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出手方式有時好像和「治癒」背道而馳。作為心理諮詢師,很多時候想質問父母:「孩子都已經快活不下去,時常想到自殺了,你卻還在想明天考試的事,你確定是為了Ta好?你真的愛Ta嗎?」
總有家長抱怨說現在的孩子太嬌氣了,每每聽到這樣的內容,內心禁不住嘀咕:當下不再是純真的年代,繁忙、成就成了一個人存在價值的唯一體現,孩子們不得不處於被「催熟」的境況之下,不是「嬌氣」,是「營養不良」!
《新京報》昨天出了一個深度報道,標題《你的孩子都快活不下去了,你還在想明天考試的事》。文中說:杭州第七人民醫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的數據顯示,來抑鬱科就診的患者中,小於15歲的就診人數從2018年3148人次增長到2021年的10613人次,三年增長了三倍多。
《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1~2022)》2月23日發布的報告顯示,青少年群體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鬱風險,高於成年群體,需要進行有效干預和及時調整。
北醫兒童發展中心發布的《中國兒童自殺報告》指出:中國兒童自殺居世界第一,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每十分鐘就有2個孩子死於自殺,8個自殺未遂。
圖來自《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18歲以下的抑鬱症患者佔總人數的30%;50%的抑鬱症患者為在校學生。
這一切都在給家長們敲響警鐘: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遵循人性發展教育,刻不容緩。
01 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對於健康,世界衛生組織給出的定義是:
「健康不只是沒有疾病,而且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
養育孩子時,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成長成才。但在實際生活中,不少家長覺得孩子只要學習好,其他方面也一定會很優秀。
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家長們一定要認識到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孩子自身比學習成績更重要。不要為了追求分數,給孩子太大的壓力。要明白追求好成績不是為了讓孩子過得更好嗎,為什麼不現在就給他一個最好的成長經歷呢?
02 營造幸福和諧的家庭環境
家庭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如空氣一般重要的存在,孩子的身心健康易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
兒童心理健康的關鍵在於和諧而穩定的親子關係。父母平和有愛的相處方式,融洽和諧的家庭氛圍,對孩子的心理素質養成十分有益。
家長的一言一行,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所以要時時處處以樂觀向上的情緒去感染孩子。 這就意味著父母要及時自己覺察,積極調整自我,保持良好的狀態,否則給到孩子的必然是長期的「烏煙瘴氣」、「暴風驟雨」。
03 採用非暴力的親子溝通方式
日常生活中,孩子難免有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家長不要一味地嘲笑甚至打罵,而是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愛和包容。
在孩子犯錯時,一方面,家長不要袒護孩子,另一方面,家長要允許孩子犯錯,引導孩子正視錯誤,幫助孩子改正錯誤。平時,家長要多與孩子交流,傾聽孩子心中的煩惱,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況,成為孩子的知心夥伴。
04 不斷學習和自我提升
沒有天生成功的父母,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斷學習、自我提高的結果。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們經常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困惑,有時甚至是挫折,這就需要不斷地學習。
家長們要了解孩子成長的秘密,認識孩子不同於成人的身心發展規律,掌握孩子所特有的言行、思維、情感方式,獲得與孩子相處並打交道的特殊技能、技巧,孩子喜歡親近父母,才能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產生有效影響。
蔡元培先生在《中國人的修養》說:「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
作家劉繼榮說:「如果健康,如果快樂,如果沒有違背自己的心意,我們的孩子,又何妨做一個善良的普通人?」
在孩子的成長曆程中,父母應該關心的是孩子的健康狀況,畢竟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只有具備健康的體魄,才能更加用心學習,也才能獲得更好的成績。
在這裡,小編想說:心理健康真的比成績更重要,希望世上的每一個孩子,都能被世界溫柔相待!