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拍案叫絕的11條消費心理學常識

我是蕭萊,歡迎您點擊右上角「關注」我,為您分享有趣的歷史故事和各種實用的乾貨。

當今時代,無論現實中還是網路上,五花八門的銷售陷阱,幾乎無處不在,人們很容易稍不留神就踩進去,當回過神來時已追悔莫及。

了解一些消費心理學常識,可以讓你迅速看穿這些銷售套路,避免被不良商家欺騙,捂緊錢包,理性消費。

以下是生活中11條看似簡單卻充滿奧妙的消費心理學常識。


1. 價格尾數錯覺

我們在商場里經常能看到2498、199、9.99等價格的商品,非常引人注目。這些商品如此定價,可是大有玄機。

9和8處在數字排序的末端,容易給人造成2498約等於2400,以及9.99與10塊相差甚遠的錯覺,買家心理上更容易接受,能給消費者極好的暗示,促成交易的達成。

這就是價格尾數的錯覺。


2. 配套效應

某人得到一隻空鳥籠,他一般會為了用這隻籠子,再買一隻鳥回來,而不是直接把籠子丟掉。

這個效應,指人們在偶然獲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礎上,自覺或者不自覺的添加更多自己原本不需要的東西。

有人買了張漂亮的書桌後,又會接著想買合適的書架、椅子、檯燈等配件,然後甚至地板也要相搭配,他們正是中了「配套效應」。

當獲得一件新物品後,我們會不斷配置與其相適應的物品,以求達到心理平衡。

相互關聯的物品總是擺在一起,比如:牙刷、牙膏和漱口杯,速食麵和湯碗,是想讓你買一套。


3. 貝博規律

指當人經歷強烈的刺激後,之後的刺激就變得微不足道。也就是說一次大刺激能沖淡隨後到來的小刺激。

比如原本1元錢的冰棒變成10塊錢,你肯定無法接受。但如果原本5000的手機漲了200塊,你會覺得很正常。


4. 宜家效應

讓消費者自己動手,從而讓他們更喜歡這個東西,賦予它更高的價值,這一現象便稱為「宜家效應」。

心理學研究指出:讓客戶投入體力勞動組裝傢具,客戶對自己組裝的傢具會產生一種非理性的喜愛,緊接著高估這件傢具的價值,因為不想讓附帶自己勞動的物品屬於別人。

所以宜家賣半成品,讓你自己動手幹活,舉起扳手和螺絲釘,組裝椅子、桌子甚至床。還能節省庫存空間、壓縮價格。反而買的人越來越多,簡直把勞動的功效發揮到了極致。

類似的還有小狗效應,也叫試用效應。

孩子和寵物店的小狗玩的很開心,不忍心離去的時候,店主如果和孩子的父母認識,會慷慨的說,你們可以把小狗帶回家養幾天,過幾天再把它送回來就行。

大多數父母和孩子根本抵擋不了這樣的誘惑,在跟小狗相處的日子裡,一家人都很快樂,幾天就跟小狗產生了感情,然後一家人就很可能買了這條寵物狗,即使價格可能超出心理預期。


5. 誘餌效應

人們在購買物品時,很少不做對比而直接購買。那麼,商家為了讓消費者更好更快地做出購買決策,往往會為目標產品提供一個「誘餌」,從而引導消費者作出「正中商家下懷」的決策。

這種行為目前已經被證明是相當普遍的現象。有個著名的TED演講,曾講述過這樣一個廣告案例:

《經濟學人》雜誌的銷售廣告:

電子版訂閱的價格是59元/期;

印刷版訂閱的價格是125元/期。

接下來的操作,運用了「誘餌效應」,電子版訂閱+印刷版雙訂閱,你猜多少錢?

依然125元/期。

為此,有位麻省理工的教授曾親自試驗:這三種價格都存在時,大部分學生選擇雙訂閱版。但去掉雙版選項,則大部分學生選擇購買最便宜的電子版。

再比如,我們去逛商場,經常可以遇見這樣的活動,「購買任意一件衣服,再加2元,可獲得品牌襪子一雙!」 ,以及「帽子49元,毛衣399元。但是,值得思索的是最後一行字:帽子+毛衣=399元!」。

這都是「誘餌效應」的運用,衣服是目標銷售產品,「襪子和帽子」則是誘餌。


6.目標趨近效應

我們越是趨近某個目標,越是願意不惜一切代價去完成它,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目標趨近效應。通俗來說,就是人們為了不讓之前花費的巨大成本浪費,而對最後需要完成的那部分,願意付出更多的代價。

比如:奶茶店打卡蓋章,每消費一杯奶茶蓋一個章,滿十個章即可免費贈送一杯。當我們消費超過六七杯時,接下來幾杯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

7.中間項效應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人類潛意識都害怕孤立及被暴露,處於人群之中總會帶來一種莫名的安全感。基於這個心理特性,狡猾的營銷者們發現了中間項效應。

我們在拍婚紗照時,如銷售人員讓我們選擇三檔「6888、8888、12888」,大部分人群會選擇8888那一檔。

我們在餐館點餐時,發現菜單前幾頁的東西往往非常昂貴。但繼續往後翻,看到中間幾頁時,有很多價格依舊較高,但尚可以接受的菜,比如128的羊排,98的豬蹄等,再往後翻,則會有二三十元的家常菜。

