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覺察到自己開始焦慮和浮躁,企圖通過讀書來改變,應該怎麼做?
或許我們應該先明白自己真正的問題在哪裡,明白讀書的意義在哪裡,才會知道應該努力的方向。
分享自己的三個感悟。
1、不去用,學再多理論,知道再多道理都沒用。
當監控覺察到自己的狀態出現了問題,就要找到原因。
比如精力渙散,狀態低迷,做事沒熱情、沒動力,總是在拖延和逃避,原因是什麼?
其實,當我們想要的太多,想完成的太多,但是事情本身難度太大,超出了自己的能力範圍,就會出現這種狀態。
企圖通過逃避和拖延來規避可能出現的不確定性和大量耗能。
大腦格外喜歡確定和節能。
具體來說,比如我今天想要寫一篇書評,想要寫專欄,想要寫書單大綱,想要製作清單等等。
但是這些內容,都不是那麼容易,都不是一天就可以完成,自己肯定知道這些任務的難度,所以潛意識裡就給自己下了定義,這些內容一定完不成,這是不對的。
就我自己而言,真正面對的困難是什麼?
就是想要做的事情難度太大。
針對這種情況,唯一可以解決的辦法就是降低難度,小步慢跑,不要停下來。
比如,我可以拆解自己當前的任務,讓它們變成一項項可以快速完成的小步驟,這樣就可以把任務降低了。
2、當你感覺到焦慮,為了自救開始一本書一本書的翻閱,企圖通過大量「閱讀」去獲取一個理想中的自己,這樣做真的有效果嗎?
這裡的「閱讀」,我加了引號,很顯然,這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理解的閱讀,而是一種更接近於無目標狀態的目盲——不分主題、不分領域,拿起來就翻,翻完就扔。
這樣做,不僅不會讓自己變得更好,相反,會更加焦慮和迷茫,因為目標不堅定。
任何一個學有所成的人,都是一個目標堅定的人,都會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和目的而付出勞動和努力。
這就像一艘航行在茫茫大海的小船,如果不能朝著一個既定目標前進,今天航行這裡,明天跑向那裡,可能真的永遠無法達到彼岸。
可能我們知道各種各樣的方法,也知道一些所謂的理論和觀點,無奈自己沒有行動沒做實際踐行,也就沒有體會到這個方法或者道理的真切感。
當一件事,你只是道聽途說時,是不會有所感觸的。
我自己曾經看過很多名人的故事,也看過新時代網路大V的崛起案例,各有各的不同,也各有各的方法。
但是無論如何,他們都是目標堅定的人,錨定一個方向就努力使勁,不讓自己跑偏,不讓精力渙散。
想要成功,就需要走一走他們的路,而不是盲目去開拓創新,因為這不是科學研究。
3、我們要明白讀書和寫作的意義,知道這件事對我們意味著什麼。只有搞清楚這個問題,你才能更好堅持下去。
也就是說,堅持一件事的動力,不是學到了什麼方法,而是明白這件事對自己,到底意味著什麼。
比如與我而言,讀書寫作,這兩件事不能分開討論,是提升我認真,改變我思維和看世界眼界的方式。
我希望通過讀書學習變得更好,變成理想中的自己。
在這個目標和目的的指引下,我一直都在堅持做著自我提升,堅持讀書寫作和運動,堅持每天做有意義的事,也堅持讓自己每天復盤反思,希望看到自己的成長。
而這個夢想和目標,也一直在激勵自己去努力,雖然過程比較痛苦和艱辛,雖然也經常出現拖延逃避和行動力缺失的狀況,但是總的方向和趨勢是好的,也實實在在可以看到自己的進步。
我想這些都是自己能堅持讀書寫作的最大動力。
這件事給我的啟發和觸動是:
做一件事,一定要明白價值和意義,搞清楚自己做這件事的目的到底是什麼,自己當前做的事,能否幫助自己更好實現這個目標和夢想。
通過自我反思,可以更好認清自己的現實情況,可以積極提出改變的策略。當然,最重要的是就是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