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暴力」傾向,為什麼?怎麼應對?「儘早脫敏」

fight boys

根據調查顯示:

  • 60%的孩子都曾經出現過暴力傾向;
  • 11%的孩子會偏嚴重;
  • 3%的孩子需要針對性教育甚至治療;
  • 1%以下孩子是嚴重心理疾病;
  • 90%以上的孩子可以在初期糾正;
  • 4-6歲,是第一個暴力周期;
  • 12-15歲,是第二個暴力周期;

什麼原因導致這種狀況出現?

父母應該如何進行「干預」?

本文結合中外數據與分析,分享給讀者,

(1%真正心理疾病,不在探討之列)

1: 「暴力」傾向高發於什麼年齡?

第一個:4-6歲,幼兒園階段;

(自我認知階段,self-cognitive)

通俗解釋:我是我!

第二個:12-15歲,青春期;

(自我識別階段,self-identify)

通俗解釋:我不是別人!

而且以男孩子更為突出。

2:表現出那些「暴力」行為?

  • 注意力非常難集中;
  • 無法接受正常指令與溝通;
  • 自己和他人的暴力行為(語言/肢體);
  • 不滿足願望就劇烈耍脾氣;
  • 刻意毀壞物品;
  • 脾氣突然爆發,很難平息;

3:「暴力」行為背後的原因?

dangerous stages

原因1: 特殊年齡階段

4-6歲:幼兒園階段

成長特點:self-cognitive

  • 具備一定的獨立行動能力;
  • 具備感知與判斷的初級水平;
  • 開始擁有記憶能力(大腦前葉);
  • 明確知道什麼東西屬於我;
  • 開始有心理性情緒(自卑自豪思考);

例如:

「我就想吃雪糕!不想吃飯!」

「我就想去玩!不想認字!」

「我喜歡的玩具,一定要得到!」

。。。。

本階段,人類開始學習管理疏導情緒,

如果不會疏導和管理情緒,那麼就會訴諸「暴力」。

12-15歲:青春期

成長特點:self-identify

  • 明顯的第二性徵出現;
  • 領地與隱私要求強烈;
  • 與別人的競爭與比較激烈;
  • 妒忌,自卑意識強烈;

例如:

「我為什麼要聽你的!你根本不了解我!」

「他有新款運動鞋!我為什麼沒有!」

「父母天天吵架,婚姻真狗屁!」

「臉上長個痘,同學會不會笑話?」

。。。。

本階段,人類開始學習如何看待別人,看待自己,面對自卑,失敗、恐懼,如果無法面對,那麼可能會訴諸「暴力」。

gene aggressive

原因2: 基因「問題」

為什麼不是全部孩子有「暴力」傾向?

有些「暴力」程度高,有些很輕微?

nature or nurture?天生?後天?

基因科學研究結果很讓人信服,高達50%有暴力傾向的孩子,的確存在明顯的基因特徵。所謂含有「暴力」基因!

注意,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暴力基因」是「脾氣」,不是天生暴力!

「暴力基因」是「脾氣」,不是天生暴力!

「暴力基因」是「脾氣」,不是天生暴力!

本質而言就是天生有脾氣,脾氣大!

脾氣大,缺乏認知能力,導致脾氣無法疏導,發泄,而出現暴力行為。

argument

原因3:外在因素「誘發」

我們先看國外的一組調查數據:


暴力傾向

提升率%

低收入家庭VS高收入家庭

100%

不和睦家庭VS和睦家庭

50%

被虐待過VS無虐待過

80%

父母暴力VS父母溫和

50%

父母自卑VS父母自信

80%

社區混亂VS社區平靜

120%

4: 應該如何應和疏導?

從心理學角度而言,

這類暴力統稱為:「認知行為障礙」,

Cognitive Behavior Disorder,

專業解釋就是,內在情緒無法正確的表達和疏導,而產生的失常行為。

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90%的「暴力」傾向,都是可以疏導和脫敏訓練的。

解決的根本,提升認知cognitive

解決的途徑,脫敏訓練desensitization

提升認知,脫敏訓練


什麼是認知cognitive?

知道老虎會咬人,而且你打不過!

不能打同學,同學會受傷!

什麼是脫敏desensitization?

看看老虎吃生肉,就會記得老虎危險!

玩一下格鬥,嘗嘗被打啥滋味!

具體方法結合到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青馬只能舉幾個例子方便大家理解:

案例1:水燙實踐

錯誤做法:︎✖︎

不給接觸熱水!

有些家長,為了怕孩子燙傷,徹底不讓孩子接觸熱水。這樣做避免了被燙傷,但是喪失了孩子認知的實踐過程。

孩子一點都沒被燙過,根本不知道痛,無從記憶危險,無法聯想別人被燙的感覺(失去共情機會,就是無法感同身受)。

正確做法:✔︎

教會孩子對付開水,

稍微燙一下,建立認識,訓練幾次,學會控制;

案例總結:

不僅自己體會「痛苦」;

還聯想他人的「痛苦」體會。

cooking

案例2:搶玩具懲戒

錯誤做法:✖︎

孩子第一次搶別的小朋友的玩具,家長置之不理,甚至還覺得理所當然。

正確做法:✔︎

  • 沒收玩具,平靜而嚴肅警告;
  • 持續最少一個小時的安靜期;
  • 孩子恢復平靜後,給予鼓勵;

案例總結:

  • 懲戒要及時,不可以錯過;
  • 懲戒要平靜嚴肅,不可以嬉戲;
  • 懲戒後,要給予平復的機會。

instruction

案例3:失敗情緒宣洩

錯誤做法:✖︎

孩子比賽失敗,無感或者頹廢,家長責怪孩子or無所謂。

正確做法:✔︎

  • 分析失敗原因;
  • 暫時不再重複努力;
  • 帶孩子去游泳,跑步,打球;

案例總結:

  • 比賽就會有輸贏;
  • 失敗而無感,不對;
  • 失敗而頹廢,正常;
  • 繼續重複訓練,無用;
  • 出去運動,發泄負面情緒;
  • 出去運動,重新起航。

biking

5:重要結論

首先,糾正一定要及時,當時

每次「暴力」事件,都是一次「脫敏」機會,

兒童期的「暴力」容易糾正,尤其是在初期。

脫敏的本質就是認知過程,宣洩引導。

當時的糾正,至關重要!

嚴肅的對待,至關重要!

引導合理宣洩,至關重要!

tiger

第二:培養孩子的自信

很多人會說,「欺負」別的孩子,怎麼就自卑懦弱了?

試問,對面是只老虎,你孩子敢上嗎?如果敢,那就不是自卑和懦弱。

科學調查顯示:

暴力程度低

暴力程度高

有足夠運動

無足夠運動

有興趣愛好

無興趣愛好

有集體活動

無集體活動

有戶外活動

無戶外活動

失敗的孩子,更容易產生暴力傾向,

如果在某些方面孩子有所建樹,自信必然提升。

第三:糾正一定要儘早

青少年暴力的背後是自負與狂妄,

與兒童期不同,青少年的暴力,更多是兒童期的後遺症。

隨著青春期到來,自我意識劇烈成長,兒童期的毛病,變得誇張和無法控制。

這個時期的糾正要比兒童期難百倍!

青馬說:

人類的基因里,必然有自豪與自卑;

人類的基因里,必然有狂妄和恐懼;

人類的基因里,必然有仁愛和暴虐;

各種情緒的產生與發展都是自然;

學會尊重人,學會贏得尊重;

孩子需要努力,家長何嘗不需要呢?

青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