如果請人吃飯,肯定想二三十的太沒面子,但上千的又太貴,一般都是點100左右的,不太貴又有面子。


8.互惠原則

「互惠」指的是多方都從某件事中獲得了好處,如果僅僅一方獲得利益,而其他方沒有,那麼平等條件下,獲得利益的一方會產生一定程度的負罪感(排除臉皮特厚或心理特變態的那些人)。

就像朋友經常請你吃飯,你一定會找某種方式回報他。

很多假和尚上門免費贈送你小福包,保佑你平安,然後掏出小本子,讓你進行捐款,你都會給個10元、20元,否則心理上好像過意不去。商場免費試用、樣品申請、免費試吃等都算是利用互惠原則的營銷方式。


9.心理賬戶

我們去逛服裝店,經常可以看到「滿1000減200」,而不是「1000元後,打8折」,為什麼?

假設兩種情景:

(1)你某天不小心剮蹭,修理花了1000元;心情不佳,但回家後發現抽獎中了200元。

(2)你某天不小心剮蹭,修車花了800元。

這兩種情況下,哪種情景你心情會更好,我想多數人選第一種,而試驗結果也確實如此。

什麼原因?因為人們往往會為收益和損失設置不同的「心理賬戶」,並且明顯的區別對待。

修車費在我們心理的「意外損失賬戶」里,這時1000和800差異不大,給我們帶來的痛苦差不多。而中獎是在我們的「意外收穫賬戶」里,200顯然比較多,可以帶來很多快樂。

同樣,滿減策略也是應用了這個原理。

一件商品打8折,1000元的東西付出800就能買到,差異好像不大。但是如果是滿1000減200,甚至有的滿額送券(比如消費滿1000,送200現金券,可以買任何東西),消費者就會覺得自己獲得的優惠更多。

每個人都有一個心理賬戶,要別人買東西,就要給他一個理由來滿足這個賬戶,從而減少心理愧疚,促成購買。

商家會分析目標存在哪些心理賬戶,捨得在哪個心理賬戶花錢,然後據此設計相應的情感策略。

比如,同樣一件標價5000元的衣服,如果給自己買可能覺得貴,捨不得。但如果是送給愛人的禮物,可能會毫不猶豫地拿下。

這就是把支出分為了兩類不同的」心理賬戶」。衣服買給自己則是「日常衣物支出」,但是買給愛人則是「情感支出」,顯然大部分人更捨得為後者花錢。


10.稀缺原則效應

即機會、內容或產品越少,其價值越大。

比如告訴顧客某種商品數量有限,無法保證一直有貨。所以「截止日期」、「搶購」、「秒殺」等銷售手段,可以強烈刺激顧客的購買慾望。

世界上關於稀缺最著名的案例,無疑當屬鑽石的營銷。

在19世紀70年代,非洲南部就發現了大量的鑽石礦,那時候每年就可以開採出好幾噸的鑽石。前些年俄羅斯公布的波皮蓋隕石礦,其鑽石儲量更達到了驚人的幾十萬噸。可以說,目前地球上鑽石並不稀缺。

那麼鑽石為什麼會這麼珍貴呢?

因為歐美鑽石商人聯合起來,成立了世界上最大的鑽石公司-戴比爾斯公司

公司成立乾的第一件事,就是通過龐大的財力,幾乎控制了全球所有的鑽石礦。從而將全球的鑽石產量控制在一個很小的範圍內。人為的製造出「物以稀為貴」的假象。從而保證了鑽石的價值。

然後又投入了巨大的資金,在各大媒體上狂轟亂炸,成功的將人們心目中神聖的愛情與鑽石捆綁在一起,並一直延續至今。

順便提一句,產自戴比爾斯公司的那句著名廣告詞:「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這句話真正要表達的意思是:別把你買到手中的鑽石賣掉!

11.商場小誘惑。

收銀台前總是會有口香糖、避孕套及一些經常需要且簡單便宜的東西,因為可以讓你在等待結賬的時間看到後順手購買。

超市銷路最好的飲料都放在最裡面,目的是讓你多逛一會兒。利潤低、保質期長的商品往往放在最裡面或最下層。而利潤高、臨近保質期的商品則放在最醒目的位置。

如在超市,排隊總會感覺自己排的隊會很慢。原因在於,假設8條通道,你只有1/8的機會排到最快的,但有7/8的機會排到慢的。

最後,告訴大家一個避免被商家忽悠,捂緊錢袋的方法。

很簡單,不論見到多麼便宜多麼誘人的商品,都不要輕易地掏錢,堅守一條準則——只買需要的那件商品


我是蕭萊,喜歡分享自己的讀書筆記與心得體會,也喜歡寫歷史故事和各種實用乾貨文,感恩我的文字與您相遇,您的點贊是我創作的動力。[給你小心心]


往期乾貨文章精選:

學會這4招,教你快速走出情緒的困擾

往期歷史文章精選:

《白蛇傳》故事的發展史,還原一個真實的白蛇傳說

齊桓公與管仲:從敵人到最佳拍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