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愛做作業 可能是因為......

生活中,不乏有家長發現孩子喜歡「裝病」:做其他科目的作業時一切正常,一做數學題就說眼睛痛或眼睛癢;平時身體健康,每當考試臨近就會渾身難受,甚至說自己窒息、噁心等。其實,孩子未必是在「裝病」,很可能是心理問題導致的軀體化病症。

心理問題軀體化的表現

軀體化反應是指一個人因壓力產生了情緒問題或者心理障礙,如焦慮、恐懼等,但沒有以心理癥狀表現出來,而是轉換為各種軀體癥狀。

學生因學習壓力大而出現軀體化反應是常見現象,但是去醫院檢查,又沒有什麼指標不正常。其實,孩子病在表面,根在心理。軀體化反應是來自心靈深處的吶喊,是對現實無能為力的孩子在向成人發出的求救信號。


為什麼心理問題會軀體化

心理問題軀體化的一個常見的原因是孩子的需求難以表達,不愉快的情緒得不到宣洩,不能承受的事情無法拒絕,只能通過身體出問題來表達。

比如,某一門課學起來很吃力,但是又得不到幫助;遇到了難以處理的人際關係,遭遇了校園冷暴力。如果表達自己的挫敗感,家長沒有給予足夠的心理支持,反而責怪:「就這麼點功課,怎麼就學不好呢?」「別人都行,你怎麼就不行?」「你怎麼能這麼脆弱呢?」孩子心中的挫敗感會不斷被強化,甚至出現軀體化癥狀。

再一個原因就是家長的嚴格管理侵犯了孩子的心理邊界。有些家長為了管理孩子學習,守在孩子身邊喋喋不休,不允許孩子有自我掌控的空間,不尊重孩子的獨立個性,限制孩子進行娛樂活動,使孩子產生了窒息感,最終導致軀體化反應。


如何解決孩子的軀體化反應

家長要認識到孩子的軀體化反應是求救的信號,必須引起高度重視,避免產生更嚴重的後果。

避免和解決孩子心理問題軀體化反應要注意做好以下幾點:

01

設置合理目標

設立合理的學習目標,放棄嚴苛的要求。不顧孩子的實際情況,要求孩子達到難以實現的學習目標,只會導致孩子對學業產生生理上的厭惡。

02

在學習中收穫成就感

幫助孩子分解學習任務,通過實現一個一個小目標,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就感,不必糾結於考試成績。

03

有效溝通

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杜絕家長「一言堂」行為,家長要學會耐心傾聽,並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避免孩子因情緒問題引發身心疾病


文:李崢嶸(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編輯:李志鳴

校對:耿 靜

審核:葉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