥物發展更新非常迅速,療效提高的同時,副作用大大減輕。現在還出現了長效針劑、藥物基因檢測、經顱磁刺激技術、腦深部電刺激技術、腦機介面等新科技,可為患者帶來更為便捷舒適、精準高效的診治。


(蘇報融媒記者 陸珏/文 車晉彧/攝)

編輯:金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